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
肢體語言指通過頭、眼、頸等人體部位的協(xié)調活動來傳達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方式。廣義上,肢體語言也包括面部表情?!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園應當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huán)境”,幼兒園教育內容的選擇要“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jīng)驗與視野”,并且“教育活動應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中”。藝術是幼兒“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讓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這種藝術表達要“自由表達”“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
藝術的源泉是生活,幼兒的語言來源于生活,只有來自生活、表現(xiàn)生活的幼兒肢體語言才充滿童趣而富有生命力。在藝術的世界里,幼兒用聲音和動作,用線條、形狀和顏色表達和表現(xiàn)生活。而幼兒的藝術語言表達也是多種多樣的,如繪畫語言、歌唱語言、肢體語言等。
幼兒園的語言教育活動是對幼兒進行有計劃、有系統(tǒng)的語言教育,是特殊的語言學習過程。由于小班學生年齡小,缺乏生活經(jīng)驗,幼兒在語言活動中有很多困難,采用肢體語言可以幫助幼兒解決學習中碰到的許多問題,所以我們在小班教學中進行了嘗試,發(fā)現(xiàn)肢體語言是幼兒很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借助肢體語言可以幫助幼兒理解兒歌、故事、古詩等方面的內容,從而感受和表現(xiàn)生活。
在兒歌教學中嘗試
幼兒天性活潑好動,幼兒園的集體活動時間較短,而小班幼兒特別好動,在朗誦兒歌中,幼兒端端正正地坐著朗誦只能堅持幾分鐘,而讓幼兒根據(jù)兒歌內容做表演動作時,他們則能堅持較長時間,而且情緒愉快,能主動學習。
例如,在兒歌《春風》教學中,老師首先引導幼兒觀察圖片,感受春天的美麗,幼兒能說出“花兒開了、柳樹發(fā)芽了、小草長出來了”等春天的特征;老師接下來朗誦詩歌,在朗誦的同時用手指點著圖片上的事物,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一開始,幼兒還能集中注意力,但在學念詩歌時就沒有了耐心。為激發(fā)幼兒的主動參與性,我們采用了肢體語言,幫助幼兒進行理解和記憶,用身體動作幫助幼兒理解記憶兒歌內容。在肢體語言的提醒下,幼兒不但理解記憶了兒歌內容,也對“吹綠、吹紅、吹來、吹醒”等詞的含義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故事教學中嘗試
幼兒的年齡小,有意注意的時間短,在學習語言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這時運用肢體語言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主動學習。如:欣賞故事《拔蘿卜》時,由于故事內容較多,故事中的角色也多,講述第一遍故事時幼兒注意力很集中,聽得很認真,在第二遍理解故事時,有些幼兒開始注意力分散了。這時讓幼兒用肢體語言表示內容,幼兒參與講述故事的熱情就一下子高漲起來。幼兒學習會因此變得非常主動,而且全體幼兒都參與了角色的扮演和變換,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幼兒學習的主體性,也延長了幼兒有意注意的時間。可見肢體語言是他們喜歡的一種方式,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
肢體語言在小班古詩教學中的嘗試
古詩的內容包羅萬象,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充滿了畫意。然而,由于古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事件、人物與幼兒生活的年代相差很遠,幼兒很難理解古詩中所描繪的意境、表達的情感。為激發(fā)幼兒學古詩的興趣、使幼兒對古詩內容易于理解,在古詩教學中,老師運用的教學方法很多,如看圖學詩、畫圖學詩、觀賞自然景物學詩、講故事學詩等,幼兒在老師的有意引導下,能初步理解古詩的內容,也學會了吟誦。但由于小班幼兒的年齡小、認知水平不足,幼兒對古詩內容不易理解,學起來很容易一知半解。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從幼兒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來看,我認為肢體動作運用于古詩教學很受幼兒的喜歡,也便于幼兒理解記憶。
如在古詩《風》的教學中,首先,教師引導幼兒通過錄像內容知道古詩的內容是“風”;其次,教師通過課件,以動態(tài)的四幅畫面引導幼兒觀察、感受,并用形象的語言幫助幼兒逐句講解,幫助幼兒理解詩意。之后,教師總結整首古詩內容,使幼兒對古詩內容有整體認識。接下來,教師可引導學生做一個游戲“我來出你來做”,重點引導幼兒運用自己的肢體動作來邊做邊理解邊念。幼兒在這種教學活動中,高興地說“好玩”??梢?,這種方法在滿足幼兒的玩興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幼兒自覺學習古詩的熱情和興趣。
因此,把肢體動作運用于小班幼兒的古詩教學中,使他們在玩中學、學中樂,很受幼兒喜歡。幼兒肢體語言的發(fā)展不僅有利于幼兒身體健康成長,還有利于幼兒注意力、表現(xiàn)力、模仿能力等的發(fā)展,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特征、情感、意志品質,發(fā)展其形象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多種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昆山市朝陽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