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賞析是詩詞學習的核心,大部分賞析方法關于陳述性知識的介紹多于簡明易記的方法步驟說明,學生在脫離教師指導時往往無法獨立完成詩詞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習的效率。本文從簡明易記、步驟明確、操作性強的方法入手,指導學生綜合運用詩詞賞析“三步法”和意象品讀“三層法”賞析詩詞,以期提高學生古詩詞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古詩詞;賞析方法;步驟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1)24-0022-02
古詩詞教學活動旨在傳承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從課堂教學上看,古詩詞的教學方法較為多樣,如朗讀法、知人論世法、情境還原法等。方法的習得是為了運用,從小學起,學生便開始接觸古詩詞,也習得了各種各樣的賞析方法,但從常見的詩詞賞析方法來看,大部分賞析方法更多的是陳述知識和對方法的介紹,程序性知識方面略有欠缺,即簡明易記、易于操作的步驟較少,導致學生往往無法獨立完成詩詞學習,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習的效率。
一、詩詞賞析的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分小步按順序”“后一步的難度略高于前一步”的教學原則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樹立學習信心?!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在古詩詞教學中,程序性知識與陳述性知識相比更易于記憶,教師指導學生綜合運用詩詞賞析“三步法”和意象品讀“三層法”賞讀詩詞,有助于提高學生古詩詞學習的遷移能力。
詩詞賞析“三步法”將古詩詞教學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步解題,第二步明意,第三步品味。三個階段層層推進,前一個步驟是后一個步驟的基礎,每一階段均有相應的學習方法。品味是詩詞賞析的核心,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這一階段的教學主要輔以意象品讀“三層法”——讀原型、讀文化、讀意蘊。
二、詩詞賞析三階段
(一)詩詞賞析第一步,解題
通過文題解析,引導學生對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基調(diào)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題目是古詩詞的眼睛,它往往是古詩詞的靈魂,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或體現(xiàn)古詩詞線索,或點明主要內(nèi)容,或奠定情感基調(diào)。在解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抓題目中的關鍵字,對古詩詞內(nèi)容和情感基調(diào)有一個整體的把握[1]。當題目出現(xiàn)“塞”“軍”等字眼時,可判斷該詩為一首邊塞詩,文章或敘寫塞外生活的艱辛和戰(zhàn)爭的慘烈,或寄予對親人的思念和濃濃的鄉(xiāng)愁,如《塞下曲》《出塞》《從軍行》《從軍北征》等便是邊塞詩詞;當題目中出現(xiàn)“送”“別”等字眼時,即可判斷該詩是一首送別詩,往往抒發(fā)對友人的不舍、擔憂和思念,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等;當題目出現(xiàn)“詠”“懷古”等字眼,往往是詠史詩,懷古傷今,借古抒懷,或抒發(fā)自己的壯志豪情,或感慨年華逝去,或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如《詠荊軻》《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二)詩詞賞析第二步,明意
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的方法,以故事的形式還原詩詞內(nèi)容。詩詞篇幅往往比較短,但言有盡而意無窮,在有限的篇幅里往往要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因而內(nèi)容跳躍性強。在賞析詩詞作品時,除了要補全省略的內(nèi)容外,更要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的作用,還原詩歌本身或背后的故事,豐富言外之意。
綜觀入選教材中的古詩詞,無論是托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的詩詞,往往蘊含著“故事”,如《尋隱者不遇》《登高》《青玉案·元夕》《雨霖鈴》等。結合寫作背景,根據(jù)詩句的內(nèi)容展開合理的想象,把情節(jié)補充完整,一首詩或詞就是一個個故事。聯(lián)想和想象不能憑空產(chǎn)生,而應立足于詩詞作品的寫作背景和具體內(nèi)容。一般情況下,可先結合寫作背景,還原詩歌背后的故事,然后從詩歌的情節(jié)和具體詩句的細節(jié)中重構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樣學生才能明白詩詞的含義。
(三)詩詞賞析第三步,品味
詩詞賞析在解題、明意之后還要細細品味,經(jīng)過前兩步后再“一讀三品”,在意象賞析中知味[2]。正如朱自清所言:“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jīng)的步驟,吟誦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痹娫~賞析也要誦讀,誦讀是傳統(tǒng)而有效的詩詞學習方法,學生通過誦讀可以深入體會詩詞的內(nèi)涵和情感,進而把握詩詞的主題內(nèi)容。
詩詞之美,往往在于其通過意象表達情感,將詩詞的畫面感和意境呈現(xiàn)出來。很多詩詞意象意蘊深刻,是詩詞的靈魂。學習古代詩詞作品,引導學生品味詩詞中的意象至關重要,但意象含蓄凝煉,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從古詩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從意象入手的意識較為淡薄,對意象的理解和詩詞情感的把握有一定的難度。
在賞析意象過程中,教師可運用意象品讀“三層法”——讀原型、讀文化、讀意蘊來引導學生體悟意象對情感表達及情境塑造的作用。
1.讀原型:追本溯源,讀出字詞的根源意義
中國漢字文化源遠流長,漢字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演變,而字詞的根源意義,即本義,深刻影響著字詞的意義和發(fā)展。很多詩詞的意象意蘊深刻,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時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應追本溯源,即讀出原型,這是品讀意象的第一步[3]。
如《青玉案·元夕》,詞人苦苦找尋的“那人”即美人,是一個典型的意象。古人有祭祀的習俗,祭天祭神中以牛、羊、馬三大牲畜為主要祭品,以表達人們對天地的尊重,向天地祈愿。從甲骨文中可以看出,“美”這個字宛如一個羊頭人在舞動,從字源學上分析,“美”的形象和本義是“美人”,即象征頭戴羊形裝飾的“大人”,戴著羊頭面具或牛頭面具是用來表達祭師尊貴的身份。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讀原型可以讓學生理解“那人”這個意象。
2.讀文化:將文中意象放至歷史和文化潮流中品讀,感受其淵源及獨特意蘊
古詩詞中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任何一個意象都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心理特點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歷史的發(fā)展中被賦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如古代詩詞中的“柳樹”就是一個含有離情別意的象征意象,“竹”象征著高風亮節(jié)的品格,“雁”象征著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紅豆”象征著男女的相思之情??偠灾?,詩詞中運用的意象往往具有穩(wěn)定的特殊意義,教師在引導學生品讀詩詞時,要讓學生理解這些意象在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中的意義。
又如“美人”意象,“美人”一般被解釋為君王,這符合“美人”的原型特點。當詩人積極參政受挫時,他們往往將自己的理想置于文學作品中的“美人”形象之上,希望通過想要獲得“美人”的青睞來抒發(fā)自己對明君賢臣,上下同心的美好政治的向往,表達自己愿意輔佐明君,建功立業(yè)的志向。也就是說,“美人”的意象不僅常被用來比喻君王,也常被用來比喻作者自己,它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作者的一些人生經(jīng)歷,包括仕途生活的不順和建功立業(yè)的志向,是一個具有濃厚文化色彩的特殊意象。
3.讀意蘊:走進作者內(nèi)心世界,讀出意象蘊含的深意,感悟詩人的情懷
意象意蘊豐富,具體到某一首詩詞,其指的是何意,就要在讀原型和讀文化的基礎上,聯(lián)系詩歌產(chǎn)生的背景和根源,結合詩人生平對作品進行深入解讀,即讀出意象在詩詞中的意蘊。在讀意蘊過程中,可采用知人論世法和“以意逆志法”,即結合作者的生平,“以己意迎作者之志”,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追尋詩人心靈的蹤跡,體悟詩人的情感[4]。
在“美人”意象原型和文化層面解讀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人生際遇和作品具體的寫作背景,判斷出《青玉案·元夕》中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詞人自己。作者從渲染元宵節(jié)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人物的冷漠、超然,實則借“那人”寄托自己在政治生涯失意后,寧可過寂寞閑居的艱苦生活也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淡泊的品格。
詩詞之美,需要賞析;賞析之要,在于得法。詩詞賞析“三步法”和意象品讀“三層法”經(jīng)筆者實踐,適用于古詩詞賞析課堂,其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強。詩詞賞析“三步法”,步驟清楚,要點明確,學生易于理解。意象品讀“三層法”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強?!叭椒ā迸c“三層法”結合,有助于構建積極有效的古詩詞鑒賞課堂,幫助學生在高效學習過程中豐富詩詞文化歷史積淀,并培養(yǎng)其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成華.從還原詩歌文本入手教學詩歌[J].文學教育(上),2018(1).
[2]趙紅.斯金納的程序教學與遠程教育的契合[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6).
[3]敖麗芳.“美”的語義分析與文化特征[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09.
[4]黃衛(wèi)星,張玉能.“美”的文化闡釋[J].美與時代(下),2017(2).
【作者簡介】
陳小華(1980~),女,漢族,福建永春人,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