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澗蓮
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篇曾說:“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盵1]他要表達的意思是詩歌意境必須要有“隱秀”的特征,如果一首詩歌語詞直白,情感顯淺,情僅盡象中,那么它生成的意境必然空洞、無物,不僅沒有意蘊豐富的詩性特點,更沒有生命的意趣與靈性可體味。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詩歌的意境與語言、意象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印證了“意境生于言而興于象”的說法。語言與意象是詩歌意境構成的基礎要素,沒有語言運用和意象的描繪,詩歌意境自然無法形成。但是詩歌的意境又不僅僅是“意境”,它又必須超越語言和意象本身。由語言到意象,意象到意境,它們都不是一個個語詞或意象簡單地疊加和組合,而是詩歌由言內(nèi)走向言外、由象內(nèi)走向象外的一種新質(zhì)的演化。
我們深入研究了詩歌“語言”“意象”與“意境”的關系,嘗試找出“以象入境”的審美鑒賞途徑及所要達到的審美高度,發(fā)現(xiàn)可以把“以象入境”的審美教育目標劃分為三重境界:語言藝術境界、情思意韻境界和物我相融境界。
一、從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和結構體式去感受詩歌的語言藝術境界
詩歌形體是詩歌作品中一切構成要素的落腳點,詩人的種種人生體驗、審美情趣、個性氣質(zhì)、人格修養(yǎng)等,最終也都要在詩歌形體上顯示出來,并積淀為形體特有的組合方式及其規(guī)范。由此可知,詩歌藝術首先是語言藝術,我們教導學生欣賞詩歌,感受詩歌的審美價值,首先可以從詩歌直接被感知的外在形體入手。具體來說,可以從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和結構體式去感受詩歌的語言藝術境界。
1.從韻律節(jié)奏入手,感受詩歌抑揚頓挫的語言藝術境界
從詩歌的構成要素看,“韻律節(jié)奏”既不是“意象”,也不是“意境”,但是弄清楚“韻律節(jié)奏”與“意象”“意境”的內(nèi)在關系,對于感受詩歌的語言藝術境界大有裨益。正如王易在《詞曲史》中指出:“韻與文情關系至切:平韻和暢,上去韻纏綿,入韻迫切。”[2]在詩歌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吟誦詩歌,讀出詩歌不同韻律之間的美,感受詩歌在語言上帶來的抑揚頓挫的藝術美感,感受詩歌語言藝術境界的差異之美。
如杜甫根據(jù)不同的情感表達需要,選擇不同的“韻”創(chuàng)作詩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和《春望》?!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罚骸皠ν夂鰝魇账E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贝嗽娧旱氖恰瓣枴表?,“陽”韻適合表達喜悅之情。根據(jù)音律節(jié)奏及其構成,原則上以第二字、第五字為節(jié)奏點,將上句分為“上四下三”兩部分,上四再分為“二二”,下三再分為“上一下二”的單元,這樣整首詩就呈現(xiàn)“二二一二”的基本模式。朗讀吟誦時第二字、第五字重讀,語調(diào)宜輕快短促,抒發(fā)詩人在飽經(jīng)喪亂之苦后,忽聞官軍收復失地的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
而《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贝嗽娧旱氖恰扒帧表崳扒帧表嵾m合表達哀傷之情。根據(jù)音律節(jié)奏及其構成,原則上以第二字、第五字為節(jié)奏點,將上句分為“上二下三”兩部分,下三再分為“上二下一”的單元,這樣整首詩就呈現(xiàn)“二二一”的基本模式。朗讀吟誦時第二字、第五字讀重音,語調(diào)宜低沉緩慢,帶哀傷之情。
2.從詩歌結構體式入手,感受詩歌回環(huán)往復的語言藝術境界
詩歌結構體式一般比較謹嚴細密,主要體現(xiàn)在對立統(tǒng)一的特點上。對立是指詩歌一聯(lián)中上下兩聯(lián)基本是兩兩相對的,統(tǒng)一是指詩歌兩組對聯(lián)內(nèi)的出句與對句平仄格式基本相同的。表面上看,詩歌各聯(lián)之間、各句之間是局部對立的,但是從整體上看,詩歌上下、前后又是相互關聯(lián)的,形成了一個回環(huán)往復的整體,為詩歌意境渾融一體的建構,提供了堅實的文本基礎。在詩歌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詩歌結構體式上的這種特點,引導學生在句式、結構、平仄、疊字等方面入手,分析詩歌的語言句式、前后結構、平仄音律、遣詞造句等方面,從中感受詩歌回環(huán)往復的語言藝術境界。
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長安不見使人愁?!痹姼枨皟删涮撝杏袑崳瑢嵵杏刑?,既寫到眼前的鳳凰臺、江水,也聯(lián)想到鳳凰臺的傳說,時空跳躍頻繁;三、四句由眼前之景進一步生發(fā),聯(lián)想到六朝的繁華,時空結構上進一步延伸;五、六句將思緒由歷史轉回眼前景物,為下一步抒情蓄勢;七、八句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梢姡娫诮Y構上多次構成時空上的往復對照,經(jīng)過虛實相生和時空的轉折遞進,詩人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有力地抒發(fā)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而且,詩中如“鳳凰”“臺”等詞語的重疊復出,又正好構成了音調(diào)與文本結構的回環(huán)往復,并與上述時空的回環(huán)往復相互結合,共同構成了詩歌語言藝術上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的回環(huán)意境。
二、從“由境生意”和“由意生境”去感受詩歌情感意韻的境界
如果說第一重境界可以由詩歌的外在形體直接感受得到,那么第二重境界則需要透過“意象”深入“意境”,理解詩人傳情達意的內(nèi)在價值。如何讓學生“入境”,鑒賞出詩歌的情思意韻的境界呢?眾所周知,“象”與“境”關系密切。謝榛說“景乃詩之媒”。王夫之《姜齋詩話》指出“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跋蟆苯柚凇熬场倍靡员憩F(xiàn),“境”必須融于“象”而得到升華。所以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以捕捉“意象”為手段,疏通從“意象”到“意境”之間關系,幫助學生正確感受詩歌的情感意韻的境界。
1.從“由境生意”感受詩歌情思意韻境界
“由境生意”是指詩人本來沒有什么情思的,只是置身大自然,攬閱四周,瞬間被某個物象觸動,心中情思不可遏制,噴涌而出,凝結成筆下的物象,使物象與意境相融,營造出情思意韻境界。如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遙怨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在這首詩中,詩人由境生意,望月而觸動懷遠之情思。詩歌從望月思親,點題扣題開始寫起,接著怨月長明,讓人覺得長夜漫漫;接著月下流連,對月不眠;最后贈月傳情,盼夢中與親人相聚。詩人的情意借助“明月”這一意象,按照時間的推進和人物的活動軌跡,不斷地深化人、月、情之間的關系,情意在“象”內(nèi)世界不斷地交融提升,最終指向幽靜哀怨的情意境界。
2.從“由意生境”去感受詩歌情思意韻境界
如果說“由境生意”先有物象觸動情意,再造意境相融,那么“由意生境”則剛好相反,先有某種情感,再有意識地將目光轉移到自然界,選擇某種適合的物象,借助物象將情感表露出來,達到傳情達意的目的,渲染出意韻綿綿的境界。如屈原的《離騷》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對于其中的“草木”“美人”等意象,有學生按照字面理解為詩人擔心草木凋零、美人衰老,這顯然與詩人借用這些意象的意圖相違背。屈原所在的楚國,統(tǒng)治階級的貪婪成性、結黨營私、爭權奪利、陷害忠良,這些都被詩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不愿意與他們同流合污,因此被排擠。他為此感到苦悶,但他堅持自我,出淤泥而不染,只希望他的政治理想有一天能夠?qū)崿F(xiàn)。他塑造了“草木”“美人”等意象,是有所指的。美人是比喻,比喻君王,或者自喻,以追求美人比喻自己與君王的關系,從而展示自己追求“美政”,并為之不畏艱難、不惜生命而上下求索的赤膽忠心;香草作為獨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高尚,另一方面與惡草相對,比喻政治斗爭的雙方??偠灾?,“香草美人”這一意象,是詩人為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高尚品德的追求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意。
三、從“天人合一”等哲學思想去感受詩歌物我相融的境界
語言藝術境界和情思意韻境界是詩歌審美價值體現(xiàn)的一般要求,而物我相融的境界則是詩歌生命活動的終極歸宿。張岱年曾指出:“中國哲學有一根本觀念,即‘天人合一。認為天人本來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覺的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盵3]在詩歌閱讀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抓住詩歌的“意象”,以“天人合一”等哲學思想為落腳點,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與歷史的坐標中深入研讀詩歌的內(nèi)容,理解人、我與自然的關系,解讀出詩人希冀回歸自然,追求與自然界事物精神上合而為一,獲得永恒自由的物我相融境界。
以王維的《辛夷塢》為例:“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在這首詩中,詩人攝取了空寂無人的山澗與自開自落的芙蓉花兩個意象,共同構建出一種凈空、清寂意境,體現(xiàn)了詩人心境契合、空淡自適的禪悅之趣。再細細品讀,我們會感受到詩人看似悠閑恬靜的心境之下壓抑埋沒的感傷情緒?;ㄔ跓o人的山澗自開自落,無任何人賞析,只能孤芳自賞,人與花的命運何其相同。然而詩人又不讓自己這種傷感情緒彌漫開來,他從芙蓉花的自然屬性中找到安慰,那春來自開,春去自落,自馨其芳,自適其性的芙蓉花順應自然,永享自由,這難道不是人們所追求的生命精神?詩人靜觀芙蓉花,詩人什么都沒有說,但是在芙蓉花的身上有詩人的影子與追求,達到了我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
詩歌閱讀教學既要注重方法,更要重視思維的培養(yǎng),“以象入境”的教學實施,抓住詩歌閱讀教學中“意象”最基本要素,以“入境”三重境界為抓手,讓學生由詩歌內(nèi)外部形體特點到詩歌內(nèi)在世界,讓學生找到閱讀詩歌的有效方法,感受到詩歌的語言藝術境界之美,情思意韻境界之美,物我相融精神境界之美,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有生命的文化力量,才能夠讓我們的文化流傳千年。
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隱秀//黃侃.文心雕龍札記[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248.
[2]王易.詞曲史[M].蘇州: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180.
[3]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序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6.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市花都區(qū)2020年度教師教研課題《任務群設計下詩歌教學中“以象入境”研究》(項目編號:HDJSJY202001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