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嘉立
摘要: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實踐中,不同學生對同一挫折情境有著不一樣的反應和應對策略,在諸多學者對這一現(xiàn)象的研究中,心理彈性成為了解釋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切入點。本研究從自我接納的角度出發(fā),探索自我接納程度的高低與心理彈性水平高低之間的關系,以期為之后對大學生心理彈性干預的方案設計提供相關數(shù)據(jù)支撐。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數(shù)據(jù)進行相關性和回歸性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彈性與自我接納呈顯著相關;自我接納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強心理彈性的水平;自我接納在預測心理彈性水平的過程中,心理彈性的情緒控制因子和目標專注因子受到較大的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彈性;自我接納
中圖分類號:B8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1-0143-03
基金項目:2020年度上海學校德育實踐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20-D-115)。
為什么相同的逆境對不同個體會有不同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起,這個現(xiàn)象逐漸被各個學者重視,認為這種在逆境中抵抗壓力事件對自身造成的負面影響的能力是個體的心理彈性[1]。當今高校教育中,許多看似不起眼的負性壓力事件都會導致一部分學生產生較大的挫折感和其他負面影響,甚至一些嚴重的負面影響還會導致危機事件的發(fā)生,提高大學生心理彈性的意義愈發(fā)明顯,也有許多學者開始對心理彈性的干預進行諸多嘗試。
個體應對壓力事件時,自身會有一個適應系統(tǒng)(adaptation system)起到保護作用[2],這種保護作用可以幫助人們在負性事件結束后恢復過來,而在適應系統(tǒng)中,就有很關鍵的一個保護因子:自我接納[3]。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有許多定義,大部分的定義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自我接納是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接納自己的身體、情緒、情感以及經(jīng)歷,接納自己的外在行為和內在品質,能正視和欣然接受自己現(xiàn)在的一切,將自我價值建立在自我認可的基礎上,將自己視為一個值得尊重和欣賞的人[4]。自我接納也與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息息相關,影響到個體的人格發(fā)展、環(huán)境適應、對外部支持系統(tǒng)的接納程度等,許多研究也表明自我接納與各種心理障礙尤其是情緒方面的障礙是密切相關的[5]。
自我接納一方面對個體有較大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心理彈性中適應系統(tǒng)的關鍵保護因子,那么自我接納與心理彈性的關系又是如何?基于人類適應系統(tǒng),可否通過對自我接納因子的干預提升心理彈性的功能和水平?本研究試圖通過對大學生自我接納和心理彈性的關系分析,探索以提高自我接納水平來改善心理彈性的可行性。
一、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問卷的形式,對上海市各類大學生的自我接納和心理彈性進行調查,并根據(jù)結果,對自我接納中自我評價因子和自我接納因子對于心理彈性中的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和人際協(xié)助五個因子的相關性和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和探索,以此研究自我接納對于心理彈性是否有影響以及如何影響等問題,進而對后續(xù)的實踐干預提供實證基礎和數(shù)據(jù)支撐。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上海市各個高校進行隨機抽樣調查,調查對象為大學在讀學生,樣本數(shù)量為1502人。樣本中包含男性686人,女性821人;20歲以上206人,18-20歲1180人,18歲以下121人;綜合類大學300人,理工類大學162人,師范類大學619人,政法類大學91人,藝術類70人,其他類別高校261人。
(二)研究材料
研究采用國內學者叢中、高文鳳編制的自我接納問卷(Self-acceptance Questionnaire,簡稱SAQ)[6]和胡月琴、甘怡群等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7],對大學生的自我接納和心理彈性中的諸多因子和維度進行測試和數(shù)據(jù)分析。
(三)研究工具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差異、相關、回歸統(tǒng)計分析。
二、結果
(一)心理彈性與自我接納的各個因子間的相關性分析
根據(jù)相關量表,對本文研究自我接納和心理彈性水平分別進行測試,并對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從兩項總分的相關性可以看出,自我評價與心理彈性之間成極其顯著的正相關(0.626),也就是說自我接納水平越高心理彈性的水平也越高。
考慮到兩個變量中有不同因子的相互作用,從相關性的角度可以看到,在心理彈性的各個因子中,情緒控制因子與自我接納程度相關性程度最高(0.551),積極認知因子與自我接納程度相關性程度最低(0.281)。
在自我接納的各個因子中,心理彈性與自我接納因子的相關性(0.574)比與自我評價因子的相關性(0.482)高。
從自我接納和心理彈性兩個項目中的各個因子出發(fā),自我接納因子與情緒控制因子的相關程度最高(0.551),與積極認知因子的相關性最低(0.281);自我評價因子與目標專注因子的相關程度最高(0.454),與積極認知因子的相關程度最低(0.244)。
不難看出,雖然自我接納水平與心理彈性水平都呈顯著相關,但其中的各個因子之間的相關性有較大差異。
(二)自我接納對心理彈性預測作用的回歸性分析
由于相關性分析并不能很好地解釋兩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故根據(jù)1502份數(shù)據(jù)的分布,利用SPSS中的線性回歸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分析結果表明,以自我接納總分為自變量、心理彈性強度為因變量,預測作用顯著(調整R2=0.397,SE=11.096,P<0.001),具體系數(shù)見表2。
從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自我接納的因素中,自我接納因子(β=0.45,SE=0.071,P<0.001)比自我評價的因子(β=0.288,SE=0.077,P<0.001)更多地影響著心理彈性強度。
如前文所述,由于自我接納是心理彈性適應系統(tǒng)中的一部分,因此為了弄清楚自我接納具體是如何對心理彈性產生影響的,有必要從心理彈性的5個因子出發(fā),分別分析其回歸程度。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自我接納水平對心理彈性的5個因子預測作用顯著,其中目標專注因子(調整R2=0.284,SE=3. 206,P<0.001)、情緒控制因子(調整R2=0.347,SE=3.192,P<0.001)、積極認知因子(調整R2=0.097,SE=2.598,P<0. 001)、家庭支持因子(調整R2=0.122,SE=4.389,P<0.001)、人際協(xié)助因子(調整R2=0.188,SE=4.579,P<0.001)均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具體系數(shù)見表3。
從數(shù)據(jù)中還可以看出,自我接納變量中的自我接納因子對心理彈性中的情緒控制因子預測作用最為顯著(β=0.399,SE=0.020,P<0.001);自我接納變量中的自我評價因子對心理彈性中的目標專注因子預測作用最為顯著(β=0.296,SE=0.022,P<0.001)。
三、討論
在心理咨詢和輔導的實踐中可以看到,大學生因學業(yè)挫折、情感喪失、人際困擾、就業(yè)壓力等事件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諸多一線工作者和學者都在努力提高大學生應對這些負面事件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xiàn)了個體的心理彈性水平,而如何對心理彈性進行干預和促進是當下的熱點問題。自我接納作為個體適應系統(tǒng)中的重要因素為干預工作提供了較好的可能性與突破點,在實施干預前,有必要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索,從而為實際工作提供相關依據(jù)。
從對數(shù)據(jù)結果的分析表明,大學生的自我接納程度與心理彈性程度有顯著相關,并且自我接納程度能夠對心理彈性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其中自我接納對心理彈性維度中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和人際協(xié)助五個因子都具有預測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自我接納進行干預時,由于個體自我接納和評價兩個因素對其情緒控制和目標專注都有較大影響,因此可以在對自我接納程度干預的過程中將工作重點放在個體的情緒應對和目標處理上,此種干預將更有可能影響個體的心理彈性程度。
四、結語
此次研究是對大學生心理彈性實際干預的前期實證調查,為后續(xù)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干預打下了一定的實證基礎。從實踐的角度看,通過一定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自我接納水平,將有可能提高心理彈性的總體水平。在設計自我接納角度的相關干預方案時,可以有所側重和針對性。另一方面,由于數(shù)據(jù)中各個因子的復雜關系和回歸分析,通過實際的干預也可以從實踐的角度驗證自我接納水準的改變對心理彈性的具體影響情況,進而為心理彈性模型的擴展提供一定的實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常保瑞,方建東.心理彈性的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0(01).
[2]席居哲.基于社會認知的兒童心理彈性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3]Wright M. O.,Masten A. S..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J]. 2005.
[4]孫燈勇,盧碧丹.自我接納:概念、測量及影響[J].心理研究,2017,10(06):60-67.
[5]Chamberlain J. M.,Haaga D. A. F..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J].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2001,19(03):163-176.
[6]叢中,高文鳳.自我接納問卷的編制與信度效度檢驗[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988,8(01):20-22.
[7]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40(08):902-912.
(薦稿人:吳燕霞,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咨詢與發(fā)展中心副教授)(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