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遠 黃紅嬌 魏倩茹
【關鍵詞】講好中國故事;作用表現;路徑優(yōu)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未來應持續(xù)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的正式提出,為有效提高國內群眾“四個自信”、塑造良好國際形象,提供了明確的工作方向。
一、講好中國故事的提出背景及內涵
(一)講好中國故事的提出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改近代積貧積弱的面貌,開始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發(fā)展道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速發(fā)展讓全世界開始關注中國的發(fā)展道路和模式,西方國家的一些抹黑的言論對我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也讓國內的一些群眾受到誤導。在這種國際輿論格局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地提出講好中國故事的論斷,并不斷地豐富其內涵,成為了理論界、傳播界等關注的焦點,為維護國家形象、爭取國際話語權、引導國內輿論以及提高人民群眾的認同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二)講好中國故事的內涵
從時間上看,中國故事主要包括古代歷史故事、近代革命故事、現代建設故事、當代典型故事和基層故事等四個方面,是中華民族在悠久歷史中的寶貴記憶和精神財富。講好中國故事包含著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講好故事,要求在材料的選擇上,要真情實感,既接地氣還要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講好故事,要求在故事敘述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媒介,在群眾中既要入耳還要入心,在國際間既要發(fā)聲更要大聲。最重要的是,講好中國故事不是機械地為講而講,而是通過故事的呈現,來闡明事實,解釋現實,讓群眾更了解國家的深刻變化,也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二、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表現
(一)提升人民群眾的政治認同,引起人民群眾的情感共鳴
通過中國故事的講述,讓當代中國人了解到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這“有利于讓青年一代更直觀地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實踐效果,進而通過不同制度之間的比較,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形成扎實的政治認同。在今天多元的社會價值觀下,中國故事就是一種隱性的集體主義教育,調動大家為社會奉獻的意識,通過情感的共鳴將想法外化于行動。
(二)建立對外交流陣地,發(fā)出“中國聲音”
為了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發(fā)出中國聲音,在黨的十八之后黨和國家建設了一批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目前,新型智庫已經成為繼新聞媒體之后又一向外部世界發(fā)聲的喉舌。一方面,這些新型智庫在國際交流中,堅持中國的立場和觀點,所提出的論述也帶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另一方面,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還培養(yǎng)出了一批具有本土情懷、世界眼光的對外傳播人才,他們在媒體和智庫中,成為了開展各類國際交往和日常事務的強大支撐力量。
(三)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外交觀與新聞觀
馬克思認為國家作為統(tǒng)治機器,國家利益必然存在,而國家間的利益會有沖突,但應該加以控制并和睦相處;列寧則提出和平外交的一系列主張,他認為國與國之間應該使用談判而不是武力來解決爭端。中國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決維護世界和平,但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遭到西方國家的抹黑。而講好中國故事,一方面是基于國家利益出發(fā),在國家名譽受損的情況下,主動為國際社會答疑解惑,還中國一個客觀公正的國際形象。另一方面,中國故事體現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愛好和平的性格和對大同社會的追求。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在此指導下的新聞觀關注人民群眾,而基層故事正是中國故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故事的講述中,基層人民成為了故事的主角。
三、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優(yōu)化
(一)構建講述的雙主體,改進故事敘述的方式方法
在過去一些中國故事的講述中,主體往往局限于政府機構和官方媒體,要讓這些好故事在全社會全世界形成回聲,需要社會全體成員以及全世界華人一起參與其中,形成一個巨大的合力。在社交媒體發(fā)達的現代社會,很多人在社交媒體都擁有自己的賬號,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上充當中國故事的講述者,以自己身邊的點滴變化來見證中國的發(fā)展成就。所以,要發(fā)揮官方、民間雙主體的作用,形成一股訴說中國故事的“立體聲”。在故事的敘事中,首先要講清故事內容,保證故事的客觀與真實。其次要講活人物的形象,新聞的核心是人,要塑造典型,使其起到代表和模范的作用。最后要講出情感價值,用真事情來抒真情,用真情來打動人。
(二)營造具有公信力的新聞氛圍
網絡時代,新媒體發(fā)展迅速,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變多,成本降低,隨之而來的會有假消息、假新聞的泛濫。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需要中介來進行,媒體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載體,要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營造具有公信力的新聞氛圍,在社會的信息傳播中,讓大家相信自己聽到的新聞和消息。首先是對新媒體的管理做出一定的規(guī)范,在保證其便捷的特點下,通過立法、行政等手段,禁止其發(fā)布虛假信息,形成良好的新聞傳播大環(huán)境。同時,將這些新媒體充分利用起來,與傳統(tǒng)媒體組成宣傳陣地,將有關中國故事的內容整合其中,構建起一個由網絡媒體、電視媒體、紙質媒體等共同組成的立體宣傳體系,為中國故事的傳播提供堅實的平臺。
(三)推動對外傳播的創(chuàng)新
首先,對外傳播要更加主動,在面對西方媒體的抹黑時,要及時關注和應對,必要的時候要進行針鋒相對的反擊,為外國讀者、觀眾厘清事實,還原事情的原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其次,對外傳播中策略要更加靈活,研究世界各地的新聞敘事習慣,因地制宜,用世界各地區(qū)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傳遞中國故事。最后,構建一個對外傳播的堅強渠道,在世界范圍內,構建信息傳播的旗艦級平臺,讓對中國有興趣的外國人士能找到一個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的渠道。
四、結語
總之,針對中國故事,要圍繞著誰來講、講什么、怎么講等話題進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對國家發(fā)展、社會和諧來說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我們進行長期的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徐占忱.講好中國故事的現實困難與破解之策[J].社會主義研究,2014(3):25-31.
[2]李紅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中國故事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6):112-114.
[3]肖貴清,車宗凱.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講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故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11):97-104.
[4]周明偉.以國際眼光講好中國故事[J].求是,2014(3):52-54.
[5]蘇長和.用中國概念講好中國故事[J].人民論壇,2012(18):5.
[6]黃珞,李明德.“中國故事”的生成邏輯與敘事策略[J].山東社會科學,2021(2):150-154.
【本文系2021年度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立德樹人第二批項目“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