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鄭如東 劉夢婷
摘 要:目前,我國PPP由快速推進階段逐漸過渡到規(guī)模穩(wěn)定階段,投資總額從激增走向平穩(wěn),但PPP項目的困境仍然存在,其中項目準入困境為政府行政許可、項目資金困境為地方政府融資渠道、項目運行困境為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角色界限不清晰、政府與私人投資的目標失配、地方政府融資渠道變窄、PPP項目的規(guī)制與監(jiān)管不嚴等。針對當前我國PPP發(fā)展過程中制度供給的短板,從優(yōu)化PPP公共政策角度出發(fā),提出完善法律和政策、完善財政風險控制與補償機制、改進公私投資主體間風險分擔機制、適度開放地方政府融資渠道等具體措施。
關鍵詞:PPP;困境;生成機制;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8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5-0082-06
一、現(xiàn)象及問題的提出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模式簡稱PPP,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作為一種制度安排,一直以來被眾多國家當成一種基礎設施建設的“物有所值”的方式(Ke et al.,2010),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將PPP模式引入到公共服務領域的管理當中。但2008年經濟危機暴露了我國經濟運行的短板,粗放式經濟發(fā)展模式上升空間受阻,經濟內部結構性矛盾突出。此時PPP模式憑借其具有的政企合作理念、創(chuàng)新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成為我國推動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手段。最近幾年實施的項目模式與20世紀有明顯區(qū)別,比如減少了采用原來的BOT、BO以及特許經營等的方式,更多的以政府投資與社會資本(實際上多數是國有企業(yè)和國有資本)合作建立SPV來完成建設項目及固定資產投資。
推出PPP模式的初衷是希望能夠通過開辟一種新的地方政府融資方式,來杜絕原來一些不合規(guī)的融資獲取預算外收入,并且鼓勵當地利用PPP項目緩解和解決一些債務困境。PPP模式得到蓬勃的發(fā)展,2019年12月第二屆開發(fā)性PPP論壇發(fā)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管理庫累計項目數9 249個、投資額14.1萬億元,落地項目累計6 039個,投資額9.2萬億元,落地率65.3%,開工項目累計3 559個,投資額5.3萬億元,開工率58.9%[1]。
不過在PPP模式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的同時,也衍生出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除了上一階段會出現(xiàn)的問題,像是政企關系不清引起的企業(yè)自主權不足、服務質量不高、政府無法進行有效監(jiān)管等,還暴露出了一些新的問題:一是有些地方政府將PPP項目作為變相融資的工具,采用一些新型掩蓋方式,造成了地方政府支出責任擴大、隱性債務擴張等現(xiàn)象,引起了社會各方關注;二是PPP項目實踐狀況不容樂觀,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累計入庫項目的落地率僅占65.3%,民營資本沒有積極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在我國強力推進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關鍵期,避免因不合規(guī)開展PPP項目引發(fā)財政金融風險是PPP項目管理研究的重大任務。具體而言,地方政府如何應對PPP項目困境?PPP模式困境存在哪些誘導因素?如何防范PPP項目困境?基于此,本文在公共政策視角下通過我國現(xiàn)行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guī),分析我國PPP困境形成的機制,提出減少困境的政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社會與資本合作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這種模式已經存在了好幾百年,不過我們現(xiàn)在談論的PPP模式則是20世紀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延續(xù),也是公共需求多樣化引起的兩部門合作機制(葉曉甦、徐春梅,2013)。目前學界對于PPP的基本含義產生了一些分化,一是認為PPP是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融資工具(Government of Quebec,2004),二是認為其是市場化改革中社會治理的一種有效工具(Wettenhall,2003),三是認為PPP是可以解決政府公共財政危機及促進國際合作與開發(fā)的工具(Paoletto,2000)。同樣,學界對PPP運行效果評價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PPP模式重點在于建立伙伴關系、利益全體共享、風險共同分擔,同時,其在融資機制、運營成本、基礎設施質量等方面遠遠優(yōu)于傳統(tǒng)的政府供給模式,對公共服務供給效率有重要的提升能力,是未來公共服務管理的方向。反對者反對的理由是基于PPP項目的復雜性、政治經濟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等困難,PPP項目運行結果不如預期(Hart,1997;賴丹馨、費方域,2010),有的地方出現(xiàn)了虛報價格、質量低下、招標腐敗等現(xiàn)象,政府締約成本急劇上升(張亞勤,2017)。
從2013年后的PPP項目實施情況來看,出于認識理解偏差,國內出現(xiàn)了對PPP模式的認知困境,現(xiàn)有對PPP困境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基本含義的困境,即在地方政府還沒有完全明白PPP含義的情況下,盲目跟風開展PPP項目;二是在進行項目建設時,出現(xiàn)逐漸與政策初衷偏離的現(xiàn)象,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將PPP項目定義為帶有“固定回報、明股實債、財政兜底、政府承諾、拉長版BT”特征的項目[2]。通過對微觀數據的實證分析,姚東旻、朱泳奕等(2019)得出政府引入PPP模式未能降低地方債務水平,并且PPP項目資金規(guī)模與地方債務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的結論。
從具體方面來看,可以將PPP困境的現(xiàn)象分類為目標本質不合規(guī)、參與主體不合規(guī)、風險分擔機制不合規(guī)、適用領域不合規(guī)、運作方式不合規(guī)、實施程序不合規(guī)這幾類。陳琤(2010)、胡改蓉(2015)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將PPP項目當成直接目標,卻忽略了其在改善公共服務供給的本質屬性;劉窮志(2016)指出,一些國有資本或融資平臺異化為政府方主體,而私人資本被驅逐;周正祥等(2015)、溫來成等(2015)、周小付(2013)經過測算,發(fā)現(xiàn)政府與市場方風險分擔比例不合理、模式也不可取;劉薇(2015)指出,PPP項目涉及范圍已經超出了其原指的“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引起PPP的濫用、錯用;劉窮志(2017)指出,存在運作方式困境成為拉長版的BT模式、缺乏“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這種核心要點、以及合作期限不合規(guī)等困境現(xiàn)象;李延均(2010)認為,現(xiàn)有機制在立項規(guī)劃程序、財政承受能力論證程序、政府采購程序都存在不合規(guī)的地方。這些研究拓展了PPP困境的研究道路,從基本內涵到困境表現(xiàn)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所以總的來說,現(xiàn)在關于PPP的研究覆蓋范圍十分廣泛,對一些方向也有深入的研究,對本文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不過本土化的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學、經濟學,從技術性層面進行分解研究,而對于政府管理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嘗試從政府管理角度出發(fā),將目光聚集到政府行為、政策,為目前我國PPP項目面臨的困境找到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