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嚴
在高考語文試卷中,作文是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高考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考查的背景下,作文的價值愈顯突出。為了適應高考需求,筆者認為有必須讓學生在作文中展現(xiàn)個性,也就是要避免學生作文的同質化問題。所謂同質化,是指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的主題、語言、材料、方法、情感等的相似性。而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恰恰可以使學生在高考中獲得更大收益。
一、命題方式的創(chuàng)新
在平時訓練過程中,高中教師應當給學生提供不同角度的命題,從命題角度出發(fā),減少同質化作文出現(xiàn)的可能性。
首先,教師需要有突破體裁限制的意識。學生可以選擇的文章體裁實際上包括議論文、說明文和記敘文等,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些體裁都需要學生了解和掌握。然而學生在平時訓練過程中,往往以議論文寫作為主,且議論的程式有類似之處。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與大部分教師特別重視議論文寫作有關,而議論文這一體裁結構容易確定、觀點也往往比較明確,使其在不知不覺間得到強化。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主動從命題的角度突破體裁限制,從而讓學生能夠練習更豐富的寫作體裁。為此,教師可以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開展不同的寫作訓練:在高一階段,教師可訓練學生寫作記敘文,并逐步掌握記敘、抒情和描寫等表達方式;在高二階段再著重議論文的訓練,分時段進行訓練,可使學生在不同體裁的寫作中張揚個性,提升寫作能力。
其次,教師要有破除單一命題的意識。在教育倡導公平公正的時代,有些教師片面強調作文命題的精準性與針對性,導致命題過于單一,雖然對公平評價有益,但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建議高中教師從歷年來的高考作文題目中尋找靈感,使平時的作文訓練命題變得更加豐富。舉例來講,2017年高考作文中的“一帶一路”、2018年高考作文中的“精準扶貧”、2019年高考作文中的“尊重勞動”,直至2020年對全國教育大會及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積極回應等,這些作文題目都從大格局、大視野出發(fā),為學生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無限可能性,教師可借鑒這樣的命題方式,從命題的角度規(guī)避學生創(chuàng)作的同質化。
二、思維訓練的強化
思維發(fā)展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之一,同時它也能夠讓學生的寫作過程產生多種可能性,避免千篇一律的內容出現(xiàn);另外,我們注意到,在新課程改革與新高考的時代背景之下,高考作文本身也更加關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從這兩方面來看,思維訓練是作文訓練的核心。
例如,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目,涉及音樂的“中國味”內容,要求學生據(jù)此對人們如何認識事物展開思考,這便是非常典型的思維訓練任務,如果從寫作的視角分析,作文題目和學生所能感受到的認知情境相貼近,也十分注重對思維品質及表達能力的考查,即思維能力越強,便有越強的完成作文任務及展示個性的能力。
從這一結論出發(fā),筆者建議高中教師應利用創(chuàng)設生動情境、提出具體問題等策略,從思維訓練的角度規(guī)避學生作文的同質化,而思維訓練的內容可以是作文本身,也可以是篇章教學。
例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一文時,教師可以以思維訓練為目標,對教學模式做出適當調整。傳統(tǒng)教學要求學生概括故事基本內容、分析劉蘭芝和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對作品所體現(xiàn)的思想感情與藝術價值進行探究,這種教學策略固然可取,卻有必要因目標向思維訓練的轉移做出相應調整。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劉蘭芝為什么會被遣歸的角度進行更加主動的分析,通過劉蘭芝歸家是自愿還是被迫、劉蘭芝向仲卿傾訴的場景是什么樣的,劉蘭芝的個性如何、焦仲卿的立場是什么樣的等設問,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課文的基本內容,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思維能力,應對各種類型的寫作任務。
三、自然社會的關注
自然與社會為個體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背景,它們對學習者的能力發(fā)展影響深遠。為此,高中作文教學應當突出自然的豐富性、社會的多變性,解決學生的作文同質化問題?,F(xiàn)以兩個作文命題為例,通過對其分析,說明學生對自然與社會關注的必要性及方式方法。
例一:以“帶你走近____”為題寫一篇主持詞。本題屬于半開放命題,學生補充題目內容,補充的內容既可以來源于教材,也可以來源于生活,既可以是某個自然現(xiàn)象,也可以是歷史、文化、人物、風俗習慣等,發(fā)散空間很大,要解決這個問題,毫無疑問需要學生從自然、社會的不同角度出發(fā),進行多元化與個性化表達。
例二: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為主題,進行寫作。這一作文命題貼近社會現(xiàn)實,彰顯了黨和政府生命至上的理念,弘揚了人民群眾顧全大局的精神。如果想更好完成這個寫作任務,學生應當從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通過不同的案例與論證方式,凸顯上述理念與精神。
除了這兩個例子之外,像世界各國彼此聯(lián)系的加深、主客體關系的突顯等主題在近些年都比較常見,無一不對學生關注自然與社會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可以將經典作文題目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他們以作文題目為中心,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尋找與題目相關的自然現(xiàn)象、社會熱點等。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各種辦法搜集素材,教給學生靈活運用素材的方法。通過分析高考及模擬演練中的作文題目,引導學生關注自然與社會,教師還應當引領學生突破教材與書本的限制,更加主動地思考自然、社會、時代與作文的緊密聯(lián)系。
在針對某一自然或者社會現(xiàn)象,完成相應的寫作任務時,高中生的作文往往會出現(xiàn)內容與模式千篇一律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與他們平時寫作命題的單一、思維訓練的簡易密切相關,加上他們對自然和社會的關注不夠,自然導致寫作效果不理想。教師要努力解決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寫出更精彩、更具個性的作品,從而在高考中表現(xiàn)得更加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