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曌宇
(山西醫(yī)科大學晉祠學院 山西晉中 030900)
近年來,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測試結果顯示,大學生群體的身體素質并沒有呈現良性發(fā)展的趨勢[1]。大學生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久坐而缺少鍛煉使得超重與肥胖者的比例增加,大學生身體素質整體下降。良好的身體素質表現在力量、耐力、柔韌和速度等方面。力量素質不僅是其他身體素質的基礎,也是人體運動與活動能力提升的重要條件,其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在體質測試時發(fā)現,大學生的力量素質普遍降低,甚至出現1min引體向上、仰臥起坐等個數為零的現象。所以,提高身體素質尤其是上下肢肌肉力量尤為重要。
學校缺乏相應的肌力訓練設備,考慮實際條件,可選擇利用彈力帶進行訓練。彈力帶是肌力訓練常用的訓練器械之一,小巧輕便,且不易造成損傷[2],適合大學生群體。因此,該研究利用彈力帶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動作,觀察經過鍛煉后相關指標的改善效果,為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提供指導方案。
選取在校健康女大學生60名,采用隨機分組法將其分成2組,干預組30名與對照組30人。所有受試者均無運動禁忌癥,無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在實驗前均被告知實驗的風險性,并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中,干預組平均年齡為20.3歲,身高159.54±3.58cm,體重56.24±7.8kg;對照組平均年齡為20.77歲,身高160.11±5.56cm,體重57.46±6.24kg。兩組受試者年齡、身高與體重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實驗法
(1)基本形態(tài)指標的測試
采用常規(guī)方法測試身高、體重,并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利用皮尺測量上臂圍度、前臂圍度、大腿圍度、腰圍、臀圍等指標,并計算派生指標(WHR)。
(2)身體素質與力量指標的測試
利用健民牌肺活量儀測量肺活量;利用健民牌握力計測試握力;用卷尺測量立定跳遠的距離;健民牌坐位體前屈儀測量坐位體前屈。
(3)干預方案
干預組進行周期為8周,每周3次,每次30~45min。訓練方式主要采用彈力帶針對全身大肌肉群(如上臂肌、肩部肌群、腿部和臀部肌群)進行抗阻練習。彈力帶選用PROIRON品牌,不同部位選擇不同阻力的彈力帶(阻力包括5~10kg、7~13kg、18~31kg),具體部位視情況而定。具體運動包括:彈力帶弓步彎舉、站姿彈力帶錘式彎舉、彈力帶圍巾式肱三頭肌下壓、彈力帶提拉、彈力帶側平舉、彈力帶臀橋外展、彈力帶綁膝蟹步走、彈力帶綁膝深蹲;每個動作進行3組,每組12~15次,組間休息3min。對照組保持日常的生活習慣,不進行運動干預。
在訓練過程中,囑咐受試者配合呼吸,不要憋氣;若出現錯誤動作,指導員及時糾正;訓練前后,分別進行5min的熱身活動與整理活動。
1.2.2 數理統(tǒng)計法
所有數據經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運動干預前后各項指標的差異性,顯著水平為P<0.05。
該實驗共招募受試者60人,實驗過程中有13人因故退出了實驗,剩余47人(實驗組22人,對照組25人)。
如表1所示,經過運動鍛煉后,干預組的BMI、大腿圍度、上臂圍度較干預前有顯著的變化;對照組各指標沒有變化。
表1 受試者8周運動干預前后基本形態(tài)指標的變化
經過運動鍛煉后,干預組的握力較干預前有顯著的變化,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有極顯著性改善;對照組各指標沒有變化,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受試者8周運動干預前后身體素質的變化
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一直以來就備受關注,特別是在近幾年來頻頻出現大學生體質測試不合格的現象[3]。肥胖、柔韌性差、力量不足等是很多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合理的生活習慣、作息時間及嚴重缺少鍛煉,愈發(fā)引起人們的關注。運動鍛煉可以維持和改善器官的功能,增強肌力,提高柔韌素質,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提高心肺能力,增強心肺功能,其作用已經被證實。對于大學生而言,通過優(yōu)化鍛煉方式,養(yǎng)成一定的鍛煉習慣,可以強壯體魄,改善身體素質。
彈力帶很早就應用于健身與康復領域,體積小巧,操作性及趣味性強的特點深受大眾喜歡。其主要原理是通過彈力帶的抗阻訓練,使機體大多數肌群交替反復練習,在彈力帶變形過程中,其彈力變成了機體需要對抗的阻力;機體對抗阻力時,刺激了運動神經,動員更多的運動單位,調動肌肉持續(xù)收縮,提升肌肉力量[4]。
該研究中,干預組進行8周的運動鍛煉后,BMI顯著降低(P<0.05),說明該運動可以氧化多余的脂肪,同時伴隨著體重增加。肌肉對力量刺激的長期適應表現在肌肉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上,肌原纖維的蛋白質含量增加及肌肉橫截面積增加。經過8周的運動鍛煉后,干預組上臂圍度、大腿圍度明顯增加,圍度的增加是肌肉橫截面積增加的體現。握力指標反映了前臂肌肉的發(fā)達程度,可以很好地體現受試者的最大臂力量,反映了上臂的爆發(fā)力,該指標的大小與全身力量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干預組握力較鍛煉前有顯著性的改善,這與鍛煉中利用彈力帶做弓步彎舉、帶錘式彎舉、肱三頭肌下壓提拉及側平舉等動作有很大關系,這些動作都極大地調動了胸部、肩部及上臂的有關肌肉[5],使這些肌肉交替抗阻收縮。對抗阻力,超負荷原則是肌力增加的必要條件之一。而利用彈力帶做臀橋外展、綁膝蟹步走、綁膝深蹲的動作,通過主動肌與拮抗肌的協(xié)同收縮,提高了運動神經發(fā)放沖動的頻率,募集到更多的運動單位[6],使下肢肌肉力量得以提升,爆發(fā)力增強,表現為立定跳遠距離增加。運動訓練可以增強身體的柔韌素質,擴大關節(jié)活動范圍。干預組在進行8周的運動鍛煉后,坐位體前屈指標有極顯著性的提高(P<0.01),說明彈力帶抗阻訓練對柔韌素質的改善有積極效果。
彈力帶抗阻訓練對大學生的力量素質改善有較好的效果和較大的幫助。利用彈力帶還可以擴大關節(jié)活動范圍,提高身體的柔韌性,達到提高肌肉延展性的效果;彈力帶訓練對全身體重的降低也有積極作用,目前的研究可以為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與力量素質的改善提供一定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