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飛,張曉梅,張 敏,張幾月
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226001
偏癱是腦卒中病人的高發(fā)并發(fā)癥,不僅影響病人日?;顒幽芰Γ視斐上轮嚓P日?;顒幽芰κ芟轠1]。踏車運動作為一種高安全性、高功能性的輔助治療措施,病人在踏車鍛煉過程中可如平地行走般鍛煉主動肌及拮抗肌[2-3]。功能性電刺激(FES)聯(lián)合踏車運動可將功能性電刺激與踏車運動有效結合,由設備帶動病人肢體鍛煉,改善病人肢體功能[4]。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腦卒中病人給予功能性電刺激聯(lián)合踏車運動干預,對比單純踏車運動效果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病人9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55~79(62.27±5.48)歲;病程10~49(21.38±7.56)d;腦出血19例,腦梗死26例。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54~81(62.35±5.31)歲;病程8~47(22.03±7.49)d;腦出血17例,腦梗死28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1 納入標準
①所有病人均進行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關于腦卒中診斷標準;②初次發(fā)??;③病程≤6個月;④生命體征平穩(wěn);⑤均存在一側肢體功能障礙;⑥意識清醒;⑦Holden步行能力分級≥2級;⑧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積極配合此研究。
1.1.2 排除標準
①存在嚴重認知功能障礙;②依從性差;③伴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④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⑤存在惡性腫瘤;⑥存在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病史;⑦存在嚴重關節(jié)障礙。
兩組均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干預人員指導病人進行平衡鍛煉、轉移鍛煉、步態(tài)鍛煉、平地行走鍛煉、上下樓梯鍛煉及日常自理生活等,每天鍛煉120 min,每周鍛煉6 d,共干預6周。
1.2.1 對照用RT 300踏車訓練系統(tǒng)對病人進行下肢運動干預,根據(jù)病人運動能力調節(jié)下肢運動阻力,以不引發(fā)病人過度勞累為度。在進行主動訓練前先進行被動運動,預熱5 min,每次鍛煉30 min,每周鍛煉6 d。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功能性電刺激訓練,囑咐病人取坐位,將其下肢固定于踏板上,用電極片分別與4個通路的電機線連接,置于病人患側下肢股內側肌、股直肌、腓骨小頭下方及脛前肌的肌腹。設置電流頻率20~60 Hz,脈沖持續(xù)時間300~450 ms。開機后根據(jù)病人機體狀況調節(jié)刺激強度,以病人自覺無不適為度。先將功能性電刺激預熱2 min,再啟動踏車,根據(jù)病人運動狀況調節(jié)運動形式及運動阻力。對于早期偏癱、主動運動狀況較差者給予以被動運動為主的訓練。每次鍛煉30 min,每天鍛煉2次,每周鍛煉6 d。
1.3.1 下肢痙攣
采用綜合痙攣量表(CSS)對兩組干預前、干預6周后下肢痙攣改善情況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踝陣攣、小腿三頭肌肌張力、跟腱反射3項內容,總分1~16分,<7分為無痙攣,分數(shù)越高表示痙攣越嚴重[5]。
1.3.2 下肢平衡功能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對兩組干預前、干預6周后下肢平衡功能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14項內容,每項內容計0~4分,總分0~56分,<40分為存在跌倒風險,分數(shù)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6]。
1.3.3 下肢運動功能
采用Fugl-Meyer量表(FMA)對兩組干預前、干預6周后下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17項內容,每項內容計0~2分,總分0~34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下肢運動功能越好[7]。
1.3.4 10 m最大步行速度
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測試兩組干預前、干預6周后步行速度變化,選擇直線距離為20 m的平地,標記起點、5 m、10 m、15 m和終點,病人不借助拐杖、矯形器等步行輔助用具進行步行速度測量,讓其盡可能以最快速度從起點步行至終點,記錄10 m最大步行速度,進行比較分析[8]。
表1 兩組干預前后CSS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BBS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FMA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干預前后10 m最大步行速度比較 單位:m/min
腦卒中后下肢運動功能障礙對病人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阻礙功能康復。有調查研究表明,約有一半以上的腦卒中病人會出現(xiàn)下肢功能障礙,存在肌張力異常、平衡功能低下、主動控制能力差等狀況[9]。因此導致病人步態(tài)異常,無法行走[10]。而早期有效步態(tài)康復訓練對改善病人肢體功能有重要意義,但在干預過程中,康復治療師需給予時刻觀察及適時協(xié)助,需耗費大量時間及精力[11-12]。本研究對我院收治腦卒中病人采取功能性電刺激聯(lián)合踏車運動干預取得了顯著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6周后C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功能性電刺激聯(lián)合踏車運動干預可有效改善腦卒中病人下肢肌肉痙攣,分析原因主要為功能性電刺激是一種電動循環(huán)運動治療系統(tǒng),其與踏車運動聯(lián)合干預,控制病人肢體運動強度,功能性電刺激可誘導病人肌肉模擬正常自主運動,并通過刺激踝背屈肌肉收縮,以糾正擺動相的足下垂,提升其患肢肌力,降低肌張力,促進改善肌肉痙攣狀況[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6周后BB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功能性電刺激聯(lián)合踏車運動干預對提升腦卒中病人平衡功能有顯著效果。分析原因主要為:腦卒中病人由于患側肌力狀況較差,平衡能力低下。因此,常規(guī)康復鍛煉很難完成步態(tài)訓練,而功能性電刺激與踏車運動結合干預,讓病人在座位下完成鍛煉,通過功能性電刺激增加腦梗死側成纖維生長因子、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等水平,促使腦梗死側室管膜下前體細胞和神經(jīng)干細胞增殖,參與腦神經(jīng)重塑[15]。且功能性電刺激還可幫助病人神經(jīng)軸突的側支發(fā)芽,產(chǎn)生新突觸,促進病人平衡功能的改善[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6周后FMA評分高于對照組,10 m最大步行速度快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功能性電刺激聯(lián)合踏車運動干預可提升腦卒中病人主動運動能力及步行速度。分析原因主要為踏車運動能夠讓病人在早期通過座位,擴大關節(jié)活動范圍,降低制動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但病人缺少主動參與,而功能性電刺激可有效刺激其外周神經(jīng),向下刺激肌肉,促使其發(fā)生收縮,向上傳導感覺信息,進而引發(fā)病人主動參與意識[17]。本研究中將功能性電刺激與踏車運動有效結合,充分發(fā)揮兩者優(yōu)勢,刺激病人肌肉收縮以完成踏車運動。干預人員可隨時調整刺激強度,在病人主動運動減弱時刺激其增加強度,病人感受到針刺樣不適感后會使其加強主動運動,隨后針刺感消失。通過反復運動鍛煉,增強運動信息輸入,并刺激外周感覺神經(jīng),向上傳導刺激皮質感覺區(qū),產(chǎn)生興奮痕跡,喚醒尚未利用的神經(jīng)突觸,促使病人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狀況得以改善。隨著病人下肢肌張力得到提升,平衡功能改善,促使其步行速度明顯提升[18-19]。
綜上所述,功能性電刺激聯(lián)合踏車運動可緩解腦卒中病人下肢痙攣,促進下肢功能恢復,改善步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