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沁楠
摘要:目的:分析對初產婦實施產科一體化分娩體驗護理模式對分娩方式的影響。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達法將88例具備陰道分娩指征的產婦分為常規(guī)干預組與一體化分娩體驗組,常規(guī)干預組實施常規(guī)產前指導,一體化分娩體驗組在常規(guī)干預組基礎上實施一體化分娩體驗。比較兩組自然分娩率及心理狀態(tài)評分。結果:一體化分娩體驗組自然分娩率為63.64%,高于常規(guī)干預組的34.09%,HAMD與HAMA評分均低于常規(guī)干預組,P<0.05。結論:針對初產婦實施產科一體化分娩體驗,有助于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不良情緒。
關鍵詞:初產婦;產科一體化分娩體驗;分娩方式
分娩方式主要是由產婦的產道、胎位、產力以及產婦的心理狀態(tài)等因素決定。如何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提高初產婦的陰道分娩率是婦產科護理人員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1]。本研究分析對初產婦實施產科一體化分娩體驗護理模式對分娩方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10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88例具備陰道分娩指征的產婦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達法分為常規(guī)干預組和一體化分娩體驗組,各44例。常規(guī)干預組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8.36±4.25)歲;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8.36±0.36)周。一體化分娩體驗組年齡20~34歲,平均年齡(28.32±4.21)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28±0.32)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為單胎妊娠;孕婦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損傷;合并前置胎盤、胎兒畸形、多胎妊娠、試管嬰兒、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
1.2 護理方法
常規(guī)干預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一體化分娩體驗組則是在常規(guī)干預組基礎上實施產科一體化分娩體驗,即由產科醫(yī)生協同助產士對產婦實施指導。內容包含:(1)健康教育。開設一體化分娩體驗特色課程,課程的內容涵蓋分娩時需要準備的物品,入院分娩最佳時間,入院后分娩流程、各種緊急情況應對措施等。由婦產科溝通能力佳、經驗豐富的助產士擔任。(2)分娩體驗模擬。a.實行預約制度,當產婦孕34周后便可以通過預約協同家屬共同參與一體化分娩體驗,每次體驗時間控制在1.5 h左右;b.當分娩體驗模擬正式開始后,助產士首先簡單做自我介紹;然后詳細為產婦及其家屬講解臨產前征兆;入院最佳時間;再通過圖片的方式告知產婦及其家屬入院分娩時需要準備的物品。c.由助產士親自帶領孕婦模擬從分娩入院待-產出-院整個流程,帶領產婦進入病房內,簡單向其介紹產房中設施,入院相關事項等,并對分娩的鎮(zhèn)痛方法進行簡單介紹。d.待模擬結束后,鼓勵產婦提出本次模擬過程中存在疑惑,由護理人員進行統(tǒng)一解答。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產婦自然分娩率,包含自然分娩、陰道助產、剖宮產,自然分娩率=自然分娩例數/分娩產婦總數×100%。(2)比較兩組產婦分娩前焦慮與抑郁情緒,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以及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進行評定,HAMD總分0~68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抑郁程度越明顯;HAMA量表總分為0~56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焦慮程度越明顯。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產婦自然分娩率比較
一體化分娩體驗組自然分娩率為63.64%,高于常規(guī)干預組的34.0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產婦分娩情緒評分比較
一體化分娩體驗組HAMD與HAMA評分均低于常規(guī)干預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本研究分析產婦產前分別實施常規(guī)指導與產科一體化分娩體驗的效果,結果顯示,實施一體化分娩體驗產婦自然分娩率為63.64%,高于常規(guī)干預產婦自然分娩率的34.09%,一體化分娩體驗產婦AMD與HAMA評分均低于常規(guī)干預產婦(P<0.05)。主要是因為一體化分娩體驗需要婦產科醫(yī)生協同助產士結合產婦情況制定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分娩體驗流程,產婦及其家屬在參與分娩體驗流程和模擬活動中,清楚了解入院分娩的流程以及護理流程,從而提高對自然分娩認知,避免了初產婦缺乏對自然分娩的了解而存在焦慮抑郁等情緒,從而幫助她們提高自然分娩的接受程度,降低剖宮產率。
參考文獻
[1]陳玉霞.產科一體化分娩體驗護理模式在初產婦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21,13(18):17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