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摘要:《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 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 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 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 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yǎng)世界意識。 ”在當前的國際大環(huán)境下,英語是一門重要的全球的交際語言。所以,學生們必須要學習好和掌握好英語這門語言,這樣有利于學生們今后展開對世界的認識。從語言的特征和文化的內(nèi)容與范疇來看, 語言與文化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語言既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 所以學習一種語言,就必須首先了解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否則將無法正確地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由此可見,跨文化意識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把英語語言教學置于跨文化的環(huán)境中進行教學,把跨文化交際列為英語教學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努力提高英語交際能力。這樣才能使英語教學不失其完整性,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
關鍵詞:小學生;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1-230
小學英語教學的開展要從小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一定的跨文化意識滲透,從而讓孩子們能浸泡在英語語言氛圍中,并適度的營造英語的學習氛圍,從而形成寬松、和諧以及融洽良好的師生關系。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授,能開闊學生文化視野。教師可以從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兩方面著手進行對學生人文關懷教育,多種形式、多個角度、多層方面寓教于生活,運用于實際生活。最終,讓孩子們能輕松地快樂學習英語,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提高英語水平。
一、進行跨文化意識傳授,注重文化知識的教學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在教授語言的同時同步滲透文化知識。這樣帶來的好處是:傳授文化知識可以加深學生對語言的認識和了解,而語言因被賦予了文化內(nèi)涵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結合一起在教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教師還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有序地總結歸納,這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在中國人和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初交流時,可以將話題交流禁忌歸納為四個詞:1.I WARM,where,meal。I的意思是income,第二個詞中的“W”意思是weight,A的意思age,R的意思是religion,M的意思是marriage。所以當學生與英語國家人士在初交流時,牢記這“七不問”:不問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了”;不問“吃了嗎”,避免了這樣的禁忌,使交流起來更加流暢。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資源,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新標準小學英語》教材是根據(jù)《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編寫的,因此在教材的內(nèi)容大量地涵蓋了英美文化知識,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依托教材進行進一步的拓展知識層面,把更多的文化信息和知識傳遞和滲透給學生。在教授《At the zoo》這單元時,學生會遇到很多關于動物的新詞,正好可以滲透很多英語知識。如我們常常用牛耕地,因此在形容某人力氣大時會說“力大如牛”,而在英語中會說成“as strong as a horse”?!癰ig fish”(大人物)則不能說成“大魚”;“rain cats and dogs”(大雨傾盆)不是下貓下狗等等。這些習語或者習慣用語用法不能單獨去記憶,更切記不可“望文生義”,因為成語有具體的整體性,所以一定要在利用上下文或者語境、情境和場景中去牢記,這樣才能印象深刻。
(一)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興趣,關心學生的情感,來體現(xiàn)“人文關懷”
英語教學開展應該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讓孩子們沉浸在英語的學習氛中,適度地創(chuàng)設學習英語的氛圍,營造和諧、寬松和融洽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中應該滿懷激情,以豐富的肢體語言與面部表情積極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在教授單詞或句型時,教師也可以帶領孩子們做相應的動作,即使是夸張的動作或者面部朗讀語調,孩子們也一定會很喜歡的。在教授“big”這個單詞時,教師可以兩手張開畫個大圈;而在教授“small”這個單詞時可以用手指做個特別小的小圈;在教授“strong”這個單詞時,,可以出示雙臂,并鼓起肌肉;在教授“thin”這個單詞時,做一個變瘦的動作。在學生學完單詞后,教師做動作,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說出這個單詞;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孩子們好動的心理特征,結合游戲和兒歌教學,努力創(chuàng)設英語活動的情境,動靜結合穿插,集中活動和分散活動的穿插,吸引低段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會自主學習。而對于高段的孩子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自己編排課本劇,進行表演,進行“free talk”,比如讓學生利用每節(jié)課的課前五分鐘進行表演鞏固已經(jīng)學過的句子,具體做法如下:學習小組表演對話,盡量大膽地去說,能說什么就是什么,即使說錯也沒有關系,給孩子寬松的環(huán)境,這樣就不會讓學生感到有說錯要被批評的壓力。如對話“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im. How are you? Fine,thank you. I am fine, too.”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讓每個孩子都有練習說的機會,并且鼓勵每一個學生能融入教學活動每一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 開展各種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注重“人文關懷”
英語作為21世紀世界通用語言之一,已經(jīng)廣泛進入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電話、電視、網(wǎng)絡、廣告牌、食品包裝等處處可以都看到英語。因此,為了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英語的機會,教師應該樹立大課堂教學觀,設計一些精彩有趣的課外作業(yè),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使英語真正運用于實際生活,而不是機械性的抄抄寫寫作業(yè)。
綜上所述,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應該要從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要出發(fā),適時適度地創(chuàng)設和營造英語學習的氛圍,構建寬松、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注重“文化意識”和“人文關懷”的策略,多種形式、多種角度、多個層面的寓教于生活,運用于實際生活,使孩子們輕松愉快地學習英語,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J].李靜
2.文化、跨文化意識與中學英語教學——對中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問題的分析與反思?[J].王崴然
烏牛第一小學仁浦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