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凡
[摘 要] 教師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拓寬管理的領域,在師生互動中注重情感的力量,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力、自愈力、目標導向力,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塑造學生的品格。
[關鍵詞] 共情能力;自愈能力;目標導向力
教師在教育管理中應有意探知、呵護、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在師生情感交流中,注重分析學生行為的成因和背后的意義,綜合運用多重方法,進行有效引導,塑造學生的品格,激勵其“向上向善”。2020年畢業(yè)的初三(8)班,在我校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也在筆者的心里種下了一畝向日葵。每個獨一無二的班級成員都綻放出別樣的光彩,每一份個體的努力都有助于塑造班級的獨特屬性,頗有一些“春江潮水連海平,個體集體共潮生”的意味。三年,作為班主任,筆者見證了這群后浪的成長,在此采擷一二,以學生成長的花蜜孕育教育小智慧。
一、共情的能力
人際交往過程中,共情強調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如何對待別人,別人就如何對待我;想讓他人理解就要先理解他人;付出愛,就會得到愛的回應。時間長了,善良遇到善良,積極遇到樂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越來越和諧,班級的凝聚力會大大加強。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意識地利用好教育環(huán)境,觸發(fā)、培養(yǎng)學生共情的能力,讓學生感知到自己與他人身上的巨大潛能和變化。
首先,鼓勵學生注重傾聽自己的感受,并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初一伊始,一個同學哭著來“告狀”:一個高個子同學笑他胖。我看著他眼里泛著淚花,滿臉委屈,再看著旁邊高個子同學的懵懂與不知所措,先讓他們說說內心的感受,彼此傾聽他人的感受,再肯定了兩個人真誠的表達,然后引導他們去感知、挖掘自己的“共情力”:你的痛苦我能感受,你的快樂我能感受,我是你的鏡子,我能看見你,但我還是我,我希望遇到更好的你,我想成為更好的我。交往中,付出共情的努力,會給對方帶來安全感,令彼此的連接更緊密、更堅韌,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與他人的幸福感。
其次,用體諒來回答他人與自己的感受。內心的“體諒”比批評與道歉更有力量。一件小小的“誤傷”事件,轉化成了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的原動力,沒有人被批評,沒有人被安慰,學生自己成長了。三年下來,兩個人因為這起“無心之失”成為“有心之友”。教師有意識地淡化學生相處之間的“是非對錯”,給他們時間感悟,給他們自己糾正,這種“無為”讓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從容。我們就是這樣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自己共情的能力:“體諒”他人,并得到他人“體諒”。相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行為是由強大的內部力量驅使、激發(fā),甚至糾正的,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優(yōu)秀的自己才能遇到更多優(yōu)秀的別人,改善自己的行為、優(yōu)化我們的舉止,培養(yǎng)自己的共情力,而最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共情力強,是因為我們擁有一顆柔軟的心。
我們不依靠概念指導生活,但生活中的智慧能夠提煉出概念。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行為中的智慧、人性中的“向上向善”和前進中的方向總是無比吻合。蓬勃向上的八班詮釋了班級的“共情力”。
共情遠遠不只是一項技能,它更是能帶來改變和促進學習的有效因素。共情的一個關鍵詞是“感知”,感知自然、感知文學、感知藝術、感知人文,因為有“情”,所以更容易“悲秋傷春”,更容易“設身處地”,更容易融入“作者作品”,體味出不一樣的況味,無限接近作品的表達,與作者進行無聲的對話。在繪畫、朗誦、寫作、合唱等領域,擁有“共情力”的學生更具有優(yōu)勢。三年來,八班的學生在校內外的比賽活動中捷報頻傳,或多或少源自這種勇氣和力量。升入高中的學生依然能在不同的學校各領風騷,相信,“共情力”能夠讓他們走得更遠。
二、自愈的能力
何時何地如何對學生身上的某個問題進行干預,是對教師管理能力與判斷力的一種考驗。有時候,恰如其分的不干預則是一種藝術。因為,人人都具有自愈的能力。自愈的過程是學生的一種內心覺醒,是個人自我省視、自我糾正、自我鼓勵的過程。成人的不干預是對學生一種尊重、一種信任,給他們一個成長的空間,讓他們自己褪去稚嫩,乘風破浪。關注學生的內心和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有時候輕言細語是潤物無聲,不言不語是另一種智慧。
筆者留意到一個初二女生對一個男孩產生朦朧的感覺,她心思縹緲,經常分神。于是,課間、午間,我經常請女孩子到辦公室?guī)兔Γ尹c閑事給她做,和她聊聊愛聽的音樂、喜歡看的書、家里校外好玩的事。漸漸地,女生和我也越來越親近,她親切地喊我“吳媽媽”。我也看到了她性格中的純真與樂觀,相信她可以面對并解決一些困擾。有時她的母親會和我交換一下近況,但是對她的感情我始終沒有率先提及。初三的某個午間,學生們都在教室休息,她獨自來找我,低著頭說:“老師,我失戀了……”我一愣,然后輕輕地給她一個擁抱,心里默念:還沒開始就結束的朦朧感情,許多年后,你的回憶里將是美好、勇敢,還有一個擁抱。慢慢地,我感覺到她在輕輕地哭泣,也許是自己的傷感,也許是沒有被“數(shù)落”的溫暖,也許是被人關懷的感動。那一刻,我感覺自己不只是老師,她不只是學生。我們一起面對并接受了她成長中的挫敗感;我們一起接受了負面情緒,我們用愛的擁抱化解了傷感;我們失去的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擁有比失去更多;我們破涕為笑,然后繼續(xù)前進,在以后的成長歲月中,這段可貴的情感經歷讓我們學會表達與感激。成長是獨一無二,是不可取代,是自己彌補缺憾并發(fā)現(xiàn)意義,即使是眼淚,也可以是甜的,因為我們有自愈的能力。女生果然沒有讓我失望,面對、接受,然后放下這些困擾,收拾好心情,把視線投向更廣更深的成長領域,變成了更優(yōu)秀的孩子。自愈的能力,是給一段靜默的時光,它可以發(fā)芽、生長、茁壯,然后在歲月流轉中,讓主人蛻變出更好的思想,我在她的成長中發(fā)現(xiàn)并驚嘆于這股力量。
三、目標導向力
“目標導向”理論認為,人有了動機就要選擇和尋找目標,目標導向行為是尋求達到目標的過程。當一個目標達到時,馬上提出一個新的更高的目標,并進入新的目標導向過程,從而使積極性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在每個階段性的學習和各科目的學習中,目標就像一面面小旗幟,為學生吶喊助威,學生也在目標的引領下,不斷縮小差距。在教師積極引導的同時,學生的目標導向行為是一個選擇、尋找和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目標導向力能激發(fā)個體的潛能,促進內驅力,超越自我,實現(xiàn)自我。
因為疫情,漫長的寒假后,初三學生的身體與心理都倍感壓力。三月底的一節(jié)體育課,小湯同學因為起步快、發(fā)力強,胯部骨折,術后需要靜臥兩個月,而這時正是復習迎考的緊要關頭。學校、家庭和學生,在共同的目標導向之下,通力合作,完成了愛的接力棒:講臺裝了攝像頭開啟了直播;學習資料每天都有同學送上門;小湯雖靜臥但多聽多思多問。媽媽說:“躺著的小湯被喚醒了?!?/p>
手術后不久,筆者帶著同學們的關懷去看望小湯,50張彩色小紙條寫滿了班級的奮斗小宣言:
我們期待你早上的英語領讀,我們期待你康復后在操場上奔跑。
Today is cruel, tomorrow is more cruel, but the day after tomorrow is beautiful.Go!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泰戈爾說過:只有經過地獄的磨煉,才能擁有創(chuàng)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絕唱。我們在這里,等待你歸來,一起奮斗,不負韶華。
每一個看似不起波瀾的日復一日,都會在不經意的某一天,讓人看到堅持的意義。不負年華、逐夢青春、中考加油!
還有我手寫一份: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加油!
每一份鼓勵都在為小湯加油,在困難與差距面前,小湯選擇了堅持,放棄了休學,用意志與勤奮書寫自己的青春,向著自己的目標繼續(xù)前進。小湯坐著輪椅參加了中考聽力口語考試和四星級高中的推薦生考試,以優(yōu)異的成績和堅忍的意志證明了自己,也證明了班級的理念:努力的樣子就是最美的樣子。導向力化被動為主動,驅動力同時被觸動,而個人與集體的目標導向力的重合,激勵的就是所有師生,班級在中考中發(fā)揮出色,為三年的初中生活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同時用更好的狀態(tài)、更好的心理迎接未來。凡所際遇,均非偶然,筆者相信:目標導向力是學生的巨大精神動力,將帶著他們繼續(xù)披荊斬棘,完成自我。而筆者的收獲則更多,學生與星月,都值得珍藏。
憐憫是天生的能力,付出愛卻是自己的選擇。初心不變,則教育與被教育者都是收獲者。中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共情力、自愈力、目標導向力,幫助塑造品格,學生在成長中生發(fā)出的能力、品格、積極的認知,往往能陪他們走得更長久。
參考文獻:
[1]雅思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3.
[2]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9.
[3]錢學敏.錢學森對教育事業(yè)的設想——實行大成智慧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新人[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9):57-64.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