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茸
童謠篇幅短小、童趣盎然,便于幼兒吟誦與理解。學習童謠能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增長知識、陶冶性情、提高素養(yǎng)。針對傳統(tǒng)童謠教學重記憶、朗讀,輕審美感受的現(xiàn)象,筆者將童謠教學與幼兒主題活動整合,充分挖掘童謠的教育價值。
在不同活動環(huán)節(jié)運用童謠激發(fā)學習興趣。在活動導入環(huán)節(jié)運用童謠,能夠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師預設的問題情境中。例如,在美術活動“月亮像什么”中,筆者運用謎語類童謠引出活動內容:“初一一條線,初二看得見,初三初四像蛾眉,十五十六圓又圓?!庇變翰聹y謎底,筆者與幼兒一起分析、判斷,得出答案是“月亮”。
在活動主要環(huán)節(jié)運用游戲性童謠,可以讓幼兒的注意力更持久,起到保持幼兒活動興趣的作用。例如,在數學活動“按數取物”中,筆者將《五指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沒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幾只?讓我數一數。數去又數來,一二三四五”以游戲形式融入教學,幼兒一邊念一邊按筆者出示的數字卡片或口令取相應數量的“小松鼠”。伴隨著歡快的童謠,幼兒興致盎然地操作,使活動有序進行。
交流分享環(huán)節(jié)一般安排在活動的尾聲,此時幼兒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引導幼兒用仿編童謠的方式交流和分享,能讓幼兒開動腦筋,獲得運用語言的趣味體驗。例如,在交流“排列規(guī)律”時,幼兒A說:“我擺了一朵紅花、一朵黃花、一朵紅花,一朵紅花、一朵黃花、一朵紅花……”筆者用童謠的節(jié)奏回應他:“一朵紅,一朵黃,排著隊兒來種花,我們的花園真美麗?!庇變築說:“我擺了一盆蝴蝶花,兩盆金盞花,一盆盆的很美麗?!惫P者請幼兒仿照前面的語言表述B的規(guī)律。幼兒C說:“蝴蝶花、金盞花、金盞花,排著隊兒來種花,我們的花園真美麗?!惫P者要求幼兒用更簡潔押韻的語言表述規(guī)律,幼兒D說:“一盆蝴蝶花,兩盆金盞花,種成一排排,花園真美麗。”運用童謠語言輔助表達,有利于幼兒更好地理解排列規(guī)律。
在認知過程中運用童謠促進知識習得。在認知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童謠提煉幼兒的發(fā)現(xiàn)和認知,加深幼兒對事物主要特征的認識。例如,在科學活動“家鄉(xiāng)的螃蟹”中,筆者首先引導幼兒觀察螃蟹,然后請幼兒說一說螃蟹的特征。幼兒A說:“螃蟹的身體大大的、圓圓的”,筆者歸納:“大螃蟹,圓身體”。幼兒B說:“大螃蟹的眼睛很小而且會轉”,筆者歸納:“小小眼睛溜溜轉”。幼兒C說:“大螃蟹有兩個像剪刀一樣厲害的大鉗子,有八條細細的腿,橫著走路”,筆者隨即歸納:“兩把鉗子手中拿,八條腿,橫著爬”。筆者用精簡的童謠語言將幼兒對螃蟹的直觀認知進行了總結和提煉,加深了他們對螃蟹形象特征的記憶。
在示范與操作中運用童謠促進表達能力。在教師做示范動作時,童謠的形象性可以讓幼兒迅速學會動作要領。具體來說,當幼兒學習某項操作時,教師可以用程序性的童謠幫助幼兒掌握操作程序。例如,泥塑活動“搓麻花”,由于麻花的制作步驟和需要注意的問題較多,如果用平常的語言講解不僅聽起來煩瑣,而且不容易凸顯麻花的制作重點。因此,筆者創(chuàng)編了童謠《搓麻花》:“橡皮泥兒拉拉長,放在板上搓搓長。搓成亮亮細圓棒,捏起兩端輕輕擰。小小棒兒變了樣,變成麻花噴噴香?!蓖{內容不僅非常生活化,而且將整個泥工過程一一分解,一句一個動作,有利于幼兒理解和記憶,完成關鍵步驟的操作。
(作者單位:襄陽市藝術幼兒園)
責任編輯?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