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建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學對象的自主性,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務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綜合學習情況,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掌握他們個體的學情差異,從而設計出科學的教學活動,惟其如此才能夠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文章以基于“學情”分析為前提的高中語文教學為研究對象,針對高中學生語文學習現(xiàn)狀,對如何提升語文教學效果,提出幾點建議,以期對語文教學開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學情;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引言: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通過改革,讓學生逐漸實現(xiàn)多方面要素的綜合與內化,養(yǎng)成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質、精神面貌和行為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學情的分析,可以了解當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能夠為后續(xù)教學活動開展提供更多的依據(jù),促使高質量教育工作得以實施。本文從學情入手,分析如何根據(jù)學情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形成更好的學科素養(yǎng)。
一、高中生語文學情總況
學情,指的是對于學習者學習效果產(chǎn)生影響的自身因素。如:學生的知識背景、性格特點、家教背景、思維模式等等。
當下高中生語文學習的學情總況有如下特點:作為一門基礎課程的語文,是每個階段學生都必須學習的學科,對學生自身思想品質與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但有部分學生對于語文沒有興趣,很難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究其原因有三點:一是學生之間的性格差異明顯。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偏科的問題,有的學生非常喜歡數(shù)理化,有的學生則比較喜歡政史地[1]。在不同性格差異的影響下,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tài)度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有的學生非常喜歡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有的學生則比較厭煩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學習。二是高中升學壓力大,學生往往忽略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注重其工具性的特點,部分學生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會將學習的注意力全部轉移到知識點的學習中,不愿意花時間去體會感受語文的人文魅力,使得無法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三是教學模式單一,無法調動學生對課本學習的熱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采用注入式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希望學生在自身的引導下快速掌握課本中描述的文化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但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產(chǎn)生主動學習的欲望,進而影響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tài)度,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問題出現(xiàn)。
二、基于學情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一)樹立以學生為本理念,明確師生角色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人類的學習活動受內部的和外部的兩大類條件制約。”加涅的學習條件論告訴我們,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重視學習者的內部條件,并以此為依據(jù),以學生學情為中心,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設計。我們要克服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少慢差費”的現(xiàn)象,突破語文課堂教學提升質效“轉化率”低的“瓶頸”,就必須按教學規(guī)律辦事,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始終堅持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結合學生實際需求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使學生在實現(xiàn)牢固掌握知識目標的同時,又能愉悅地接納、感悟、領會語文學科的人文魅力,進而豐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換以言之,就是要真正了解掌握真實的“學情”,明白學生的“已經(jīng)知道的”與“尚未掌握的”,在明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背景下設計或規(guī)劃“讓他學”和“教會學”。
“了解學生的發(fā)展狀況,首先需要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經(jīng)歷,還需要了解學生當下的語文學習狀況,還要了解學生未來的語文前景?!盵2]因而在新課程教育背景下,教師要積極轉變以往的師生角色,明確自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根據(jù)學生以往學習現(xiàn)狀,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3]。在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鼓勵學生主動回答問題、提出疑問,真正地參與課堂活動中,感受課本知識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不僅可以解決當前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同時能夠促進學生良好學習態(tài)度與習慣的發(fā)展,使學生在學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品質。
例如,進行《荷塘月色》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夜色荷塘的景色直觀的呈現(xiàn)出來,并與學生互動: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在無意中看到這樣一幅美麗的景色,你的內心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學生1:我想我會非常的激動,看到這樣美麗的景色,心中的難過與悲傷也會隨之而去。學生2:我想我的內心會比較感動,因為可以看到生活的美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教師:我想在這樣的景色下,每個人都會沉醉其中。我們接下來,看看朱自清是如何描述這幅美麗景色的,看一看他的心情是否與我們自己內心的情感是一樣的。引出課文,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對文章的重點內容進行分析,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作者對美麗景色的感受,并結合寫作背景進行深入分析,了解作者真正的情感與寫作方法。在課堂活動中,教師也應鼓勵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讓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說出自己學習感受,使其感受到學習的美麗,獲得更多的成就感與自信心,從而提升學習有效性。
(二)創(chuàng)建互動課堂,活躍課堂氛圍
語文能力的提升,無疑需要學生更多地掌握、運用相應的語文知識。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堂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訓練機會,使之更好地積累經(jīng)驗,掌握規(guī)律。同時通過這種交流式的訓練,達到師生互動,共同探究提升的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就是要加強對各種語文教學材料的運用,將此與課本知識充分融合,并引導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以此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鼓勵學生深入學習,實現(xiàn)高質量教學的目的。
例如,進行《離騷》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人生故事體現(xiàn)在課堂活動中,將此作為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借助此分析文章的內涵,思考作者想要通過文章表達什么情感。教學活動中,與學生一同閱讀文本,直到能夠流暢的閱讀文章為止。當閱讀結束后,則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翻譯,使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了解文章的大意。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位學生的文言文能力不同,他所能完成的翻譯結果也不同。這就要求教師要在他們完成的基礎之上,加以有效的提升,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掌握相應的文言知識點,達到理解不同語境語言含義的變化。文章翻譯結束后,則將寫作背景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分析文章情感,并表達自己的想法,以此完成教學工作。當課本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就詩人屈原的生平故事進行討論,讓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說出自己的想法。如學生1:我覺得屈原是一個內心有大義的人,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與端午節(jié)傳統(tǒng),就可以看出人們對他的評價是非常高,也能側面反映出他對國家、民族的熱愛。教師:你說的沒錯,他是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你們還知道關于他的哪些故事?然后引導學生熱烈討論,圍繞文章進行全方位的討論,以此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使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培養(yǎng)[4]。
(三)分層教學,促使學生綜合發(fā)展
每個人的認知能力,既有量的不同,更有著質的區(qū)別。因而不同認知能力的人,他對于所學習知識的吸收方式也不同,對學習內容、教學風格以及學習模式的喜好也不盡相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滿足學生不同學習需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個性,將此分成不同的層次,進行個性化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適合的環(huán)境中學習文化知識,以此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這種將學生分層次,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能夠更有效地關注到不同學情的學生學習需求,也使得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更好地達到提高各個層級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
例如,進行《囚綠記》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就教材內容設計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學習:第一,文章主要描述什么內容?第二,作者對這“一抹綠”有什么樣的情感?第三,作者想要通過窗前的綠色表達自己什么情感?針對學生不同學情的不同層級這些學習問題設計,能夠很好地引發(fā)各個層次學生的思考,投入到學習中。也使得課堂的學習效率得到提升,效果更好。確定問題后,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回答問題,真正了解文章內涵。
(四)結果分析,促使教學效果提升
注重課后學情分析對于提升教學效果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課后學習情況的反饋,是完整教學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學情分析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應當通過這一反饋,了解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及時加以改進,以利于教師調整和完善教學方案,提升教學水平。
我們知道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生學情分析在語文教學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不少教師會忽視課后學情分析,認為只要關注課堂教學過程,學生的高效理解和掌握知識就是必然的,但其實并非如此。我們對于教學后的學情分析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第一,教學反思就學情進行重現(xiàn)。課后反思是掌握學生學情的重要途徑。有一個普遍的認識: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關鍵性因素是教學反思,通過反思和總結能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提升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目標。第二,通過作業(yè)檢驗學情。有效作業(yè)是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有效途徑,也是掌握學生學情和檢驗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習是持續(xù)性活動,需要不斷練習和操作的活動。我們雖然反對給學生過重的學業(yè)負擔,但也不能因噎廢食,還是要通過適量有效度的作業(yè)反饋,及時判斷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獲取更加及時翔實的學情,幫助我們明確教學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學目標達成情況。
所以我們應當針對課程內容設計相關問題檢驗學生學情。以提高作業(yè)檢驗的效度。例如,在《故都的秋》第一課時結束之后,就文章開頭“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边@句話,我們可以設計“為什么北國的秋來得清,來得靜?對比我們南方的秋,你又有什么樣不同的體驗?請用300字左右的文章來闡述?!边@樣的作業(yè)設計,不僅能夠有效考察學生課堂學習的學情,也能更深層次了解學生對于文章內涵以及字詞運用的能力,為下一課時教學提供更好的教學切入點。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構建互動課堂,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運用分層教學方法開展教育工作時,尊重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深入學習,提升教育工作效果,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顏元智.思辨,讓議論文寫作閃耀理性之光——論高中語文思辨性寫作教學策略[J].教育觀察,2020,(43):107-109.
[2]張筱南.中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29.
[3]張云程.文化自信視野下高中語文教學策略——以《沁園春·長沙》一課為例[J].基礎教育論壇,2020,(33):21-22.
[4]季英霞.以趣入境走進詩意——淺析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0,(3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