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陶燕
摘 ?要:踐行英語活動觀,是建立英語學科素養(yǎng)的必然要求, 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路徑。作為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綜合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聽力教學成為了師生需要克服的一大難關。本文從認知負荷理論出發(fā),探討了如何從減少內在和外在認知負荷,增加相關認知負荷三個方面出發(fā),以此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英語聽力的有效學習。
關鍵詞:認知負荷;英語學習活動觀;聽力教學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 2020 年修訂)》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應當指導學生運用語言技能獲取、梳理、整合語言和文化知識,深化對語言的理解,吸取文化精華,形成高品質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而聽力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卻是目前我國中學聽力教學仍然難以跨越的一座大山。從教材設計來看,情景流失是主要癥結,從而影響了語言輸入的品質。聽力教學現(xiàn)有的兩大難點:一是教學中過分關注技能訓練;二是過分突出以考試為中心的聽力訓練,是導致學生綜合表達能力缺失的罪魁禍首。
大多研究關注英語聽力資源的輸入、聽力課堂的方式轉變以及聽說訓練的結合等,忽略了聽力理解是一個需要將輸入材料進行信息加工的認知過程,其中工作記憶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從認知負荷出發(fā),步步為營,方能大大提高聽力教學的實效性。
一、認知負荷理論
把認知負荷概念引入教育領域,將認知負荷概括為三種主要類型: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以及相關認知負荷。內在認知負荷由參與認知加工的元素數(shù)量及其難度所引起,難以被教師或其他外在因素改變。外在認知負荷是信息呈現(xiàn)方式和教學設計所引起的。此外,相關認知負荷是指學習者在圖式構建和自動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認知負荷。為了促進有效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應盡可能減少內在和外在認知負荷,增加相關認知負荷,從而使總認知負荷處于學習者承受范圍以內。
二、認知負荷與聽力理解的關系
聽力理解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感知、解析以及運用。感知即信息的輸入過程,目標材料進入聽者的大腦,被識別出來的單詞、詞語或句子被儲存在短時記憶中。解析則是聽者從句法、語義、語用等角度對輸入信息進一步加工。運用即語言的輸出過程,目標材料經(jīng)過聽者的分析辨認轉化為完整的信息條,最后由聽者進行闡述回應。因此,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聽者對目標信息的加工處理伴隨著認知負荷的產(chǎn)生。
認知負荷理論則為聽力教學活動提供了一個整體框架。在減少內在認知負荷方面,教學者可以幫助或訓練學習者進行圖式構建和自動化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降低外在認知負荷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改進教學設計以及呈現(xiàn)方式使得學習者的工作記憶能夠擁有足夠容量來完成認知加工過程。在增加相關認知負荷方面,教師應限制外在認知負荷數(shù)量,從而提高相關認知負荷。因此,結合聽力教學,可從以上三方面深入探究聽力教學的科學方法。
三、英語聽力教學中合理化認知負荷
(一)合理輸入目標選材,減少內在認知負荷
內在認知負荷主要由學習材料本身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兩者交互作用所決定。因此,在學生聽力水平一定的情況下,學生聽力障礙的根本原因是輸入材料本身,包括主題難易度、語音辨析、句法疊加等。后人又將上述影響因素細化為六個認知負荷,分別為:
1.輸入材料客觀性;
2.主體事物相關性;
3.時間軸敘述;
4.空間關系;
5.語篇拆解獨立性;
6.信息歧義性。
以上的六個維度為聽力輸入材料的選擇提供了一定的依據(jù),因此教師在進行聽力教學前應選擇適當?shù)妮斎氩牧?。既要考慮到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又要根據(jù)六個原則減輕外在認知負荷,只有科學的負荷輸入才能幫助孩子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創(chuàng)造最大的效益。
(二)三步科學實踐操練,減少外在認知負荷
在外在認知負荷方面,下文主要從三個方面結合實例探討聽力教學中減少認知負荷的教學技巧。
1.背景知識構建
大多數(shù)學生的知識框架構建并不完善,因此在聽力訓練中經(jīng)常遇到超出自身儲備的話題。一旦碰到此類主題,學生的外在認知負荷增加,效率低下,長此以往便對聽力失去信心和興趣。在平時練習時,教師應當對新話題進行預先干預,準備背景介紹,幫助學生了解話題的歷史背景、人物關系等。通過建立背景知識框架,學生減少對聽力文本的陌生感、提高對信息捕捉的靈敏度,從而減少外在認知負荷。
例如,在學生進行有關淘金熱聽力文本練習前,可以先為學生們進行5到10分鐘的歷史背景介紹,幫助學生了解淘金熱的起源和發(fā)展。在介紹過程中,穿插專有名詞的學習,如西進運動(Westward Movement)、人口遷移(human migration)等。經(jīng)過前期知識輸入,學生對文本內容建立了熟悉感,在正式聽力時能夠迅速對以上內容加工處理,以此降低外在認知負荷。
2.重難句獨立分析
經(jīng)過背景知識框架的建立,學生初步掌握了文本主題。但是,聽力訓練不僅僅是輸入,更關鍵的是記憶和解析。當學生聽到目標語句時,聲音傳遞到腦干中,人腦的聽力區(qū)在接收到語音流后,需要將英文信息轉化為中文語義來記憶。作為高中階段的二語習得者,學生們多數(shù)仍處于英譯中的思維階段,因此中英句法結構的差異性導致學生在加工長難句時出現(xiàn)信息偏差或遺漏。針對以上現(xiàn)象,教師應當在語篇聽力完成后,再將重難句單獨播放,引導學生口頭復述或筆頭聽寫,從而降低外在認知負荷,細化信息加工。
以淘金熱聽力文本練習為例,聽力原文為:“A gold rush is a period of feverish migration of workers to an area that has had a dramatic discovery of gold deposits.” 陌生單詞和定語從句兩個因素成了學生理解時的障礙?!癴everish”是一個難度較高的詞匯,但形容詞并不會對語義理解產(chǎn)生較大偏差。而作為修飾的定語從句由于在句法結構上處于后置位,學生往往會在理解前半句上消耗時間和精力,導致忽略或錯失了從句。在復盤練習時,教師可以單獨對這句話進行精聽,讓學生在精聽時將主句和從句信息完整加工,從而幫助學生概括、梳理信息,建構新概念。
3.多感官結合
作為語言的4項基本技能之一,聽力在英語教學中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而是與“說、讀、寫”緊密聯(lián)系的整體環(huán)節(jié)之一。在英語教學中,“聽”的過程主要是指教師通過播放語音材料,以聲音的方式傳遞英語知識的過程。學生主要使用耳朵這一感官,單個感官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語言的整合能力。
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能將聽力單獨割裂出來,應當將聽力與其他基本技能進行捆綁式訓練,一方面減少學生在聽力時因枯燥而引起的注意力分散、興趣缺失的問題,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有效提升語言意識和英語語感。在實踐視聽結合的教學方式時,也要注意視頻材料的選擇。與聽力息息相關的視頻主要有內容視頻和語境視頻兩種,前者視頻的畫面內容與語音材料密切聯(lián)系,如新聞報道;后者視頻將場景和語音材料分裂開來,如演講。目前高中生的工作記憶容量有限,因此建議選擇畫面內容與語音材料密切聯(lián)系的內容視頻,當畫面與語音相匹配時,學生通過視聽雙通道擴大信息內存,有效減少外在認知負荷,提高聽力效率。
(三)調控相關認知負荷,促進思維品質發(fā)展
相關認知負荷主要用于促進圖式構建及自動化。在圖式構建過程中,已有經(jīng)驗首先在大腦中形成信息組塊,當新信息進入時,已知信息對新信息的加工并通過篩選,吸收或同化新信息。也就是說,圖式構建及自動化的能力越強,對新信息進行解碼或編碼的能力越強??茖W的教學設計應鼓勵學習者參與同圖式建構直接關聯(lián)的認知加工活動,從而有效增加相關認知負荷。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通過聽前介紹、聽中輔助、聽后整合帶領學生調動大腦中的已有知識進行能動的認知推理,從而積極參與中來。
聽力作為一項基本語言技能,對提升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認知負荷理論為則聽力教學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jù),通過“輸入—加工—輸出”三個層次細化授課技巧。教師聽前嚴格篩選聽力材料,聽中構建背景知識、剖析重點難句、結合多種感官,聽后促進圖式構建,從而減少了內在認知負荷和外在認知負荷,增加了相關認知負荷,幫助學生的工作記憶擁有足夠容量來完成認知加工過程,提高聽力效率。
參考文獻:
[1]丁寧.人教新版小學《英語》教材分析——基于“英國國家語料庫”的視角 [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7(2):2-3.
[2]董亞男.激活聽說教學促進深度學習 [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8(7):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