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瑩 沈建華
【摘? ?要】科學教學中,師生一問一答的研討方式難以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答辯式研討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使教師從“主講者”轉變?yōu)椤爸鞒秩恕保箤W生從聽眾轉變?yōu)閷W習的主角。教師可以設計任務前置型、課堂生成型和基于長周期實踐的專題型答辯式研討,營造自主學習、生生互學的良好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
【關鍵詞】小學科學;答辯式;研討;思維能力
眾所周知,教育應培養(yǎng)能夠獨立思考的,具有大膽質疑和批判精神,將來能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獨當一面的人。然而,以科學研討課為例,當前課堂的交流研討往往以“學生先講—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模式進行?!耙粏栆淮稹钡谋举|仍然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難以得到發(fā)揮。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教師必須善于運用多種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問答氛圍。實踐證明,答辯式研討能讓全體學生投入探究過程,讓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一、什么是答辯式研討
“答辯”一詞最先出現在大學生、研究生的論文研討環(huán)節(jié),答辯專家以提問了解論文研究的深度、廣度、價值、意義,以及答辯者本人的見解等。答辯者從他人的角度看到研究的盲區(qū)和獲得新的研究方向。在教育領域,國內知名教學專家周峰等人在大學專業(yè)課程中采用答辯式的教學方式,用于改善大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獲得了顯著的效果。借鑒該模式,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了“答辯式”研討的教學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果,其流程模式圖如圖1。
二、答辯式研討實施的三種類型
(一)任務前置型答辯式研討:實現高效的互學、互評
學習內容越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學生越容易
接納。課前,教師可以綜合考慮整個單元體系架構或者該知識領域的熱點,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設計課前在家的體驗活動,創(chuàng)建“最近發(fā)展區(qū)”?;顒忧?,教師要求學生做好實踐、調查和記錄,并在上課時帶上這些材料,準備在課堂中進行研討。
【案例1】《不同材料的餐具》
教科版《科學》教材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第2課為《不同材料的餐具》。在“答辯式”研討教學中,教師先設計了一個前置的體驗性調查任務:幫爸爸媽媽洗碗,并且與爸爸媽媽一起調查自己家的餐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明白這種餐具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此基礎上,學生自行完成總結調查表,形成簡單的“我的匯報”材料。課堂答辯環(huán)節(jié)如下。
生1:我家的餐具是塑料做的,它的優(yōu)點是不容易碎,食用時安全,容易清洗油污。我在洗碗時發(fā)現碗掉在地上沒碎。
師:你們同意她的看法嗎?
學生紛紛舉手。教師把點名的權利交給臺上匯報的學生,讓他們進行自主交流,形成答辯的氛圍。
生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洗碗的時候發(fā)現塑料碗不是很容易把油污洗干凈,所以這是它的缺點。
生1:那會不會是因為我們的塑料碗材質和質量不一樣?
生2:有這個可能。
生3:我也不同意你的觀點。如果溫度過高,塑料的餐具就會產生毒素,用這樣的碗吃東西對身體不好。
生4:塑料餐具確實輕便,但容易造成環(huán)境污染。
由上述答辯式研討環(huán)節(jié)可見,學生在答辯中獲得的信息量極大,遠遠超過教師個人的傳授。而且,學生在與同伴的平等交流中互相學習,對話環(huán)境極佳。
皮亞杰認為,兒童不能只受教于教師,而應成為主動學習的學習者。“答辯式”研討有著自由民主的分享研討氛圍,使課堂實現了生生互學,消除了教師和學生間的距離感以及斷裂感。同時,在“答辯式”研討的學習模式中,學生相互間提出問題、詢問理由、請教方法。他們的表述和思維方式十分接近,因此對話更流暢。這些互相交流的環(huán)節(jié)使生生之間的評價互動得以產生。學生看到了同伴與自身的長處和短處,客觀的自我評價得以實現,學習動力進一步得到激發(fā)。
(二)課堂生成型答辯式研討: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課堂中,教師經常會發(fā)現,學生會堅持自己錯誤的前概念,比如認為打開電飯煲時看到的“霧氣”是水蒸氣,山間的霧氣也是水蒸氣。受生活經驗的影響,學生腦海中的前概念十分頑固,教師很難改變。如果教師給出所謂的“權威回答”,只會讓學生表面屈服。事實上,教師的語言、知識儲備和表達習慣都與學生存在一定差異,生硬地進行教學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而同齡人的表述和思維方式都是與學生自身最為接近的,且更流暢。如果學生從不同角度質疑某一觀點,同學之間就會形成互相辨析的場面,與客觀事實最為貼近的答案就會逐漸明確,難題也將迎刃而解。因此,教師應依據課堂實際,關注學生的課堂生成,適時組織生成型答辯式研討,讓學生在研討中提升思辨能力。
【案例2】《空氣占據空間嗎》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5課《空氣占據空間嗎》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空氣被壓縮的原因分析”。這個問題超出了小學生的認知范圍,學生可能無法給出正確、全面的答案。因此,教師采用了生成型答辯式研討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想法,發(fā)散思維,激發(fā)課堂學習的熱情。課堂研討環(huán)節(jié)如下。
生1:空氣就像彈簧一樣,壓了就縮。
生2舉手,生1點名生2。
生2:我覺得可能空氣是顆粒狀的,顆粒被壓縮就聚到一起,松開的話就又散開了。
生1:我還是覺得像彈簧,如果不像彈簧一樣,那么顆粒碰撞,為什么不粘在一起,還要彈開呢?
生3舉手,生1點名生3。
生3:按壓空氣的注射器,注射器就會縮進去,松開手就又彈出來了,所以我覺得像彈簧。
其他學生也表明贊同這個像彈簧的解釋。
該內容涉及到了分子間的斥力,但對學生來說這一內容較為陌生。因此,教師設計了課堂答辯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探討,形成較為精準的樸素的解釋。這樣的解釋容易得到學生的接受和贊同,課堂效果顯著。需要注意的是,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如果學生研討后得出的答案與實際偏差較大,教師應及時干預,或設計其他方式,避免學生形成錯誤的認知。
(三)基于長周期實踐的專題型答辯式研討: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
答辯式研討學習模式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課堂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要由學生自己操控。因此,學生對于學習的責任感大大增強,教室成為他們展現自我、發(fā)揮才能的場所。有的學生甚至擔任了教師的角色,成了導演者、主持人。他們在體驗和實踐后形成自我感受,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也更愿意聽取同伴的研究方法和結果。
【案例3】《動物的一生》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動物的一生”介紹了蠶的一生。養(yǎng)蠶是一個長周期的活動。學生每天都在照顧蠶寶寶——喂桑葉、打掃蠶房、觀察它們的運動、吃食、蛻皮等,過程中會拍很多照片和視頻,每天都有很多新的感受。基于此,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專題答辯式研討,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翁。具體環(huán)節(jié)如下。
生1利用PPT和視頻進行講解:我的蠶寶寶很小就能吐絲了。它們會先在葉子中間吃個洞,再一圈一圈地往外吃,而且它們不吃葉脈。蛻皮則是先從頭開始,慢慢地像脫衣服一樣蛻掉原先的皮。
生2舉手,生1點名生2。
生2:為什么蠶寶寶這么小的時候就能吐絲了?
生1:因為它為了防止自己摔下來,用絲掛在葉子上。
生2:那我也回家看看。
生3舉手,生1點名生3。
生3:我的蠶寶寶一動不動地待在那里,是死了嗎?
生1疑惑不解。
師:有其他同學知道嗎?
生4舉手,生3點名生4回答。
生4:應該是快要蛻皮了。我的蠶寶寶開始也是這樣一動不動,后來就蛻皮了。
師:原來是這樣,其他同學發(fā)現了嗎?
多位學生表示贊同。
養(yǎng)蠶活動涉及多節(jié)課的內容,如果每節(jié)課都組織討論,容易打破長周期活動的整體性,也容易浪費課堂時間。利用“專題匯報”,能夠保證該活動的完整性,也能使研討更深入。學生基于自己的實際經驗,發(fā)表看法。進度較快的學生可以為進度較慢的學生提供經驗指導,生生互動進一步得以實現。
三、開展答辯式研討需要注意的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答辯式研討并不代表教師可以置身事外。事實上,教學方式的轉變反而更加考驗教師的敏銳度、專業(yè)能力和應變能力。教師是學生答辯式研討背后的設計者、組織者。學生答辯式研討結束后,教師要對整個答辯過程進行總結,對答辯中的亮點進行表揚,對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建議,對普遍性的問題進行解答,對錯誤較多的實驗進行再設計。
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工具與器械”單元時,學生在探究開瓶器的支點和阻力點時存在問題。即使學生都在家開過啤酒瓶蓋,還是對其中的原理不夠了解。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不打開瓶蓋,進行“定格實驗”:(1)把開瓶器放在瓶蓋上,扣住瓶蓋邊緣準備開瓶,但不進行這個動作,以預測支點和阻力點。(2)把瓶蓋邊緣這個點松開,再按照(1)的起始動作做開瓶動作。學生發(fā)現開瓶器可以繞著一個點旋轉,這個就是支點,而原先扣住的點就是阻力點。
教師的這些設計源自學生的答辯式研討過程:學生即使體驗了實驗,卻沒有找到支點。原因在于實驗太快,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這是課前設計中沒有預料到的。設計“定格實驗”和“慢動作實驗”能夠讓實驗原理更明確。查漏補缺能讓課堂更具針對性。
總體而言,答辯式研討實現了教師從“主持人”到“觀眾”,學生從“被支配者”到“學習主體”的兩個轉變。這樣的過程營造了自主學習和生生互學的良好氛圍,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實踐能力、分析研討能力具有較大的作用。當然,答辯式研討的教學方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著一定問題。因此,在后續(xù)的教學中,還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沈建華,金緯.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65).
[2]周峰,田凡.答辯式教學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的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5(46).
[3]王曉農.翻譯教學中的答辯式教學模式探析[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1).
[4]陳偉.“答辯式”教學模式在生物學復習課中的應用[J].生物學通報,2003(3).
(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丁蕙實驗小學? ?3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