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 ?要 闡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讀寫教程1》第一單元為例,介紹思政教育融入課堂的教學策略,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提供支撐。
關鍵詞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H319.1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1)15-0088-02
1 ?課程思政的背景
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年發(fā)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標志著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開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在教育教學中應融入思政教育,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師要用好課堂這個平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思政教育融入每門課程當中,形成“1+1>2”的效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全國教育大會講話中強調(diào)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由此可見,將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2 ?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首先,有關部門近幾年多次出臺課程思政相關政策文件,體現(xiàn)了我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視。比如:2017年12月,教育部提出新的課堂教學改革要將思政教育作為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的一部分,整理每一門專業(yè)課程所包含的思政教育觸發(fā)點和所擁有的思政教育功能,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融入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與知識教育相統(tǒng)一。這個政策體現(xiàn)了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視,也就要求教師要樹立課程思政核心理念,全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的全過程。然而長期以來,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其他課程普遍將重點放在知識技能的傳授上,尤其是大學英語課程,對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涉及很少。
其次,語言學習是習得文化的途徑之一。英語課程中一定會涉及各種西方文化,比如政治制度、教育體系、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這種多元文化的沖擊和碰撞可能會對學生在某些方面產(chǎn)生負面影響,比如有些大學生盲目崇拜西方節(jié)日文化,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最后,更重要的是,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并且引導他們走正確的道路是大學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大學課程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思政課。只有在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基礎上,解決教育什么樣的人才,如何教育人才,成才后為誰服務三個根本問題,才能讓思政課更上一層樓。“鑄教”“鑄人”“鑄魂”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并且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成為大學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
因此,為了能夠讓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自信心,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是必要的。
3 ?大學英語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意義
首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nèi)容豐富,涵蓋了社會、歷史、文化、哲學、科技、經(jīng)濟等方面。文章選材富有時代氣息,教學內(nèi)容中主題多樣,但是文章都是英文原文,甚至教學資源大多源于西方國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同時難免會受到西方國家文化的影響。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既能提升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也能幫助學生在了解中外文化差異時正確地看待差異,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次,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需要選修大學英語,覆蓋面廣,而且課程課時量較多,學習時間較長,每周兩次課,歷時兩學年,學生與教師接觸比較多。這樣的特點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對學生進行較長時間的思政教育。
最后,大學英語課程和思想政治課程同屬人文學科,以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和政治素質(zhì)為目的。由此可見,大學英語課程和思政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相契合。
4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實踐: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讀寫教程1》第一單元為例
4.1 ?情境創(chuàng)設融入思政元素
一場電影如果能有一個好的開端,就能夠很好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在講課時如果能有一個好的導入,就能夠很好地吸引住學生,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一個好的開端就意味著這節(jié)課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讀寫教程1》第一單元“Toward a Brighter Future for All”為例,因為學生剛從高中進入大學,所以教師在導入部分提出問題:“大學教育的意義是什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隨后,教師進行總結(jié)并引入《禮記·大學》中對大學教育意義的闡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五四青年節(jié)前夕寄語新時代青年:大學最終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一個道德完善并對社會道德建設有高度熱誠與責任感的君子。大學生作為新一代青年,首先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秉承理想信念,遇到任何困難任何考驗都要永遠保持熱情,堅持拼搏精神,忠誠履行職責,奮力實干作為;其次要在大學教育中增長知識、積累經(jīng)驗、豐富生活,才能夠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展現(xiàn)自己;最后要敢于沖破舊觀念的束縛,解放思想,批判地看待事物,敢于承擔責任,爭做時代先鋒,堅定理想,砥礪奮進。
4.2 ?段落閱讀融入思政元素
課文講解中的段落學習是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段落講解時可以引入領導人重要講話、十九大報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讀本等內(nèi)容,創(chuàng)設思政例句,采用多種教學活動充分展示重點詞匯和長難句的運用,與此同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4.2.1 ?The clock woke me up…
學生小組討論問題:“你如何理解句中的‘clock?”教師總結(jié):“時鐘在我們追求學術的生涯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夠幫助我們養(yǎng)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做到惜時守時嚴于律己;另一方面,它也時刻提醒著我們要珍惜時間,利用好自己的碎片化時間,養(yǎng)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身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更應該做一個優(yōu)秀的時間管理者,在學習之余利用好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做一些有意義有內(nèi)涵的事情,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爭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校園好青年?!?/p>
讓學生閱讀毛澤東語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思考問題:“你認為四年的大學生活是長還是短?”教師總結(jié):“青春正當時,奮斗進行時。大學四年是青少年最值得珍惜的時間,若能秉承保爾自強不息和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四年的大學生活終將會成為每一個人心中幸福和寶貴的回憶。但愿同學們畢業(yè)后,走出大學校門,踏上新的征途,回顧曾經(jīng)的大學時光時,留下的只有無怨無悔。所以,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如何珍惜大學生活。首先,要做到注重學業(yè),以學習為主;其次,除了學習,一定要注重知識的積累,不能只讀課本知識,只應付考試,而是要廣泛涉獵各種學科知識,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復合型人才;最后,在學習專業(yè)課和通識課的同時,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zhì),加強體育鍛煉,做到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傊?,四年的大學生活是長是短,在于如何度過。如果把時間都放在獲取知識上,那一定很短;如果在四年的時間里到處游玩和閑逛,那一定很長。”
4.2.2 ?you will soon come…that with the abun-dant opportunities for self-enrichment.
讓學生閱讀以下內(nèi)容,思考問題:“你如何理解國家領導人對青年的期望?”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教師總結(jié):“希望在前進的道路上,每個人都能夠乘風破浪,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大學生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未來,國家的希望。一定要牢記使命,不辜負所有人的期望,實現(xiàn)美好的中國夢。拳拳赤子心,浩浩中國魂,悠悠中國夢,在每個人的心中?!?/p>
4.3 ?詞匯學習融入思政元素
段落中一個重要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就是詞匯的學習。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入十九大報告進行英漢互譯,同時進行思政教育。以本單元為例,在講解到pose這一單詞時,教師要求學生用該詞翻譯十九大報告中的一句話:中國發(fā)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
學生通過以上思政教育的融合學習,認識到大學教育是人生路上的一個階段,是豐富知識和提升素養(yǎng)的關鍵時期。
5 ?小結(jié)
思政教育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融合已經(jīng)成為教學改革發(fā)展的趨勢,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入貫徹課程思政這一理念,堅持思政教育和教學內(nèi)容相融合的原則,除了教授學生知識和語言技能之外,還要提高其道德素質(zhì)和素養(yǎng),培養(yǎng)全面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夏元芬.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內(nèi)在機理與實踐路徑[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154-157.
[2]張巨武.《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4-99.
[3]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0).
[4]宋麗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智庫時代,2019(41),43-44.
[5]李平,王聿良,吳美玉,等.“大學英語”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10):137-140.
[6]王守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J].大學外語教學研究,2016(3):2-10.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理論學習,2017(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