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組曲《版納風情》是作曲家夏良20世紀80年代吸收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傣族民族音樂元素和音樂文化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鋼琴組曲。截至目前,通過民族學、民族音樂學資料以及大量文獻網(wǎng)站檢索發(fā)現(xiàn),對該樂曲的研究僅有10篇論文。本文主要通過對這些論文的研究來進行一個總結與分類,并對其進行文獻評述,以期能夠為以后研究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的人們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鋼琴組曲 《版納風情》 民族元素 民族文化
一、引言
我國西南地區(qū)具有豐富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資源,這里的許多資源都可以作為素材來創(chuàng)作出經(jīng)典的音樂作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西南三省中的云南省。云南省位于我國的西南邊陲,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使云南省成為我國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共有25個世居的少數(shù)民族,其中云南省獨有的少數(shù)民族就有15個)。其中,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同時又是我國的西南邊境。許多作曲家曾選用這里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作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像聲樂套曲、鋼琴組曲、交響音詩等音樂作品,而鋼琴組曲《版納風情》便是其中之一。
鋼琴組曲《版納風情》是作曲家夏良在1987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吸收我國云南省傣族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要素的鋼琴作品。
近年來,我國高等音樂學院和普通高等院校中音樂學院的鋼琴專業(yè)學生演奏純民族元素改編的鋼琴曲成為一種趨勢,其中也有不少鋼琴專業(yè)的學生對鋼琴組曲《版納風情》進行過演奏與研究,并將其形成學術論文或學位論文。接下來,筆者對研究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的現(xiàn)狀進行一個總結性的概括和評述。
二、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研究現(xiàn)狀
(一)傣族音樂簡述
傣族的音樂可以分為民族音樂、歌舞音樂、戲曲音樂、民族民間器樂和宗教祭祀音樂五大類。傣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以及較強的音樂性。其音樂特點是:聲音輕巧、高低起伏,像波浪似的在“流動”;而且柔和動聽、委婉細膩。
(二)書籍與專著方面
就書籍、專著方面來說,基本上都是研究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或民族生活等的理論書籍;或是對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習俗進行分析和論述的書(如:《云南民族音樂論》《云南民族音樂研究文選》等)。目前從書籍或專著方面來看,還未有對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的研究專著,也無鋼琴組曲《版納風情》背景介紹的書籍或專著等。
(三)學位論文方面
筆者通過知網(wǎng)、萬方、維普等大的論文檢索網(wǎng)站檢索發(fā)現(xiàn),就學位論文方面來看,都是碩士學位論文。截至2021年7月,共計有5篇。同時,云南省高校學位論文就占了80%。
筆者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像《云南少數(shù)民族音樂風格鋼琴作品<版納風情>探究》這種進行過少數(shù)民族(尤其傣族)音樂文化元素研究的學位論文;另一類是像《云南民族音樂風格鋼琴作品探究》這種未進行民族元素分析的學位論文。
接下來,筆者將根據(jù)這幾篇論文進行綜合性的闡述。
1.研究傣族民族元素的學位論文綜述
筆者認為要對鋼琴組曲《版納風情》進行較為細致的研究,就必須對民族元素進行闡述或簡要分析。因為該組曲是吸收少數(shù)民族元素的鋼琴組曲,不同于《夕陽簫鼓》《彩云追月》《百鳥朝鳳》等,后者只是將民樂曲進行改編,使其更加適合鋼琴演奏的中國作品,而鋼琴組曲《版納風情》則是完全通過吸收傣族民族音樂文化原創(chuàng)的鋼琴作品。
截至目前,研究鋼琴組曲《版納風情》傣族這一少數(shù)民族元素的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共3篇,分別是:2014年河南師范大學沈希的《云南民族音樂風格鋼琴作品研究》、2018年云南師范大學李鑫的《中國鋼琴組曲中的民族元素和演奏對比研究——以<版納風情>和<南國印象>為例》和2019年云南藝術學院劉思言的《云南少數(shù)民族音樂風格鋼琴作品<版納風情>探究》。
這三篇論文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傣族的音樂風格與民族音樂文化,同時找到鋼琴組曲《版納風情》創(chuàng)作的源頭。在論文的寫作方法和流程上基本上都是采用“作者介紹→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樂曲民族元素介紹→演奏方法”的“四點一線”的思路進行的,使讀者能夠對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的各個方面一目了然,結構比較清晰。
2.未進行傣族民族元素研究的學位論文
余下的兩篇碩士學位論文,即2012年云南藝術學院劉珺的《淺析鋼琴套曲<版納風情>》和2018年云南藝術學院卓玥的《簡析夏良鋼琴組曲<版納風情>》是直接對作曲家夏良進行介紹,之后就進行演奏方法的論述,并無民族元素的論述。這樣讀者會有在傣族這一少數(shù)民族元素分析方面的空缺,同時對于選擇演奏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的人只能單憑想象去演奏,那么,這樣演奏出來的作品很可能缺少民族風味,也不會很好聽。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民族元素是鋼琴組曲《版納風情》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在分析時不能太空洞,否則無法讓讀者了解到傣族文化和《版納風情》之間的關系,也無法知曉作曲家夏良是如何融入民族元素、民族文化的,直接進入演奏的分析和論述,有點紙上談兵的感覺。
(四)學術論文方面
上文對學位論文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綜述,接下來對學術期刊論文進行評述。
截至2021年7月,共計有5篇學術論文,分別是:《淺析鋼琴組曲<版納風情>》《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的音樂分析與演奏處理》《鋼琴組曲的民族風情元素與演奏要點分析——以<版納風情>為例》《夏良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研究》和《鋼琴組曲<版納風情>中的現(xiàn)代和聲分析》。
通過這幾篇學術論文的題目,還是比較容易看出每一篇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對演奏技法的分析(如《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的音樂分析與演奏處理》),有對民族元素的探索(如《鋼琴組曲的民族風情元素與演奏要點分析——以<版納風情>為例》),有對創(chuàng)作和聲曲式的分析(如《鋼琴組曲<版納風情>中的現(xiàn)代和聲分析》),也有對民族元素、演奏技法的雙重研究等。
但針對分析《版納風情》這首鋼琴組曲,筆者認為《鋼琴組曲的民族風情元素與演奏要點分析——以<版納風情>為例》這篇論文分析得十分透徹。該論文從組曲創(chuàng)作背景到組曲的音樂特點,再到樂譜的和聲進行分析,各個環(huán)節(jié)緊密相扣;并結合傣族的少數(shù)民族元素找到了作曲家夏良引用的民間音樂和民族文化素材,最后再論述鋼琴演奏的方法。該文作者對每個層面都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和論述。
而《鋼琴組曲<版納風情>中的現(xiàn)代和聲分析》這篇論文雖然對和聲進行了分析,但筆者覺得分析不透徹;且作者僅僅用文字在闡述,譜例過少,不夠直觀,讓讀者只能去想象。
三、思考與探索
對作曲家夏良所創(chuàng)作的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的研究,目前為止只有上述的10篇論文,通過對10篇論文的簡要綜述,首先讓筆者思考的是:我國對該鋼琴組曲中的傣族音樂元素的研究還不夠細致,也不夠全面。其次是對《版納風情》的民族和聲、曲式的分析還存在一個卡點(可能是由于和聲、曲式在高校是較為難學的兩門音樂理論課),未能深入。
無論學生還是教師對于上述這兩方面的研究都還不夠深入,尤其和聲曲式方面,必須對民族和聲和民族曲式也進行細致的分析,并以文字和譜例的形式闡述出來。
那么,要想分析好如何演奏民族音樂元素的鋼琴組曲,筆者認為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對創(chuàng)作背景熟悉,并能把握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
2.對民族和聲和曲式要掌握好;
3.對民族元素和民族音樂文化要了解;
4.對演奏中的現(xiàn)代演奏技法要知曉,并要對鋼琴演奏常出現(xiàn)、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掌握。
四、結語
對于文獻的研究是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方法,筆者對目前我國研究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的現(xiàn)狀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梳理,那就是:一方面,書籍與專著方面不存在對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的研究。這可能是因為一首鋼琴組曲的研究不足以滿足書籍或專著寫作的要求。另一方面,學位論文與學術論文方面的參考文獻,無論是否分析了民族元素,最終作者要得出的都是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的演奏方法與演奏技巧。
基于此,筆者得出以下的結論:
首先,鋼琴組曲《版納風情》是作曲家夏良在1987年就利用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技法,并吸收西雙版納的傣族民族元素所創(chuàng)作的純少數(shù)民族文化元素的鋼琴組曲,但到2012年才有第一篇學位論文對其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截至2021年7月,對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的研究成果僅僅停留在10篇論文的基礎上。
其次,無論是民族元素、現(xiàn)代和聲、曲式分析,還是演奏方法的研究都有很大的深入性;同時,研究的切入點也較多。目前對其的分析較少可能還是對少數(shù)民族原創(chuàng)音樂作品的欣賞、分析等方面接受度不夠。
筆者相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只要大家對民族文化多了解,對民族和聲多分析,自然會對少數(shù)民族風格音樂有更好的接受度。所以,筆者認為后續(xù)還會有作者對鋼琴組曲《版納風情》進行更為系統(tǒng)、全面、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周凱模.云南民族音樂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0.
[2]劉珺.淺析鋼琴套曲《版納風情》[D].云南藝術學院,2012.
[3]沈希.云南民族音樂風格鋼琴作品探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4]李鑫.中國鋼琴組曲中的民族元素和演奏對比研究——以《版納風情》和《南國印象》為例[D].云南師范大學,2018.
[5]卓玥.簡析夏良鋼琴組曲《版納風情》[D].云南藝術學院,2018.
[6]劉思言.云南少數(shù)民族音樂風格鋼琴作品《版納風情》探究[D].云南藝術學院 ,2019.
[7]王芳.淺析鋼琴組曲《版納風情》[J].音樂時空,2015(8):83+92.
[8]張璇.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的音樂分析與演奏處理[J].音樂創(chuàng)作,2013(5):132-133.
[9]張瀟瀟.鋼琴組曲的民族風情元素與演奏要點分析——以《版納風情》為例[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9(9):129-133.
[10]高菲.夏良鋼琴組曲《版納風情》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9(4):84-86.
[11]楊富惠.鋼琴組曲《版納風情》中的現(xiàn)代和聲研析[J].北方音樂,2019(5):99-100.
(作者簡介:李鑫,男,碩士研究生,上饒職業(yè)技術學院,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