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 要:打好基礎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至關重要。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對語文基礎知識不重視的問題。文章分析了當前初中語文基礎知識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幾點教學改進策略與方法,希望能為未來初中語文教育教學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策略
基礎知識對語文學習意義重大,基礎打牢,才能厚積薄發(fā)。對初中生而言,隨著語文學習難度和深度的增加,不少學生會產(chǎn)生學習倦怠感。他們普遍認為自己的語文基礎知識已積累得足夠豐富,因此當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生字、詞語等基礎性內(nèi)容時往往會表現(xiàn)出不耐煩的情緒,無法沉下心來細細鉆研。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所以要想學好語文,就必須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點滴積累。
一、初中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起點,對學生的學習及成長起著基礎性作用。首先,語文基礎知識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被應用得相當頻繁的一類知識,也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性工具。如果學生沒有掌握好語文基礎知識,在后續(xù)學習其他學科時必定會遇到一些問題。其次,基礎知識在歷年中考語文試題中占有較高的分值比例,如果學生平時積累了大量的基礎知識,考試時就會占有優(yōu)勢,反之,學生在考試中因語文基礎知識不牢固而失利的例子舉不勝舉。再次,很多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總會因理解偏差而導致表現(xiàn)不佳。最后,課程改革特別強調(diào)了語文基礎知識的地位,認為學習語文基礎知識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
二、初中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存在的問題
很多初中語文教師認為基礎知識重在記憶,故習慣于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育,要求學生進行機械記憶。以文言文教學為例,教師先是介紹相關創(chuàng)作背景,然后帶領學生逐字逐句翻譯文章,遇到重點字詞時,會停下來結合課下注釋再次講解,串講文章后,就會要求學生背誦課文,生硬記憶。事實上,學生通過課上聽講和機械記憶并不能深入理解課文,更不要說掌握基礎知識并靈活運用了。
另外,當前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時間緊、任務重,學生需要記憶的內(nèi)容繁多,多數(shù)時候是數(shù)項任務齊頭并進,學生往往還來不及消化剛剛學過的內(nèi)容,就又要開始學習新的內(nèi)容;而死記硬背的結果就是,學生會因時間緊張或壓力過大而混淆記憶,所以,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必須開發(fā)新的基礎知識教學方式。
三、提高初中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水平的策略與方法
1.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拓展閱讀內(nèi)容
教師首先要明確,初中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并不能就知識論知識,就知識學知識,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拓展閱讀內(nèi)容,讓學生真正地在運用中掌握基礎知識,通過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來增強其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指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查找當堂課程所學知識的相關的信息,以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實際上,不少教師可能在教學中已嘗試運用了這一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能長久堅持的教師卻寥寥無幾。究其原因,學生的查找方向基本都是教師給定的,查找的內(nèi)容也大同小異,時間一長,學生就會覺得這種學習方法了無新意,從而失去學習動力。真正好的做法是,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增強查閱資料能力的同時,憑借自己的能力掌握并積累基礎知識。所以,教師教學時不應把眼界局限在教科書上,而應廣泛引入課外閱讀內(nèi)容。
2.培養(yǎng)學生自覺積累語文基礎知識的習慣
初中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廣度和難度都呈不斷上升的態(tài)勢,好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習慣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所以要想在這個時期增加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積累,教師就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覺閱讀并大量積累語文基礎知識的好習慣[3]。例如,教師可針對學生處于青春期這一年齡特征,引導學生去主動發(fā)現(xiàn)適合抒發(fā)感情的語言文字,這樣既可避免學生浪費精力,也間接消除了學生對于積累語文基礎知識的倦怠感,在達成教學要求的同時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并終身受益。
3.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講授方式
首先,在改進教學方式上,教師不可急功近利,語文的根基是語言文字,語用能力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能做對一兩道語文試題上,所以教師在講授基礎知識時要給學生留足消化時間。教師的這種“佛系”心態(tài)當然不代表可以不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為學生留足消化時間,是為了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地貫通語文基礎知識,進而搭建語文知識大廈。其次,教師要以言傳身教帶動學生學習語文基礎知識,比如教師自己要養(yǎng)成隨身攜帶字典、不懂就查的好習慣,為學生做好表率。再次,教師可以設計“連類說”的課前活動,讓學生每天解說一個詞語或成語,除了拼音和意思外,學生還可以說一說自己在設計解說詞時查找到有趣的資料或聯(lián)想到的其他知識。當然這也要求教師首先要儲備充足的知識,在學生解說時順勢點撥,從而進一步開闊學生的眼界。
4.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
要想讓學生喜歡語文課,教師就必須讓學生融入課堂,擁有“參與感”。換句話說,講臺不只是教師的講臺,也是學生的講臺,鍛煉學生的最佳方式就是讓他們“講”出來,讓他們也當一回語文老師。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劃分學習小組,在開授新課前,各小組代表輪流上講臺就新課內(nèi)容進行講解,形式可以是講故事、演小品,甚至說相聲,但絕不能照本宣科,應付了事。組織這項活動時,教師應盡早備好評價細則,在小組代表講解完成后,根據(jù)其具體表現(xiàn)給予評價。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將不再局限于四四方方的課桌,整個班級、整個學校都將成為他們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課堂。這樣的課堂創(chuàng)新實踐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明顯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四、結語
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謂基礎的基礎,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戒驕戒躁,認真對待,切忌眼高手低?,F(xiàn)在的學生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的新青年,這就要求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yǎng),在教學時更多一些耐心,緊跟時事熱點,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武心靈.淺談初中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和對策[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03):156-158.
[2]徐衍學.談初中語文基礎知識教學[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9,33(02):135-136.
[3]許小明.淺談初中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的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1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