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
摘要:習作單元是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的創(chuàng)新單元,一線語文教師對創(chuàng)新單元缺少實踐經驗,在教學時存在著管中窺豹、盲人摸象的現(xiàn)象,本文以第二學段四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為例,闡述了“單元信息組塊,尋找整體解讀的切入點”、“單元內容組塊,突出整體構建的立足點”、“讀寫實踐組塊,營造梯度銜接的支撐點”等方面,探索基于組塊式推進的習作單元教學策略研究。
關鍵詞:組塊式;習作單元;教學策略
習作單元是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的體例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該套教材更加重視表達訓練的特點。然而,從一線語文教師的日常教學來看,對創(chuàng)新單元缺少實踐經驗,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1.單元目標:缺整體解讀。教師容易受傳統(tǒng)習作教學的影響,只在習作時教習作,而忽略各版塊都指向習作各個能力知識點的分解。教師容易把目光聚焦到單元的“識字寫字”“閱讀”等常規(guī)任務,存在“見文忘標”,漠視整體解讀。
2.單元教學:輕整體構建。習作單元的核心目標非常明確,教師往往將各版塊各自為政,缺少聯(lián)系,導致學生閱讀所學無法應用自己的書面表達;習作不能體現(xiàn)閱讀所學,不能體現(xiàn)“教材無非是例子”的教學價值。
3.單元習作:少梯度銜接。單元習作,是一塊“硬骨頭”,原因在于:其一,缺少與閱讀教學的聯(lián)系。沒有與前面的課文閱讀相關聯(lián),導致習作變成無基之墻。其二,缺少與單元各版塊練習之間的銜接,缺少能力梯度的分解,學生習作能力層級進步不明顯。
可見,習作單元的教學存在著管中窺豹、盲人摸象的現(xiàn)象。而習作單元的組塊式教學是指圍繞習作核心目標,將單元習作要素化解為一個個實踐組塊,再根據(jù)不同板塊合理組合,形成一個有內在邏輯的活動鏈,最終達成目標,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基于以上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對這樣的特殊單元,筆者以第二學段四上年級習作單元為例,探索基于“組塊式推進”的習作單元教學策略研究。
一、單元信息組塊,尋找整體解讀的切入點
(一)統(tǒng)整單元信息,提取要素圖譜
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習作單元,統(tǒng)整本單元所有信息,每一個板塊都聚焦了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可見,“寫一件事”是文體要素,“寫清楚”是能力要素,六個板塊的內容緊緊地聚合在一起指向習作能力要素。
(二)比對單元信息,明確梯度意圖
“寫清楚”這個能力要素可以分解為兩個方面具體去落實:一是按一定的順序把一件事情的過程寫清楚,也就是要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事情發(fā)展的“鏈條”寫清楚;二是要把這個“鏈條”上的某些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等方法把事情發(fā)展過程中的一些重要內容寫清楚。
(三)聯(lián)結單元信息,找準教學站位
縱觀統(tǒng)編教材,“寫一件事”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寫清楚”的要求也不是第一次提出。三年級的習作練習,是對“寫一件事”相關要點的組塊化的、片斷性的小練筆,“寫清楚”的具體指標在逐步滲透。而本次習作單元側重“寫清楚”,一是“言之有序”,即將事情的前因后果串成線,指向初步培養(yǎng)構篇的能力;二是“言之有物”,即抓住事情經過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將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清楚地寫下來,指向初步形成篇章架構的能力。
二、單元內容組塊,突出整體構建的立足點
(一)聚焦隱含性的內容,在“一篇”“一單元”中走個來回
基于單元習作要素,重新解讀兩篇精讀課文,《麻雀》一課易受以往經驗的影響,老師們習慣性地聚焦老麻雀的動作和比喻句感受它的無畏,忽視了從習作層面對文本表達的解讀??吹降暮吐牭降?,是顯性的語言,教師稍作引導,學生便能感知,而作者猜想確是隱藏在第四段中,基于第三段的教學,引導補白想象,從而發(fā)現(xiàn)猜想就藏在第四段中。
教師心中有單元整體的意識,便能在兩篇精讀課文的教學上,做到心中有數(shù),深挖潛在的教學內容,基于運用這條主線,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帶動起來。
(二)聯(lián)結階梯性的內容,在“一篇”“一單元”間呼應關照
1.從“一單元”出發(fā)去關聯(lián)“一篇”。本單元的習作既要學生搭建整個篇章的架構,又要“把重要內容寫清楚”。兩篇精讀課文和兩篇習作例文的框架梳理,有助于關聯(lián)習作的篇章架構。這樣的關聯(lián)有助于教師明確各版塊之間的階梯性遞進。
2.從“一篇”出發(fā)去關聯(lián)“一單元”。如《麻雀》一課學好后,引導學生再次閱讀篇章頁和交流平臺,明確單元學習任務,強化去關注寫清楚一件事的基本方法。在初試身手完成片斷練習后,再去回顧單元例文,借助例文支援,不斷在方法層面修改提升。
三、讀寫實踐組塊,營造梯度銜接的支撐點
(一)創(chuàng)編“小練筆”,“架梯子”教
對于習作單元而言,學生的言語實踐還是缺少階梯性的練習,可以在每“一篇”的學習之后,設計關聯(lián)這個單元習作要素的小練筆?;趯W情,學生在習作中最容易忽視的是寫“想到的”。在《爬天都峰》的學習之后,設計缺少“想到的”的習作《跳繩比賽》,引導學生當堂修改,現(xiàn)場交流,重在引導寫法上的遷移運用,不涉及錯別字的修改、病句的修改等(見圖4)。
(二)依托“課后題”,“找關聯(lián)”教
統(tǒng)編教材習作單元的課后題中往往滲透了習作方法。這些疑問習題,是我們對學生進行習作訓練的一個“抓手”。四篇例文的課后題都引導學生探究怎樣把事情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寫清楚,但方法卻有不同,筆者從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出發(fā),進行整合教學。
依托“課后題”的整合,聚焦把過程寫清楚的方法,在整合中發(fā)現(xiàn)每一篇的方法既有相同,又有相互補充。學生在整合中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使得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得以拓展和提升。
以組塊式推進為依托,促使教師樹立單元整體解讀的意識,搭建整體構建、梯度銜接的思維組塊訓練,引領著學生的學習過程結構化、系統(tǒng)化,形成一個有內在聯(lián)系的活動鏈,組合成單元整組學習模式,最終提升學生的單元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