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明月 吳家軍
弗朗茨·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是浪漫主義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鋼琴之王”。李斯特的作品數量龐大,早期以鋼琴作品為主,后來在管弦樂作品上的成就更為突出。他首創(chuàng)的交響詩,是浪漫主義時期的新題材。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奧菲歐》《塔索》《哈姆雷特》《人生前奏曲》等。
他重要的鋼琴作品之一就是《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本文通過分析該曲的結構途徑,從廣闊的視角來看待這部作品的形成以及在李斯特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為研究這首鋼琴作品提供更多的實踐理論方案。通過對其音高材料的組織分析,來研究李斯特是如何運用主題變形的手法來完成整部作品,突破了古典奏鳴曲的傳統(tǒng)結構,表現(xiàn)了李斯特高超的藝術構思和對鋼琴藝術的表現(xiàn)力。
《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在曲式結構上運用了古典奏鳴曲的結構,主要包括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xiàn)部三個部分,以及兩個附屬的部分引子和尾聲構成。其中引子從第1—34小節(jié),呈示部從第35—180小節(jié),展開部從第181—272小節(jié),再現(xiàn)部從273—338小節(jié),尾聲從第339—373小節(jié)。由于再現(xiàn)時副部主題出現(xiàn)了調性的回歸以及整首樂曲的寫法特征,體現(xiàn)了奏鳴曲式的結構特征。由于但丁《神曲》中的戲劇化的矛盾沖突,所以李斯特將幻想曲特有的風格融入其中,使這部作品的曲式結構特別自由。
《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的呈示部是由四個部分構成,主部、連接部、副部和結束部。
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題從第35—76小節(jié)。從樂句的數量上看,由2個樂句構成。第35—53小節(jié)為第一樂句a,第54—76小節(jié)為第二樂句a。這兩個樂句從主題材料上看為重復性主題材料,它們是合頭的。從調性和聲上看,為單一調性樂段d小調。從兩個樂句長度上看,為非方整性樂段。從結構完整與穩(wěn)定性上看,為開放性樂段。
譜例1:《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呈示部的主部(第35—37小節(jié))
呈示部中的連接部從第77—102小節(jié),主要的功能是連接過渡,從#c小調開始,以模進的手法進行調性擴展,進而使音樂轉到#F大調上,為副部的出現(xiàn)作準備,加強和副部的融合,同時使音樂的張力更加強烈。
譜例2:《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呈示部的連接部(第77—78小節(jié))
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題從第103—156小節(jié)。與主部主題對比鮮明,在如下方面有所變化。在調性上,副部主題出現(xiàn)了新的調性#F大調;在主題材料上,副部主題出現(xiàn)了新的材料。同時副部主題運用了模進的手法進行展開,具有較強的不穩(wěn)定性,并伴隨著調性的變化,造成這一段落的極不穩(wěn)定;在速度方面,主部主題的速度是Presto,而副部主題的速度是Andante,有著鮮明的對比。但副部主題與主部主題也存在著聯(lián)系,副部中從第115—123小節(jié)的主題材料就是由主部a發(fā)展變化而來。二者既存在統(tǒng)一,又存在對立。
譜例3:《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呈示部的副部(第115—118小節(jié))
呈示部中的結束部從第157—180小節(jié)。其材料主要來源于主部主題a的變化發(fā)展,并在調性上轉到#F大調,進而鞏固副部,使副部在呈示部中占有統(tǒng)治地位,體現(xiàn)出古典奏鳴曲式結構特點。
《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的再現(xiàn)部進行減縮,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主部、副部以及結束部。
再現(xiàn)部的主部主題從第273—289小節(jié),再現(xiàn)部的副部主題從第290—326小節(jié)。二者相比,副部主題出現(xiàn)了新的主題材料,并且在織體上也發(fā)生了變化,尤其是在速度上,與主部形成對比。從主部的Tempo rubato e molto ritenuto到副部的Andante,最后到Allegro,都有著明顯的對比。
譜例4:《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再現(xiàn)部的主部(第273—274小節(jié))
譜例5:《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再現(xiàn)部的副部(第290—291小節(jié))
而再現(xiàn)部與呈示部相比較,在調性上產生對比,速度上也各不相同,并且規(guī)模上也有著明顯的縮減。再現(xiàn)部去掉了連接部,并且各部分的小節(jié)數也有一定的變化。
《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的展開部是由兩個部分構成,第一個部分是引入,第二個部分是展開實質。展開部的引入從第181—188小節(jié),其材料主要來源于引子中的三全音進而發(fā)展,調性是從#F大調轉到了c小調上。展開部的展開實質從第189—272小節(jié),根據材料的劃分可以分成4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第189—198小節(jié),共10小節(jié)。材料是由右手的顫音伴隨著三連音的節(jié)奏進行發(fā)展。
譜例6:《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展開實質的第一階段(第189—192小節(jié))
第二階段從第199—210小節(jié),共12小節(jié)。這一部分材料主要是由左右手八度的半音上下行進而發(fā)展。
譜例7:《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展開實質的第二階段(第199—201小節(jié))
第三階段從第211—233小節(jié),共23小節(jié)。這一部分材料不再出現(xiàn)三全音程,而是用完全四、五度去代替。
譜例8:《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展開實質的第三階段(第211—212小節(jié))
第四階段從第234—272小節(jié),共39小節(jié)。材料多以八度快速音群和低音區(qū)的裝飾九和弦為主,最后呈示在一段圣詠般的主題旋律中。
譜例9:《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展開實質的第四階段(第234—236小節(jié))
1.音高材料的呈現(xiàn)
《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的呈示部包含兩個對比性的主題——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但是主部和副部的音高材料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一開始的引子里(見譜例10)。這個引子體現(xiàn)了《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幻想性的特點。
《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引子主要包括了三個音高材料,而這三個音高材料也是后來構成整部作品的主要材料。李斯特的主題變形就是由這里開始發(fā)展。
音高材料1(第1—2小節(jié))是以三全音的連續(xù)下行開始,前面的短倚音加強了音樂的不穩(wěn)定性,而重音記號又加強了音的穩(wěn)定性,并且八度的音程使整個音樂更加有空靈感和空間感,就好像是魔鬼的聲音一般在耳邊不?;仨憽?/p>
音高材料2(第3—4小節(jié))是在音高材料1的結束后才出現(xiàn)的,是由三個連續(xù)上行的六和弦構成。其中這三個六和弦是跟著低聲部的持續(xù)音一起向上進行,同時采用了半音的手法,持續(xù)加強了音樂的恐懼感。
譜例10:《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中引子部分音高材料1(第1—2小節(jié))和音高材料2(第3—4小節(jié))
音高材料3(第25—28小節(jié))是一種音階式的進行。他同前面兩個音高材料相對比,由于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節(jié)奏上的使用,整段音樂更為舒緩,在這里出現(xiàn)的三連音和六連音的疊加,使音樂發(fā)展起來,并加強了音樂戲劇上的碰撞。這段旋律先上行后下行,形成一種不停環(huán)繞的感覺。
譜例11:《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中引子部分音高材料3(第25—28小節(jié))
主部材料是由音高材料1引申發(fā)展而來,并且在呈示部正式出現(xiàn)之前就已經出現(xiàn)過一次,在第29—34小節(jié),調性是在d小調上,并且這里出現(xiàn)了十六分音符的交替,呈現(xiàn)了音高材料1三全音的特征,并將這種三全音的特征從純四度一點點擴大到純八度,而右手則保持著半音進行的旋律,使整段的音的密集度由緊張到松弛,為了呈示部的出現(xiàn)而過渡。
譜例12:《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引子中音高材料1的引申發(fā)展(第29—34小節(jié))
2.音高材料在呈示部中的陳述
主部主題1(第35—53小節(jié))的右手采用了音高材料2的半音上行和下行,像波浪一樣。而這個連接句是以右手八度分解式的音程和左手的八度音程的三連音構成,只有兩個小節(jié)。
譜例13:《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中呈示部主部主題1(第35—37小節(jié))
主部主題2(第54—76小節(jié))在音高材料3的帶領下,從第54小節(jié)主部材料開始發(fā)展,運用了模進變化重復等手法,并向上移高了一個八度,讓這段音樂痛苦的情緒更加強烈。第73小節(jié)后,音高材料1第二次出現(xiàn)并結束了主部主題。
譜例14:《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中呈示部主部主題2(第54—55小節(jié))
連接部主題1(第77—89小節(jié))是以減七和弦為基礎,從第35小節(jié)引申而來,并保留了和音高材料3相似的形態(tài),同時伴隨著顫音式的八度半音反復。
譜例15:《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中連接部分主題2(第77—78小節(jié))
連接部主題2(第90—102小節(jié))這部分的左手變化多端,有時是短促的八分音符,有時和右手同步進行,有時是采用引子部分音高材料1的材料。而右手持續(xù)著三連音的向上進行。
譜例16:《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中連接部主題2(第90—92小節(jié))
副部主題1(第103—114小節(jié))的發(fā)展是在#F大調上進行,由一個柱式和弦不停發(fā)展。然后以音高材料3進行非嚴格的逆行,并且加上踏板,使整個樂段極有混響的感覺。
譜例17:《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中副部主題1(第103—104小節(jié))
副部主題2(第115—123小節(jié))是用音高材料1和音高材料2構成,一共9個小節(jié),減縮了原本引子的長度。
譜例18:《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中副部主題2(第115—123小節(jié))
副部主題3(第124—135小節(jié))是把音高材料3中三連音的節(jié)奏型和呈示主部的音高結構互相結合,在右手上的和弦進行同音重復。
譜例19:《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中副部主題3(第124—126小節(jié))
副部主題4(第136—156小節(jié))從第136—144小節(jié)是使用八度和弦、琶音還有分解和弦構成的。與主部相比,副部的音樂更加平穩(wěn)緩慢。并且在之后的不斷發(fā)展中,音高材料3動力化的附點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也融匯在一起。在之后又回到了平靜,從而進入到一種類似于宣敘調的音響效果。從第145—156小節(jié)旋律上如同哭訴一樣,好像是陰暗的地獄里的場景,這部分的左手是半音的下行。在第154小節(jié)則是一個類似宣敘調式的旋律,并且在第156小節(jié)結束。
譜例20:《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副部主題4(第145—148小節(jié))
結束部(第157—180小節(jié))是以音高材料4并運用不等分的節(jié)奏和分散和弦去渲染詠嘆調的氣氛。
譜例21:《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結束部(第157—158小節(jié))
3.音高材料在展開部中的發(fā)展
展開部的引入材料(第181—188小節(jié))改變了節(jié)奏型,運用了音高材料1里的三全音,并在之后轉化為完全音程。
譜例22:《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展開部的引入(第181—183小節(jié))
展開實質的第一階段(第189—198小節(jié))在音高材料3和音高材料1的基礎上伴隨著右手的顫音,生動描繪了地獄中幽靈們痛苦掙扎的情景。
展開實質的第二階段(第199—210小節(jié))在第一階段結束后運用了音高材料3的形態(tài),將呈示部中的主部材料以三和弦的形式呈現(xiàn),在調性布局上也發(fā)生了改變,由原來的c小調變?yōu)锽大調。
譜例23:《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展開實質的第二階段(第199—201小節(jié))
展開實質的第三階段(第211—233小節(jié))里音高材料1在不同的調性上以附點節(jié)奏有力地體現(xiàn)并發(fā)展,拋棄了之前的三全音程用純四度、純五度替代。從第225小節(jié)開始又以下行音階的大三和弦來推進音樂的發(fā)展。
展開實質的第四階段(第234—272小節(jié))里以音高材料1進行發(fā)展。在第235小節(jié)之后,音高材料1又以三連音的節(jié)奏融入其中。在第250—269小節(jié)這里只有音高材料1中三連音的節(jié)奏,所以這一部分音樂和之前相比,相對平緩。
譜例24:《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展開實質的第四階段(第250—251小節(jié))
4.音高材料在再現(xiàn)部中的引申
再現(xiàn)部中的主部(第273—289小節(jié))右手部分主要是呈示部中主部主題1的音高材料,節(jié)奏進行寬放,以八分音符的三連音節(jié)奏陳述。左手部分是呈示部中副部主題3的音高材料在變奏中體現(xiàn)。
譜例25:《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中再現(xiàn)部的主部(第273—274小節(jié))
再現(xiàn)部中的副部(第290—326小節(jié))用純四度、純五度來代替音高材料1中的三全音,使音樂整體更加安穩(wěn)平和。
譜例26:《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中再現(xiàn)部的副部(第318—320小節(jié))
再現(xiàn)部的結束部(第327—338小節(jié))是以音高材料4通過變奏體現(xiàn)并發(fā)展,進而推進音樂。
譜例27:《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中再現(xiàn)部的結束部(第327—329小節(jié))
5.音高材料在尾聲中的呼應
尾聲包括四個部分,分別用不同的旋律形態(tài)來呈現(xiàn)之前的內容。進入尾聲的時候,引子中的材料又一次出現(xiàn),而音高材料1的三全音也讓整個音樂更加不穩(wěn)定,仿佛最開始那地獄般的情景又一次出現(xiàn),緊隨其后的就是對之前所有情景的回憶。
《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偉大的歷史價值在于它是通過用音樂去描述但丁在整個游走過程中所遇到的千奇百怪的人物描寫,進而反映出意大利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轉折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以及政治變革,他希望能夠以人文主義作為新時代的新思想。他用音樂表現(xiàn)出但丁《神曲》的主題思想是在新舊交替的這個轉折時期,人類是需要從錯誤和迷茫中歷經磨難,去達到至善和真理的境地。它是李斯特對于中世紀的音樂、文化等所有藝術的總結。因此,《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不僅在藝術性上和思想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它也是一座劃時代的里程碑,同時也是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