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康 楊韋雷 蔣振華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梳理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研究,總結近年來國內(nèi)有關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現(xiàn)狀,梳理發(fā)現(xiàn)研究存在:一是宏觀理論較多,缺少具體的可操作的實證性研究;二是缺少體育專業(yè)與非體育專業(yè)大學生對比研究;三是對體育資源的研究力度不足等問題。針對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未來研究的建議:成立體育課程思政研究中心;體育思政融入要具有體驗性、參與性和可操作性;立足體育課堂,增加相關實證研究。
關鍵詞:大學體育課程;課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述評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學校體育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奮發(fā)向上、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實現(xiàn)以體育智、以體育心具有獨特功能。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因此,如何發(fā)揮學校體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將其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融合至關重要。
一、大學體育課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概況
通過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目前關于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較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功能、課程建設及教學融合等內(nèi)容,取得一定成果。通過對以往研究成果收集整理,了解近十年來研究總體情況,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關于大學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文獻較多,而專著較少。通過中國知網(wǎng)、萬方等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以“體育+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為關鍵詞,發(fā)現(xiàn)相關文獻共29條,其中碩博論文為4條,研究主要涵蓋了路徑、功能、課程融合及現(xiàn)狀等內(nèi)容。以“體育思政”為關鍵詞檢索,自1999年以來文獻共計732條,其中學位論文共53條。此外,以“體育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為主題共有66條文獻,而以“體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則稍多,當然其中有重復。通過查閱文獻可知,從高職院校與課程思政等角度進行闡述的研究占大多數(shù)??傮w而言,若從出刊時間及數(shù)量來看,近幾年研究數(shù)量不斷增多,說明越來越多的學者逐漸認識到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義。大學體育課程作為高校體育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本文將主要從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方面進行評述。
二、大學體育課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綜合梳理目前研究進展,對于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現(xiàn)狀,本文主要從兩者的關系、功能等方面綜述,同時也應注意到體育專業(y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研究。
(一)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政教育的關系
學者楊琳琳在《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研究》文中提到學校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即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滲透的關系,體育教學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她認為“學校體育‘寓教于興趣的價值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實現(xiàn)理性啟迪與情感激發(fā)的統(tǒng)一,有助于學生踐行‘知行統(tǒng)一,學校體育還可滲透紀律教育及心理教育”。[1]大學體育向思想教育的轉向是必然趨勢,正如《健體育魂:大學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轉向研究》一文所說:“大學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轉向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2]文中從大學體育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及課程評價上提出具體的實現(xiàn)路徑,從理論角度深入剖析,對于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丁傲⒌聵淙恕币曈蛳麦w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要義與踐行向度研究》一文則從“立德樹人”角度闡述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要義,認為:堅持學生中心、產(chǎn)出導向、持續(xù)改進的實踐向度,提升課堂質量,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3]而《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五重維度及實踐路向研究》一文則指出,“要處理好立德指向、立德責任、立德體系、立德過程、立德功能五重維度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實踐關系”。[4]
此外,從課程思政角度來看,正如《關于“課程思政”的幾個基本問題——基于體育“課程思政”的思考》文中所說:體育“課程思政”實踐主要靠“融入式”和“挖掘式”兩種方式,加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需完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5]有學者則呼吁要加快體育思政課程建設,如《鑄魂育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緊迫性與自身優(yōu)勢探究》文中就對此進行論述,提到“‘以體育人已成為社會的迫切需求”。[6]除此之外,還有學者提出“全方位構建具有新時代師范院校特色的體育課程教書育人、實踐育人和服務育人體系”[7]。
現(xiàn)有研究已從理論角度剖析了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相應的實現(xiàn)路徑,然而總體上仍缺少更加具體的操作方案,且一些路徑是否符合實際也需要進一步驗證。總之,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僅需要理論支撐,同時也需要具體的可實施的方案。
(二)大學體育課程的思想政治政教育功能
關于兩者的功能,很多文章對此也有提及,其中包括學術論文,如學者周穎《論體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中對此有專門論述,她認為體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七個功能,即“有助于培養(yǎng)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精神、法制觀念與規(guī)則意識、意志品質與社會適應能力、集體主義與協(xié)作意識、競爭意識與進取精神、個人品味與審美意識和高尚品德與健全人格?!?sup>[8]霍朋《當代中國體育文化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則指出:“應當優(yōu)化體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fā)揮的社會環(huán)境,增強其影響力,加強體育文化的國際交流,進一步挖掘民族體育文化的功能?!?sup>[9]此外,常益《大學體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在文中則認為“發(fā)揮大學體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以大學體育為切入點和落腳點,將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大學體育的范疇之中,深入理解二者關聯(lián)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由此提出了以‘課程育人‘體質育人‘規(guī)則育人與‘實踐育人的實踐策略?!?sup>[10]通過以上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學者較為深入的研究了“體育課程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深入闡述了其重要性及體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
關于體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體育文化、體育精神等層面。如《校園體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分析—評〈思想政治教育熱點問題研究新進展〉》文中提到:“校園體育文化自身擁有獨特的內(nèi)涵優(yōu)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校園文化不可分割的構成部分?!?sup>[11]此外,《論高校體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一文,作者認為“以高校體育物質文化為載體,以體育制度文化為保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營造優(yōu)質育人環(huán)境?!?sup>[12]在體育精神層面,正如《體育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研究》一文所述:“體育精神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重大,其實質內(nèi)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相一致,體育屬于一個關鍵的基點和載體”[13]。
綜上所述,大學體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及對體育課程內(nèi)容的挖掘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該如何在體育課程中實施則需要進一步研究。而體育文化、體育精神也是比較寬泛的概念,缺少一個具體的融合方案。
(三)體育專業(y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展
體育專業(yè)大學生所修課程基本上都屬于“體育課程”。因此,研究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要包括對體育專業(yè)大學生的相關研究。從文獻來看,研究不在少數(shù),對于推進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融合不可或缺。
在《北京體育大學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分析》文中,作者通過問卷調查法,以分層抽樣的方式對北體在校學生進行調查,研究認為:“大多數(shù)學生政治認識和政治評價積極,但少數(shù)學生政治意識薄弱;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評價積極,但誠信狀況卻一般;學生戀愛觀與就業(yè)觀較為成熟現(xiàn)實,但學生道德弱化與就業(yè)功利化問題需要重視。”[14]以上問題嚴格來說并非體育專業(yè)學生獨有,其他各專業(yè)學生多少也會存在這些問題。作者雖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但因學校、學生、專業(yè)等差異,所采取的措施也需要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陡叩润w育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柔性管理研究——以武漢體育學院為例》一文,作者認為體育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結合體育院校及學生的特點,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及管理方式,并提出了一種新型的管理方法“柔性管理”。通過研究認為“柔性管理模式對高等體育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時效性和促進作用。”[15]顯然,柔性管理方式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否具有普適性,則需要進一步研究。對于體育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模式,可通過《體育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一文了解。作者通過總結現(xiàn)有高校成功經(jīng)驗,充分利用體育資源,以體育賽事、運動訓練、學生社團等實踐活動為抓手,構建體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nèi)容、途徑、環(huán)境、評價五個方面模式化。[16]
由于學科、專業(yè)性質特點,體育專業(y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頗多,因此也有不少學者尋求解決辦法,如《體育專業(y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一文,作者認為要“以學生為本,注重人文素質教育培養(yǎng),拓寬教育渠道以及要有人文關懷”。[17]劉正之等學者在《價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高校體育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文中提出要善于運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加強體育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巧妙運用體育規(guī)則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積極開展相關活動。[18]還有學者從體育社團角度,如《試論社團活動與體育專業(y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文中提出要“充分發(fā)揮社團活動在體育專業(y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載體作用”。[19]
通過以上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體育專業(y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應該看到由于體育學科自身的特點、體育專業(yè)學生自身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思考。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面對新形勢,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需要結合實際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三、大學體育課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大學體育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擔負著學生的“育體”功能,同時也肩負著學生的“育心”功能。在“三全育人”的號召下,守好大學體育課程這段育人的“渠”,種好大學體育課程這塊育人的“田”,深入挖掘大學體育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高大學體育課程思政開展的資源優(yōu)勢,創(chuàng)造大學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的最優(yōu)環(huán)境,是大學體育課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
(一)研究存在的問題
1.宏觀理論研究較多,具體可操作的實證性研究較少。從現(xiàn)有研究來看,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還是以關系、功能等問題為主,尤其是“課程思政”視角下大學體育課程如何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不多,創(chuàng)新性不足。
2.缺少專業(yè)與非專業(yè)對比研究。一是缺少體育院校與一般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的對比;二是缺少體育專業(yè)學生與非體育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比研究。因專業(yè)的特殊性,體育專業(yè)學生與非體育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共同之處亦有不同,對比兩者的不同對于今后大學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融合大有裨益。
3.現(xiàn)有研究并未充分有效挖掘體育資源,特別是體育活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例如雖然已經(jīng)注意到了體育精神與體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但對于如何在實踐中運用卻很少提及,多停留在理論層面。
總體而言,當前研究成果雖多,但若從著作、期刊、引用量角度進行衡量,影響力大或可操作性強的研究卻不多見,同時也缺少系統(tǒng)性整理與回顧。
(二)建議
1.成立體育課程思政研究中心,加強體育資源思政價值的挖掘。體育不僅塑造人健康的體魄,而且更培養(yǎng)人健全的精神,并通過對人的全面塑造,對社會產(chǎn)生積極而重大的影響。各高??梢曰诒拘PG?、學情成立體育課程思政研究中心,挖掘體育課程的思政元素,為體育課程思政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同時可定期對體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培訓,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還可依托體育課程思政研究中心,開展體育課程思政教研課題研究,提升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2.“動”“靜”有方,體育思政融入要具有體驗性、參與性。注重體育教學實踐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加強對不同類型、不同項目體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研究應具體、可操作性強,有針對性地對不同群體、不同性別、不同階段大學生實施。同時,應注重實現(xiàn)運動參與后的靜態(tài)思考與內(nèi)在體會,將體育的參與及體驗性優(yōu)勢與思政教育的思想引導優(yōu)勢相互借鑒相互融合,促進體育與思政的“動”“靜”結合。
3.立足體育課堂,加強不同專業(yè)學生之間對比研究。應立足于大學體育課堂,從具體的體育教學中尋找方向,還要對現(xiàn)有研究有充分把握,避免重復研究,要有創(chuàng)新性。如當前研究缺少體育專業(yè)學生與非體育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比研究以及各專業(yè)學生之間的對比研究。
4.發(fā)揮輔導員的作用,打造課程思政第二課堂。輔導員等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強輔導員體育意識、體育素養(yǎng)的培訓,充分發(fā)揮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同時應加強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比賽等體育課程“第二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
四、小結
長時間以來,由于受刻板印象影響,體育長期被視作身體技術活動,體育的育人功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早在百年前偉大的毛主席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文章中提出了“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蠻其體魄”的重要論點。成為近代中國體育思想史上的傳世力作。毛主席還組織對體育運動進行深入的探討,把身體喻為“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他還提出強國必須重視體育,成才必須德智體全面發(fā)展。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大眾逐漸轉變了體育不過是“打打球”“玩一玩”的膚淺認識。體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過體育課程、課外體育活動等形式不斷被充分挖掘,但體育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遠不止此。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體育工作者應進一步加強體育價值的挖掘,加大體育課程思政的研究力度,為學校體育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楊琳琳.體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2.
[2]常益,張姝.健體育魂:大學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轉向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06):136-141.
[3]趙富學,焦家陽,趙鵬.“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要義與踐行向度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03):72-81.
[4]趙富學,陳蔚,王杰,陳慧芳.“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五重維度及實踐路向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04):80-86.
[5]王秀閣.關于“課程思政”的幾個基本問題——基于體育“課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34(03):188-190.
[6]楊祥全.鑄魂育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緊迫性與自身優(yōu)勢探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0,35(01):13-16.
[7]夏貴霞,舒宗禮.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體育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的構建——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J].體育學刊,2020,27(04):7-13.
[8]周穎.論體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吉林大學,2013.
[9]霍朋.當代中國體育文化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8.
[10]常益.大學體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
[11]魏建軍.校園體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分析——評《思想政治教育熱點問題研究新進展》[J].領導科學,2020(08):125.
[12]劉雪薇.論高校體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J].高教學刊,2020(06):159-161.
[13]楊柳.體育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6.
[14]蒼海.北京體育大學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09.
[15]楊徐.高等體育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柔性管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4.
[16]馮偉.體育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3.
[17]蒙軍,王成科,宋曉宇,黃梅.體育專業(y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1):70-71.
[18]劉正之,李國忠,朱丹.價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高校體育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08):236-237.
[19]劉獻國,劉廣宣.試論社團活動與體育專業(y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09):69-71.
責任編輯? 苗存龍
*作者簡介:徐康康,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助教;楊韋雷,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助教;蔣振華,深圳高級中學(集團)東校區(qū)體育教研室教師。*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研究項目“習近平青年觀引領大學生政治成長的價值及實現(xiàn)途徑研究”(2020GXJK035);2019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政治成長研究”(2019GXSZ02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