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萍
【摘要】研學實踐是一種新興教學方式,主張依托課文走出課堂,通過對環(huán)境以及實景的了解增進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已被教育部門大力倡導。本文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以及研學實踐的分析,把握兩者間的關聯(lián),定位研學實踐的宗旨,,而后從研學實踐的開展方式層面提出建議,以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研學實踐;語文教學;有效融合
前言:在小學語文教學的研學實踐,教師更應該注重溝通課本與實踐,引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親身體驗體會書本課堂之外的內涵。同時,引領學生在實踐中形成一定的研究探索能力。這樣,既豐富語文教學,又能夠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綜合素養(yǎng)。
一、小學語文研學實踐概述
1.研學實踐的含義
研學實踐是現(xiàn)代開發(fā)多元思想下產生的主張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研學實踐注重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在社會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事物的道理激發(fā)學生的探索力與學習欲,在回歸課本結合理論知識,相互印證,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的魅力,因此這種教學模式也被稱為“研學后教”。
在研學后踐教學方式的開展中,需要厘清兩種關系:一是定位教師的引領職能,二是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研學實踐活動中,學生應當占據主導地位,研學實踐旨在啟發(fā)學生思想,應當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表現(xiàn)空間和思考空間,讓學生能夠自主自發(fā)地去探索新事物從而在探索中收獲新知,開拓視野;而教師的職能定位在引領方面,需要負責的應當是教學實踐的管理工作,不僅需要策劃活動,組建團隊,布置任務,更重要是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引導學生培養(yǎng)并形成一定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2.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研學實踐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注重的是課堂知識的傳授,輔以一定的朗誦閱讀與寫作方面的訓練,客觀評價,這一種教學模式將學生的思想束縛在了課堂之內,僅通過文字方面的學習學生是難以領悟到萬事萬物的美麗更難以領略課本選材的美妙之處。單從詩詞方面來說,小學語文的詩詞選擇都是一些平淡語言而內涵豐富的經典詩詞,如《春曉》《游子吟》《詠鵝》,這些詩歌或是取材生活場景,或是歌詠父母之愛家國情懷,對于學生而言,閱讀背誦或許可以,單其中內涵精髓的把握卻還很遙遠,單從書本層面而言是遠遠不夠的。新興的研學實踐活動就是為了打破藩籬,帶領學生走入實景走入自然,去領略課文中的意境,去知曉何謂“人間四月芳菲盡”,去長江領略“滾滾東逝水”的浩蕩,去勞作中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研學實踐的目的在于放飛學生思想,打破課堂束縛,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探究能力,這對學生的未來將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加強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
1.密切關注生活,實現(xiàn)語文和生活的溝通
小學語文的選材多是貼近生活,身邊常見,而且基于這一年齡段的學生認知水平有限社會閱歷缺乏,所以小學階段的研學活動應當立足于身邊生活,引領學生去發(fā)現(xiàn)、探索乃至品讀生活萬象,以實現(xiàn)語文教材與生活的有機結合。
小學語文教材設涉及內容簡單而又豐富,在開展研學活動過程中應當注意教學內容的選擇性,以便更有針對性的展開教育。教師在選擇方向時,可以考慮從生活常見現(xiàn)象切入,季節(jié)輪轉、草木山河、物候節(jié)令與勞作父母家庭等等,皆可取材。同時,依據不同情況的家庭背景、經濟水平、條件允許等情況,做到合理區(qū)分,選擇普遍標準,以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參與。
在研學活動中,需要明確的宗旨應有兩項:一是保證學生安全,注意研學地點的選擇,可以集中在博物館、圖書館、公園等地,去往江河山地時需要保障天氣、人力、交通、時間等各方面的保障,去往外地時可以適當爭取學生家長的陪同。二是研學活動宗旨在于開拓學生視野、啟發(fā)新知,,同時培育學生的思維與思考能力,引領學生從現(xiàn)實的角度去更加全面地分析、研究乃至解決問題、解決問題。
小學課文中有選入了《落花生》《保護家鄉(xiāng)河》等題材的課文,這就是很好的范例,在學習課文時,教師可以親自組織學生前往花生地,讓學生實地參觀、親自參與花生的收獲,可以使得學生切身體會勞作幸苦也可以收獲關于花生的諸多知識,甚至教師可以組織吃花生,品嘗花生美味,暢談人生未來,這也是很好的交流與教育方式[1]。
2.豐富實踐方式,塑造多元話教育場景
語文研學旅行的開展是依托于課本知識,也是新時代潮流下的產物,它的開展形式也可以依托現(xiàn)有技術與環(huán)境,與豐富資源相結合,開拓不同方向不同方式的學習方式。
合理利用現(xiàn)代視聽資源??茖W技術發(fā)展迅速,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愈加多元,在語文教學中,受客觀條件約束,諸多場景是無法實地參與的,這時可以利用現(xiàn)代技術加以補充。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教師可以搜集相關圖片以及影像資料,向學生展現(xiàn)昔日圓明園的富饒,以及今日的荒涼,在倒塌的建筑,晚風的凄冷中激發(fā)學生們的愛國情懷。除此外,多媒體技術、VR虛擬技術、互聯(lián)網技術等都已卓有成果,教師應當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帶領學生參觀經典影像、圖片資料等等來領略山河之美,人文萬象。
注重實地探尋。諸多產地是需要親身參與才能領略內涵的,依據不同的內容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展開方式。如山河情懷的抒發(fā)需要登山臨江才能有一定體會,教師可以組織春游秋游等形式;文化內涵則可以通過參觀博物館、圖書館、主體公園等來領略;其它的諸如勞作,社會現(xiàn)象,動植物等,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親身參與,制作視頻影視標本等,讓學生在動手中發(fā)現(xiàn)其內涵。
結語:客觀而言,研學實踐是一項開拓性的創(chuàng)舉,雖然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規(guī)范,但對于學生素質培育,對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有極其深遠的影響。教師在展開研學活動的同時,應當依托教材,結合生活中的豐富示例,引領學生走出課堂,以實現(xiàn)語文教學和生活實踐的溝通。
參考文獻:
[1]謝秋蓉.淺談研學旅行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J].學周刊,2018,376(28):115-116.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六十六團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