張晶桐
摘要:以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念為指導,結(jié)合當前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現(xiàn)狀,針對具體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教學做合一”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深度落實之路。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綜合性學習;現(xiàn)狀;問題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2.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7-011
一、“教學做合一”理念的闡釋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思想。要討論“教學做合一”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落實問題,必須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活教育”,什么是“教學做合一”。
“生活教育”即“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它主張生活即教育,脫離生活的教育是無效的、假的、沒有生命的?!吧罱逃钡暮诵慕谭ň褪恰敖虒W做合一”,即教法要根據(jù)學法來,學法要根據(jù)做法來。比如,要學插秧就要在田里學習。若不下田,只讀相關書籍,想象插秧的情景,是學不會插秧的。所以,教和學都應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學。
那么,什么是“做”呢?陶行知的解釋是“在勞力上勞心”。它有三個特征:行動、思想和新價值,它不是“沒有思想的盲干”,更不是“沒有行動的空想”。
“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否定了脫離實際、局限于書本、不重視行動和能力培養(yǎng)的“死讀書”模式,而是要讓學生實現(xiàn)行動和思想上的真正統(tǒng)一,保證個人實踐經(jīng)驗的同時也注重間接經(jīng)驗和系統(tǒng)知識的學習,學以致用,真正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二、“教學做合一”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應用現(xiàn)狀
(一)“教學做合一”理念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體現(xiàn)
《新課標》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項目是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相并列的。新部編版語文教材每個學期都安排了三個不同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板塊。綜合性學習是一場針對“待在屋子里讀書”的傳統(tǒng)教學的革命,它讓學生走出了教室,擺脫了課本的束縛,不再聽老師一個人講,讓學生走進社會,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學習、鍛煉、實踐,實現(xiàn)“教學做合一”?!熬C合性學習”包括三個方面。首先,綜合性學習有著綜合的學習目標:橫向上它綜合了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這三個方面的學習目標,縱向上又整合了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其次,它有綜合的學習內(nèi)容:生活處處有語文,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掌握語文的精髓。不論是街頭巷尾廣為流行的歌曲唱詞,還是每家每戶過年張貼的對聯(lián),從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語文的魅力;第三,它有著綜合的學習方式:綜合性活動的有序推進需要參與的每個學生培養(yǎng)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教學做合一”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可以說,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內(nèi)容和學習方式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教學做合一”的理念。然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卻存在一些問題。
1.形式化傾向。例如,有些教師在組織主題為“學會感恩”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時,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有關“感恩”的詩歌朗誦、講述古今中外感恩的小故事、表演話劇《?;丶铱纯础贰黜椈顒佑衫蠋熃y(tǒng)一策劃指導、學生表演完成,活動進行順利,課堂氛圍也很好。然而,這些活動是否對學生起到了實質(zhì)性的作用?學生究竟接受了多少?是否真正體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教、學、做”?學生的參與看似是一道“做”的工序,但和實踐理論指導下的“做”卻有本質(zhì)區(qū)別:它只注重形式上的“假做”,不是真的在實踐生活中做;只是課堂上的“演出”,學生內(nèi)在并沒有受到影響,整個活動都顯得形式化。
2.娛樂化傾向。有些活動的設計只注重表面上的熱鬧,學生看上去很起勁,參與度高,但收獲不大。比如,八(上)《身邊的文化遺產(chǎn)》一課的綜合性學習,有老師為此精心安排:給學生分組,選出組長,分小組參觀當?shù)貛滋幬幕o念館。學生按事先分派的任務,有的拍攝照片、有的抄寫?zhàn)^內(nèi)資料、有的用錄音筆記錄館內(nèi)工作人員講的文化遺產(chǎn)故事……學生興趣十足、熱情高漲,資料收集得很充分。最后的展示課上,各小組以視頻的方式展示了活動成果,整節(jié)課在學生的掌聲和贊嘆聲中結(jié)束。然而,靜下來想一想,本節(jié)課雖然讓學生走近了當?shù)氐奈幕z產(chǎn),但學生在整個過程中語文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在實地考察活動中,部分學生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照片拍得好看;交流匯報課上,學生關注更多的是誰的視頻制作得更精美。整個活動給學生留下的最大印象是開心、好玩,而語在文素養(yǎng)上卻無太多收獲。
3.泛學科傾向。有些活動設計過于強調(diào)跨學科學習,突破學科界限,偏離了語文學科方向。比如,有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思想道德感過強,最后竟上成了一堂思想班會課;也有的過于強調(diào)專業(yè)知識,成了地理、生物專題課,脫離了語文學習目標;還有的教師讓學生將自己的名著閱讀體會做成手抄報的形式,結(jié)果多數(shù)學生從網(wǎng)上抄了一些名著的梗概,而手抄報的版面倒是做得新穎別致、色彩繽紛,這樣的綜合性學習,姓“美”不姓“語”。
三、“教學做合一”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深度貫徹
對照“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和綜合性學習的真正內(nèi)涵,針對現(xiàn)階段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有如下建議。
(一)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學”的核心教法,生活教育應以學生的生活為中心,而語文綜合性學習也需要學生在生活中學習。
目前的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教師不應該以“主導者”的姿態(tài)介入學生進行的每項活動。有的教師習慣事無巨細,親力親為——為學生編好活動策劃、寫好表演劇本等。教師的參與度太高、控制欲太強,最終只會讓綜合性學習變成一節(jié)班會演出課。在課程的設計和學習資源的利用上,教師應該大膽地“放權(quán)”給學生。比如,八下的《以和為貴》的綜合性學習,要實現(xiàn)“探和之義”的學習目標,教師就不應該把整理好的解釋“和”含義的材料直接交給學生,即便學生事后理解了材料,并通過朗讀或講演的形式呈現(xiàn)對“和”的理解,這樣的活動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借助工具書認真閱讀相關資料去解讀“和”的內(nèi)涵,可以向?qū)W生推薦相關書目和檢索方法,并提出問題:對照所找到的“和”的內(nèi)涵,思考“和”與“同”的區(qū)別,以此類思考題來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在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就不再是“主導者”了,而是“陪伴者”“引導者”,帶領學生查閱資料、運用資料、獨立判斷、用心思考、主動探究,激發(fā)了學生的潛在學習動力,以及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動”起來。
(二)讓學生真正“做”起來
是不是只要讓學生走出課堂活動起來就算是貫徹“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實現(xiàn)了真正的綜合性學習呢?事實上,開展綜合性學習最終還是要落在“有思想的實踐”上。學生不應僅滿足于“是什么”“為什么”這些靜態(tài)知識,還應了解“做什么”“怎樣做”,用這些具有動態(tài)性質(zhì)的知識來指導技能的訓練和促進技能的形成。還是以“以和為貴”的綜合性學習為例,讓學生探“和”之意只是該活動的目標之一,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明了“和”之用。因而,老師還應促使學生參與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全過程,鼓勵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探索“做”的方式,給學生搭建“做”的平臺。如協(xié)助學生通過調(diào)查、采訪等活動,搜集體現(xiàn)“以和為貴”的事例,比較異同,從而探尋出“以和為貴”的真諦,創(chuàng)作幾條以“和”為主題的宣傳標語。還可以安排小組合作,組員之間互相評改,坦誠交流,從內(nèi)容、主題、立意、語言形式等方面評價,選出優(yōu)秀標語在全班展示。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一方面聽取其他組員的觀點,積極主動思考,從自身實際出發(fā)分析、解決問題,從“教學做合一”的角度來看,這是“學”;另一方面,在討論期間,自己的言論必定會影響其他組員的觀點、思路,為其他同學的深入思考提供一定的基礎,從這一層面上看,這便是“教”,當然,小組討論這種形式本身就是“做”。
(三)確保課堂的“語文性”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進行前、進行中,教師都需要做好相關指導;完成活動后,教師還要做好對應的點評和總結(jié)。絕不能放任學生課前隨意收集資料,課上任意討論、天馬行空。當所學內(nèi)容與其他學科知識發(fā)生聯(lián)系時,更要關注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找準融合點,保證“教、學、做”都有效地圍繞教學目標展開。
語文綜合性學習不是強加于教師的硬性任務,也不是心血來潮的另辟新徑,它是教書育人理念的自我清醒,是教育價值的莊嚴回歸。在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念的指導下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能實現(xiàn)學科本身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融合,實現(xiàn)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常熟市實驗中學,江蘇 常熟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