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接上期)
三、 古典主義時期樂器制造家對長笛管體改革的貢獻
1.理查德·波特對長笛管體結構的改革
理查德·波特(Richard Potter,1726~1806)倫敦著名的樂器制造商之一,對長笛結構的改革、指鍵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改革和制造出來的長笛在18世紀備受演奏家的喜愛,對英國長笛向歐洲各國進一步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785年波特開始對長笛的管體結構進行研究,并全方面加以改革和制作,同時為長笛申請了三項個人專利。他對長笛結構的主要改革點:
(1)按照實際所需的管長要求,在吹奏部、圓筒部以及尾部管的內膛里面均增加了金屬套管,長度分別為:19.7cm、6.35cm、6.7cm,并在尾部管的底端又增加了一個長3.8cm可移動調節(jié)的底座塞子。其目的根據實際的演奏要求,利用金屬套管的作用,通過各部件滑動的方式改變有效管長,增加長笛可調節(jié)聲音高度的范圍,最終起到調節(jié)校準音高的作用。這種樂器結構的改革,取代了長笛前期需要更換不同長度的中心管節(jié)來改變有效管長的操作方式,方便了演奏者的調音。
(2)在圓筒部的連接處上刻有4至6的數(shù)字,不同的數(shù)字代表不同的赫茲數(shù)。演奏者可以根據實際所需的音高數(shù)值,移動圓筒部的位置,進行聲音高度的調整。具體使用的方法:刻有1至3的數(shù)字基本不被演奏者使用,因為會導致管長過長造成整體音高偏低,容易超出長笛實際的音律范圍,所以實際運用的數(shù)字區(qū)域為4至6。當調到6的位置圓筒部呈完全封閉合起的狀態(tài),這時A=437Hz;調到5的位置A=432Hz;調到4的位置A=427Hz,在當時很多演奏家都認為調到5的位置,是最好的聲音效果。波特以數(shù)字標記的形式作為調整圓筒部位置的依據,使演奏者更加精準地按照所需赫茲數(shù)的要求進行聲音整體高度的調節(jié),方便了演奏者的操作。
(3)波特在吹奏部軟木塞的螺帽象牙軸上,同樣以標刻4~6數(shù)字的方式,記錄軟木塞與吹奏口的位置。調到數(shù)字5是兩者之間最佳的距離范圍,并能獲得好的音程效果。
(4)除了上述三點改革之外,波特還對長笛的指鍵結構、形狀、密封墊的材料做了新的設計。首先,指鍵的結構是由鍵本體、密封塞、螺絲和彈簧四個構件組成。鍵的本體設計成前端為空心環(huán)狀的指鍵帽,后端為水滴狀的按鍵柄,指鍵鍵蓋形狀也由早期正方形改為了圓形。其次,波特把制作密封墊的材料由原來的皮革改用為鋅、鉛和錫合金的金屬材料,用這種材料制作密封音孔的塞子其優(yōu)點有好的延展性、可鍛性以及耐用性。塞子的整體形狀為錐形,它能與音孔之間的密合,有較好的穩(wěn)定感,并利用螺絲把密封塞固定在空心環(huán)狀的指鍵帽上,通過彈簧的作用使指鍵開啟或關閉,從外觀來看指鍵的整體小巧而精致。最后,波特為了防止密封塞與木質音孔長期碰撞摩擦,會導致音孔直徑擴大出現(xiàn)漏氣現(xiàn)象,而設計了一種帶有螺紋絲扣的音孔金屬邊緣圈,并以鑲嵌的方式安裝在音孔內。其目的為了加固音孔的邊緣,減少密封塞與音孔之間的摩擦力,從而達到好的密封效果。
波特制作的長笛,管體材料大多為黃楊木,1785年10月28日被授予英國專利。他的長笛管體結構改革方案,很快得到了英國、德國樂器制造界的贊揚和肯定。同時,對英國制造長笛技術的革新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推進了英國長笛向歐洲各國的快速發(fā)展。這一改革方案也可以適用于其他帶有指鍵的木管樂器管體上,波特為長笛及木管樂器之后管體結構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制造做出了重要貢獻。
2.特羅姆利茨對長笛指鍵的發(fā)展改革
約翰·喬治·特羅姆利茨(Johann George Tromlitz,1725年11月8日~1805年2月4日)德國著名的長笛演奏家、作曲家、樂器制造家和作家。大約在1750年開始長笛的研究和制作,1791年編著了一本關于長笛演奏方面的應用書籍,書名為《長笛演奏家》。該書是一本全面介紹長笛演奏技法的應用書,主要包括長笛的發(fā)音、氣息運用、手持樂器的姿勢、裝飾音與顫音的演奏以及樂器的結構與保養(yǎng)。從中能夠感受到特羅姆利茨是一個非常摯愛長笛演奏、教學及樂器制作的音樂匠人。
1781年特羅姆利茨在德國開辦了自己的樂器工廠,對長笛的指法運用、音域的擴展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并逐次在長笛的管體上增加音鍵加以實驗性的探索,其目的就是使多樣性的演奏技法能夠充分地在演奏中加以實現(xiàn)并合理便捷地運用。如:顫音的演奏可以利用手指顫動音鍵的方式實現(xiàn)較為均勻的發(fā)音,其次,裝飾音的演奏也可以較為自如地做出瞬間華麗的聲音效果。特羅姆利茨首先針對短F鍵實際演奏時所遇到的問題加以改革,由于短F鍵設立在E與D音之間的位置,運用時又是靠右手無名指進行操作,對E到D或者再到F的實際演奏過程中,存在減弱運指方便性的問題。根據這一情況創(chuàng)造了長桿F鍵,長桿F鍵的結構當時有兩種形式。①在F鍵音孔位置的另一端又開鑿了一個對等音孔,增加了一個同等音,音鍵做成長鍵桿按鍵;②在原有F鍵的基礎上,額外增加了一個有聯(lián)系的長鍵桿,兩種音鍵的形式都是用左手(LH4)小指進行操作,長鍵桿F鍵的產生對演奏過程的運指連貫性方面有了進一步改善。大約在1785年特羅姆利茨又創(chuàng)立了C鍵,它屬于開孔指鍵,音孔位置開鑿在中心管節(jié)上半部分的1和2音孔之間,確立在此位置可以使左手拇指(LH1)同時控制C與?B兩個音鍵的操作,方便了運指。1796年在原有?B鍵音孔的同等位置上方,又增加了用右手食指操作的長鍵桿?B鍵,在此基礎上把原有的?D、?E、?G、F、?B等音鍵安裝在管體上,形成了雙F雙?B的八鍵長笛,指鍵的產生為長笛音域拓展、演奏技法逐步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特羅姆利茨(Johann George Tromlitz)長期致力于長笛管體結構、指鍵改革與發(fā)展的研究工作,同時,對長笛演奏技法的不斷完善也做著不懈的努力。他設計的長笛音色輝煌、明亮,聲音完美。1800年左右他的德國改良笛成為了歐洲各國演奏家所喜愛的長笛樣式,并通過巡演的方式傳遞到歐洲各國,樂器的生產也相繼在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制造。
結語
古典主義時期,長笛的管體結構改革、指鍵增加都有著質的飛躍。雖然這一時期的長笛滿足了古典主義時期所需的輝煌明亮的演奏效果,但是音孔形狀和錐度的改進,始終是樂器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樂器制造家為長笛的管體結構、指鍵的發(fā)展一直做著深入的探討和試驗,無論從管體整體的尺寸、吹奏孔和音孔的直徑、音孔內部底切的大小與間距,以及音鍵整體結構的設計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目的為了使長笛的管體結構更趨于合理化,使用更加便捷,在實際運用中突出樂器獨有的性格特點,同時在聲音方面能夠獲得輕松、明亮而不失柔和的統(tǒng)一效果。
參考文獻:
[1]沈曼竹.論匡次《長笛演奏法論稿》的歷史價值[D].安徽大學.2018
[2]嚴萍.論《長笛的形制對其藝術發(fā)展的影響》[J].北方音樂.2011(7)
[3]魯思·米德格雷.《世界音樂》[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32-35
[4]斯坦利·薩迪、艾莉森·萊瑟姆.《劍橋插圖音樂指南》[M].山東書報出版社.2002:30-31
[5]The Flute And Flute-Playing,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Inc 2011
[6]Woodwind Instruments and Their History,Dover Publications,Inc 1991:52-75
[7]章濱.《歐洲長笛藝術發(fā)展歷程》(一)[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10)
[8]章濱.《歐洲長笛藝術發(fā)展歷程》(二)[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10)
[9]張志華.《長笛的發(fā)展與變革》[J].音樂藝術.1984(3)
圖片來源:
由于國內對長笛管體結構方面的研究資料較少,文中圖片1-7分別來源于國外網站pinterest.co.uk(圖1-3);ajuntament.barcelona.cat(圖4-5);alamy.com(圖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