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人工智能”逐漸為人們所熟知,并在許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叭斯ぶ悄堋钡陌l(fā)展推進對于人類來說既是一種機遇,也同樣是一種挑戰(zhàn)。對此,本文基于翻譯這一學科,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論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對該領域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能夠客觀的應對這一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人工智能”;翻譯;實踐觀;機遇與挑戰(zhàn).
“人工智能”一詞,顧名思義就是通過人工化的方法手段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實現智能。當然這一人類實踐的產物必將造福于地球上的子子孫孫,但在一定程度上人類也必將會面臨一些風險和挑戰(zhàn)。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活動,在經濟、貿易、外交等領域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因此,近些年,翻譯專業(yè)在國內各大高校都成為熱門學科。可令人擔憂的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現,一些網上服務平臺推出了機器翻譯,通過這一手段,人們就可以輕松解決翻譯問題。這對翻譯專業(yè)的工作者及學生都是一種莫大的沖擊,本文以翻譯專業(yè)研究為基礎,從馬克思實踐觀出發(fā)分析“人工智能”,進而對該領域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提出一些策略與方法。
一、“人工智能”與翻譯
“人工智能”是人類進步的產物,是科技發(fā)展的標志性成果。人工智能應用下的機器翻譯正確率可達98%,且在表達過程中的翻譯速度之快,既高效又省時。這不禁引起了翻譯界人士的質疑,機器翻譯辦事效率比人類還要快好幾倍,那么未來做翻譯相關專業(yè)的人會不會丟了飯碗?這個問題需要辯證的看待和思考。
1.“人工智能”的思考
現如今,許多國內或國際的一些重要會議上都會就“人工智能”作深度探討及研究,最終達到“人工智能”成果人人共享。那么,到底何為“人工智能”呢?其實簡單點說就是通過研發(fā)等手段用于拓展人類的智能。其中包括語言識別、圖像識別和數字媒體識別等等。2017年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zhèn)舉行,本次會議云集了國內外頂尖的互聯網團隊和代表,本著“發(fā)展數字經濟,促進開放共享——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對全球高新科技展開了廣泛會談。其中也涉及到“人工智能”,許多相關人士談到“如何讓人類更好地掌握這一趨勢?如何好好利用?”都說現在世界處于大數據時代,所謂的“人類的發(fā)展”其實相當于機器的發(fā)展。只要不斷研發(fā)出越來越先進的機器,那么,未來人類可能不會有生老病死、人類會足不出戶享受機器人的優(yōu)質服務、網上購物、物流服務、甚至是最關心的教育問題都會有機器人為人類解決,可以想象如果這一切都變?yōu)楝F實,全球又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
2.“人工智能”與翻譯
谷歌翻譯,有道翻譯等都是現今一些學生以及白領工作學習中經常接觸的翻譯軟件,只要將你想翻譯的英語原文輸入到相應的文本框,輕輕敲一下“確定”,隨即你想要的譯文就會呈現出來。或是市面上一些翻譯公司推出的網站,也會提供相應的翻譯服務。而對于許多高等院校的翻譯專業(yè)學生而言,完成一篇地道的翻譯作業(yè),是一項既費時又費力的苦差事。由于英漢兩種語言間本身存在著差異,這就需要在遣詞造句上處處留意,最終完成一篇高質量的譯文。而“人工智能”翻譯即機器翻譯,是使用電子計算機將源語言譯為目標語言的過程,這標志著人類的又一項新技術成果。但機器翻譯也必然會產生一些無法避免的問題。比如一首詩歌的翻譯:
Burning: Passion is sweet,love makes weak,you said you cherished freedom. So,you refuse to let it go. [ Burning是Maria Arredondo 所演唱的一首歌曲。]
原文譯文:強烈的感情是甜蜜,而愛使我們脆弱,你說你珍惜你的自由,所以你拒絕丟失它。
機器翻譯:激情是甜的,愛使弱,你說你珍惜的自由,你不讓它去。
通過上述兩個譯文,可以清晰地判斷出第一個即原文譯文較出色,讀起來朗朗上口;相比之下,機器翻譯就顯得生硬晦澀,叫人摸不著頭腦。因此,機器翻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人類解決了一些翻譯問題,但從客觀角度講,機器翻譯本身并不具有人的意識和情感,在翻譯中并不會考慮到這些因素。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人工智能”
1.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實踐”概念的表述為人類有目的地進行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這里所指的實踐主體為人類,實踐即具有主觀能動性又具有客觀物質性?!翱陀^物質性”是人類所處的世界是物質世界,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主觀能動性”是人類在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可以有目的地發(fā)揮能動性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把人類作為實踐的主體,充分地肯定了人類的社會價值。也就要求了“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人類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改進和發(fā)展,從而產生了“人工智能”這一成果。認識的不斷發(fā)展,是通過實踐的不斷積累發(fā)展而得到升華的;從而社會實踐又為人類提供不斷發(fā)現新事物新研究的手段。
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認為“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推動認識的發(fā)展首先表現在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直至今日,“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的今天,人類的認識也歷經了從懵懂到深刻的轉變。同樣在機器翻譯還未被大眾所熟知的階段,國內一些譯界人士還是通過有限的書籍與資料進行翻譯工作;而在今天,雖然機器翻譯應用到外貿、物流等領域,實際上,機器翻譯本身就是人類研發(fā)的科技成果,可以翻譯出相應的話語,但它只是直接生成了文字信息,而未對句子進行語法及邏輯結構的考慮和修改。最重要的一點是,翻譯作為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一定的感情色彩是必不可少的;相比之下,機器翻譯所產生的目標語往往是不通順,不地道,也不符合中國人說話的習慣。因此,人類還是觀察到了機器翻譯本身存在的弊端。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推進對認識的調整,只有這樣,正確的認識才會指導正確的實踐。
三、機遇與挑戰(zhàn)
在大多數的院校,翻譯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具備一定的翻譯理論基礎和扎實的文學功底以及分析英漢兩種語言能力為目標,并適應21世紀發(fā)展趨勢。那么,如今“人工智能”在眾多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翻譯領域也不例外,因此,這既是一種機遇,也是必須要面對的挑戰(zhàn)。
1.機遇:“人工智能”不是萬能
有專家曾預測:“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將會取代70%-80%的翻譯,余下的那30%則無法實現機器翻譯?!边@樣就意味著機器翻譯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為翻譯本身是兩種語言間的跨文化,涉及到語言背后所隱藏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異,這是機器所不具備的功能。就像前文所述,人是實踐的主體,具備意識性和主觀能動性來指導實踐的完成。人機大戰(zhàn)一時在全世界引起軒然大波,韓國圍棋高手李世石,中國圍棋高手柯潔分別于AlphaGo 進行了兩場比賽,可最終兩名選手都輸給了這只機器。這雖可以證明“人工智能”的思維意識轉換要高于人類,但在整個圍棋比賽過程中,這個機器人從始至終都是一副冷冰冰的樣子,柯潔輸掉了比賽,哭了;而AlphaGo贏得了比賽,也沒有笑和歡呼。在翻譯時,譯者會考慮諸如歷史、政治等背景因素,如何把譯文翻譯的地道。而機器翻譯只是識別了語言信息,而并未對語境進行加工重組。因此,在情感因素這一重要方面,“人工智能”確實不及人類。對翻譯專業(yè)而言,這是機遇,“人工智能”不代表萬能。
2.挑戰(zhàn):“人工智能”深藏潛能
“人工智能”作為21世紀熱門詞之一,它所應用的領域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物流業(yè)的發(fā)展,國內一些知名的物流公司相繼推出了“人工智能”技術手段,如無人機、菜鳥小G等等,進而解決了物流繁雜、配送低效等問題,這樣通過優(yōu)化服務,大大提高了運送效率,也為廣大的線上消費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服務升級體驗?!叭斯ぶ悄堋笨梢哉f成就了物流業(yè)的發(fā)展。在廣東、浙江等東南沿海省份,由于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沿海多設有港口和碼頭,用于運輸國內各地甚至是海外國家的大宗貨物。最近,大榭招商國際碼頭成為全球第一家投入“人工智能”并應用于大型集裝箱碼頭的公司,這大大提高了交卸貨物的效率。由于自動化程度高,在采集圖像信息是也可以做到準確無誤,也大大減輕了碼頭上勞動工人的負擔。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心的話題,“智能教育”的提出旨在推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教學方法改革,建立交互型學習模式,并逐步實現教育資源高度共享。網上授課、一對一外教交流學習、在線跨學科答疑等等都是“智能教育”發(fā)展的成果。 因此可見,“人工智能”已是大勢所趨,主動權掌握在人類手中,要順應發(fā)展趨勢,找準定位,挖掘潛能。
四、多元策略
1.個人——找準定位
作為翻譯專業(yè)的學生,如何在“人工智能”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找準自己的定位,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該專業(yè)較注重實踐性,因此學生會注重譯文的質量,這樣日積月累自然就會產生許多的高質量翻譯作品。而機器翻譯往往不會傾注人所特有的感情因素,有時甚至是硬譯。個人在找準定位的基礎上,要學會發(fā)掘“人工智能”帶給翻譯的有力影響,多關注該領域前沿動態(tài),為自己的翻譯實踐注入新鮮的“養(yǎng)料”。并不是說,要反對或是抵觸“人工智能”,而是應該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了解學習一些最新的專業(yè)技能,這也可以為翻譯實踐提供某些方面的幫助和建議。
2.學?!虻刂埔?/p>
學校作為管理和規(guī)范學生的主要職能部門,更應該通過講座或是班會的方式組織在其專業(yè)內為學生及時傳達最新的理念。開設相關的課程并向學生講解關于“人工智能”概念及如何應用于翻譯。同時根據學生的平時翻譯實踐的反饋,針對性地提出建議,逐漸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機器翻譯。
結語:
總的來說,“人工智能”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大趨勢,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何面對且取其精華是至關重要的。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同樣需要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有意識地改造實踐活動,所以,“人工智能”并不可怕也不糟糕,要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切忌盲目。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觀點分析,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所以,實踐是由人類所決定的,更需要采取積極的手段來應對這種變化?!叭斯ぶ悄堋痹诒姸囝I域都發(fā)揮出其本身的優(yōu)勢,并造福于人類,這是值得肯定的。翻譯專業(yè)這一學科,不單單要從自身找準定位,更要著眼于實際,不斷地從“人工智能”中尋找新的思想,給予該學科最新的觀點與見解。只要有人類存在,機器翻譯就不會完全取代人類的主體地位,要始終把實踐放在第一位,適時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可以更好地造福整個人類社會。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 第五章,中共上海市宣傳部,1984.
[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任錦,彭瑋. 淺析人工智能技術. 河南:開封,人民警察學校. 2010.
注:Burning是Maria Arredondo 所演唱的一首歌曲。
作者簡介:趙璐(1993年6月28日)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西省,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助教,研究方向:翻譯;文學,工作單位:新疆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