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芬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2-244
“微博”“微信”“微課”……這些耳熟能詳?shù)男略~匯已完全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為了順應當下的“微時代”,筆者致力于踐行“四微”讀寫的全新方式,開展習作教學實踐活動。即通過“微故事”“微視頻”“微心語”“微分享”等活動,有針對性,且靈活、便捷地分解習作教學目標,化解習作難點,激發(fā)學生言語表達的興趣,不斷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落實語文課程的“工具性”。
一、微故事:為寫作興趣添助力
提起寫作,不少孩子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煩惱。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可在上課伊始或是課中運用“微故事”,為學生的寫作興趣助力。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篇習作《猜猜他是誰》,教師可以改編“豬八戒好吃”“灰太狼與平底鍋”等小故事來引入,讓孩子通過外貌和事件的簡單描述來猜猜這個人物是誰。微故事猜謎的方式定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再如四年級下冊習作八《故事新編》中,教師要想方設(shè)法引導學生用同一個結(jié)局構(gòu)思出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以《<龜兔賽跑>新編》為例,如果此時故事的結(jié)局是“烏龜又贏了”,那么會有什么情節(jié)發(fā)生呢?教師可組織四人小組討論“微故事”,兔子可能會路遇不測,河流擋道、掉進陷阱等;兔子可能會急中出錯,跑反方向、違反規(guī)則等;兔子可能會遇到誘惑,貪吃蘿卜、撿到寶貝等;烏龜還可能會借助工具,借助滑板,利用寶葫蘆等……在微故事的互相交流中,有創(chuàng)意、有意義的故事會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既點燃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又開啟了學生的思維。像這樣結(jié)合學生心理需求和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選取來自生活和學生中間的微型故事能讓習作教學成功啟航,學生將不再為無話可寫而犯難。
二、微視頻:為思維發(fā)展借推力
心理學家認為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有一定規(guī)律,學生思維的基本特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為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即便是發(fā)展到了抽象邏輯思維,仍然是直接和感性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有具體形象性。因此,習作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有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言語表達。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我的動物朋友》時,學生有了描寫動物外形的經(jīng)驗,但是怎樣寫出動物活動的細節(jié)成為了本次習作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用上兩段微視頻來直擊教學的重難點。先放一段“柯基吃雞翅”的抖音小視頻,通過交流和例文片段來引導學生“動作成串寫”;再用上“懶貓撒嬌”的小視頻,啟發(fā)學生從聲音、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不同角度寫”。這兩個視頻都是從抖音上下載的生活中的真實視頻,每段視頻雖不超30秒鐘,卻用鮮活、有趣的視頻吸引了學生的專注力,聚焦動物朋友的活動特點,喚起了學生對于自己熟悉的小動物的全面認知,從而巧妙地讓學生領(lǐng)會寫作方法?!拔⒁曨l”可以是來自兒童自身的學習、生活、體驗視頻小片段。巧借微視頻,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shù)與網(wǎng)絡的優(yōu)勢,便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良好效果。
三、微心語:為習作評改增引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實施建議中指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惫P者通過撰寫“微心語”的方式不僅給予學生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更讓學生明確了在寫作時一定要有“讀者意識”。為了提高高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可以圍繞平時的課堂教學或課后生活讓學生分組寫循環(huán)日記,小組中后一位同學拿到日記本不是急于創(chuàng)作,而是先做前一篇日記的“閱讀者”,對前面那位“小作家”的作品進行“微心語”點評,可以選擇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寫法、個人建議、情感交流等方面來寫一段話。而中年級的學生如果在課堂上完成了習作草稿,可帶回家讀給父母或者爺爺、奶奶聽,邀請對方成為自己文章的“粉絲團”,寫下他們的“微心語”。無論是同學點評,還是家長建議,這些方式不僅能挖掘?qū)W生習作表達中的成功之處,還能及時給予他們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見,根據(jù)身邊“讀者”的建議來再次修改文章,不斷完善自己的表達。學生在這樣有意思的活動中還會反思自己的作文,進一步明確寫作的目的是什么。再次下筆就會考慮到無論寫什么文體的文章,都要先明確文章的讀者情況,力求做到文通字順,語言流暢。只有讓“讀者意識”深入內(nèi)心,才可能寫出打動人心的好文章。
四、微分享:為自信表達聚合力
愛因斯坦曾說:“自信是向成功邁出的第一步。”語文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教師可以用“微分享”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表意識”,喚醒他們用筆說話的愿望,將習作教學成為師生、生生積極的生命互動?!鞍l(fā)表”不僅是指在報刊雜志上的鉛字呈現(xiàn),更是一種在學習“自助圈”中的展示。如鼓勵習作優(yōu)秀的學生拍照上傳家長群或樂教樂學平臺,大家隨機分享閱讀或點贊;將有進步的文章或有創(chuàng)意的習作張貼在班級板報或墻面上,鼓勵大家課后自主閱讀;班中成立的8人左右的學習小組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自助圈”,在QQ小組群中曬曬自己的得意之作,用最便捷的方式來向別人展示自己成功的習作或片段描寫,無需花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便能在小小的分享中汲取最大化的收獲?!拔⒎窒怼眴拘蚜藢W生的“發(fā)表意識”,在碰撞中共享,在啟迪下進步,在無形中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表達凝聚合力。
總之,“微故事”“微視頻”為推進學生讀寫課程提供了物化的直觀性學習材料,是“習作教學”的前提,是輸入和吸收。而“微心語”“微分享”則是內(nèi)化和應用,互助和提升。只有結(jié)合“四微”的讀寫課程,才能讓學生的言語表達煥發(fā)生命之光,才能給予習作教學更大、更持久的動力。
【本文系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青年教師重點專項課題“小學‘四微’讀寫課程實踐研究”課題成果,立項編號:191101434】
張家港市白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