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振尚 廖桃玲
(1.武漢音樂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0;2.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3)
傳統(tǒng)的乒乓球教學在教學資源的運用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方面,以及教學效果上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微課和慕課教學方式融入現(xiàn)代教學中。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將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現(xiàn)代教學技術融合,有助于彌補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不足和劣勢,用更直觀和視頻化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一方面滿足了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和質(zhì)量。目前,有關現(xiàn)代信息技術運用于乒乓球教學中的研究還不多見,但高等教育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也為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該研究嘗試將微課教學方式運用于高校乒乓球教學中,探討微課教學方式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乒乓球水平上的作用,為提高乒乓球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該研究以武漢音樂學院2018級乒乓球選項課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40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并隨機選取其中的20名為實驗組學生,20名為對照組學生。
1.2.1 文獻資料法
以“微課教學”“乒乓球教學”為核心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中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在武漢音樂學院查閱與微課教學和乒乓球教學相關的書籍。全面了解高校乒乓球教學的現(xiàn)狀及微課教學方式運用于乒乓球教學中的可行性和相關趨勢,為該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2.2 專家訪談法
與高校乒乓球一線教師和乒乓球領域專家進行交流,了解專家對高校乒乓球教學現(xiàn)狀及微課教學方式運用于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可行性、存在的困難和實際操作等方面的建議或意見。
1.2.3 實驗法
該研究通過對隨機抽取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各20名進行實驗基本情況、身體素質(zhì)和乒乓球水平方面的差異性測試。在兩組學生無差別化的前提下進行教學實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相同進度和相同內(nèi)容安排的乒乓球教學。實驗組在傳統(tǒng)教學中增加微課教學的部分,根據(jù)教學大綱的安排,教師系統(tǒng)化梳理乒乓球理論知識體系、乒乓球技能體系和身體素質(zhì)練習內(nèi)容模塊,在教學中合理插入微課教學部分。對照組則是按照傳統(tǒng)教學方式開展教學。通過12周的教學實踐,研究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和乒乓球水平方面的差異性,探討微課教學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效果。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通過SPSS 11.5軟件對實驗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處理。
2.1.1 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基本情況
由表1可知,通過對實驗前兩組學生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學生在基本情況、身體素質(zhì)水平和乒乓球水平方面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保證了隨機抽選的兩組實驗對象在基本情況方面的無差別化。
表1 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基本情況統(tǒng)計表
2.2.1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比較分析
由表2可知,在反映速度素質(zhì)的50m跑指標方面,通過對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及實驗前后各組的差異性比較發(fā)現(xiàn),在分別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實驗組在實驗前后的50m跑成績由7.79±0.03s提高至7.56±0.01s,均值提高了0.23s,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也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在實驗后50m跑成績由實驗前的7.79±0.01s提高至7.78±0.02s,均值提高了0.01s,實驗前后無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見,實驗組的速度素質(zhì)提高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在反映靈敏素質(zhì)的1min雙搖跳繩指標方面,實驗組在實驗前后的1min雙搖跳繩成績均值提高了23.23次,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也具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均值提高了2.28次,實驗前后無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見,實驗組的靈敏素質(zhì)提高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表2 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差異性檢驗結果
在反映柔韌素質(zhì)的坐位體前屈指標方面,實驗組在實驗前后的坐位體前屈成績均值提高了6.06cm,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也具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均值提高了0.91cm,但提高并不明顯(P>0.05)。由此可見,實驗組的柔韌素質(zhì)提高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在反映力量素質(zhì)的30s擊掌俯臥撐指標方面,實驗組在實驗前后的30s擊掌俯臥撐成績均值提高了6.62次,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也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均值提高了0.62次,但提高并不明顯(P>0.05)。由此可見,實驗組的力量素質(zhì)提高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合看來,在運用微課教學的實驗組在實驗前后及與對照組的差異性比較可以看出,實驗組的速度、靈敏、柔韌和力量素質(zhì)的提高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兩組學生具有顯著性差異。分析認為,在身體素質(zhì)練習環(huán)節(jié)實驗組學生增加微課教學的部分,通過視頻化和碎片化學習資源的運用,提高了學生對身體素質(zhì)練習的認知,加強和深化了學生對身體素質(zhì)練習方法和手段的理解,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采用針對性的身體素質(zhì)練習手段,有效地提升其身體素質(zhì)水平。反映出微課教學對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水平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2.2.2 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乒乓球水平比較分析
由表3可知,在乒乓球理論考核方面,通過對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以及實驗前后各組的差異性比較發(fā)現(xiàn),在分別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見表3),實驗組在實驗前后的乒乓球理論考核成績由62.72±0.35分提高至85.89±0.21分,均值提高了23.17分,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也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在實驗后乒乓球理論考核由實驗前的62.71±0.13分提高至67.14±0.32分,均值提高了4.13分,但實驗前后無顯著性差異(P>0.05)。分析認為,傳統(tǒng)的乒乓球教學在乒乓球理論學時的分配上有所局限,學生對乒乓球理論知識的學習明顯不足,從而導致在理論考核上成績進步并不明顯。將微課教學方式運用到乒乓球教學中,教師將乒乓球理論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梳理,并通過一系列短小精悍的視頻呈現(xiàn)給實驗組學生,這樣不僅有助于實驗組學生對乒乓球技術動作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實驗組學生學習系統(tǒng)的乒乓球理論知識。錄制的微課可以在課前、課中和課后時間讓學生觀看,大大增加了實驗組學生乒乓球理論學習的時間,同時通過反復、慢放等方式有效地強化了實驗組學生對乒乓球理論知識體系的認識,提高了實驗組學生的乒乓球理論水平。
表3 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乒乓球水平差異性檢驗結果
在乒乓球技術考核方面,實驗組在實驗前后的乒乓球技術考核成績均值提高了14.34分,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也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均值提高了3.13分,實驗前后無顯著性差異(P>0.05)。分析認為,傳統(tǒng)的乒乓球教學中,單純地依靠教師的講解示范,并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專項技能在課內(nèi)得到有效的提升,特別是學生對重難點的把握及動作原理的認識。同時,對運動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較薄弱的學生,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所產(chǎn)生的學習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微課教學方式的運用,可以將乒乓球技術原理通過視頻化方式呈現(xiàn),實驗組學生用更直觀的方式去觀摩和感知,提高實驗組學生對技術動作原理的認識,有助于實驗組學生更快地把握重難點,掌握技術動作,提高乒乓球技能和運動能力。
綜合看來,通過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前后及與對照組的差異性比較來看,實驗組學生的乒乓球水平明顯提升。由此也反映出微課教學方式在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實效性。
通過12周的教學實踐證明,從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前后及與對照組的差異性比較來看,實驗組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水平和乒乓球水平明顯提升。微課教學方式在高校乒乓球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彌補了傳統(tǒng)乒乓球教學中的局限性,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強化了學生對乒乓球技術動作的認知和重難點的把握,也有助于學生身體素質(zhì)水平的提升,學生對乒乓球技能的習得提升效果明顯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