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廷強
摘要:長期以來,困擾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難點在于:生物知識點散而亂,老師講知識點的話,學生對于枯燥而高深的理論知識有先天的排斥性;如果老師不講知識點的話,學生又是一頭霧水,什么都不懂,考試成績也永遠提不高?;诖耍矣X得,初中生物學科的學習可以從培養(yǎng)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入手,通過創(chuàng)設教育教學情境,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踐中看著學,做著學,探索中學,使學生在不斷的完成教學情境所設置的任務中逐漸養(yǎng)成生物學科素養(yǎng),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情境;興趣;生物素養(yǎng);社會責任感
以情境教為先導,以興趣學為重點,強化生物素養(yǎng),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
初中生物學科的學科素養(yǎng),本質上是形成生命觀念。既要讓學生建立生物學的核心概念,以達成對生命觀念的理解,又要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索的實踐,體驗生物學知識形成過程,感悟生物學的思維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精神。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未來在個人生活,社會參與時奠定素養(yǎng)基礎,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而,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從小處來說,是不斷加強學生的生物學學科素養(yǎng),以達到在各級考試中能有優(yōu)異的成績;從大處著眼,我們培養(yǎng)的應該是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有生物學學科素養(yǎng)的勞動者。
所以,我認為,我們的初中生物學的教學,應該是:努力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充分調(diào)動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看中學,做中學,探索中學,努力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勞動者。結合我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和實踐。
一.以校園植被為基地的教學場景創(chuàng)設
增強學生的直觀感,鮮活感,生命感,讓學生在快樂學習中充分認識生命,理解生命,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同時也是師生們課外休息的地方,這些地方,少不了植被的覆蓋,更少不了孩子們的好奇與求知。我的課堂,在保證學生們安全的前提下,放飛孩子們,讓他們自由自在的在校園暢玩,發(fā)現(xiàn)什么,想知道什么,都能一一得到交流與解答。比如:草地上的牌子寫著“小草何辜”、“請別傷害我”,我就會下意識地問孩子們,當你腳踩草坪時,小草痛嗎?它會流淚嗎?孩子們會好奇地思考,它真的會有感覺嗎?于是,我再沿著孩子們的思路給他們講一粒種子的故事,讓他們在故事中收獲求知的快樂。接著,我會以生物課的知識點貫穿于其中,比如:生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小草為什么會由小長大,它的基本理論是什么?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娓娓道來,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知識的熏陶。最后,回到教室,讓學生整理出我講課的重點,結合教材歸納出相應的知識點。這些知識,包含了對生命的認知,對生命觀的理解,直觀,鮮活,孩子們接受起來自然而然,不死記硬背,不“填鴨式”硬灌,孩子們才記得牢,考試也就迎刃而解,而且,對于今后走入社會的他們,才能夠善待生命,達到知識與人文,與社會責任感的完美統(tǒng)一。
二.以課外豐富的素材來布置教學任務
引導學生課后自主完成,教師加以評價,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生命的形成過程,從而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慎密的科學思維。
家庭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另一個重要場所,家庭中的生活和學習,往往可以讓學生的書本知識得以延續(xù)、鞏固和升華。我一直以來都主張讓孩子們在家里完成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教學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孩子們會提出各種不同的問題,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一些固有的知識點不斷地在孩子們心中內(nèi)化,從而形成自己的認知。例如:在教種子萌發(fā)的條件時,我就讓孩子們自己找一些種子,比如玉米,花生或大豆,讓學生自己在家完成,我在一定的時候叫他們給我呈上來,讓同學們相互評一評,看誰的種子發(fā)芽率高。通過總結,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種子萌發(fā)的條件。再比如:探究鼠婦的生長生活環(huán)境時,我也要求孩子們給我抓一些鼠婦來。實際上,在孩子們動手抓的時候,他就基本上清楚了鼠婦生活的地方。我們在學校也僅僅是引導他如何來驗證而已。這個實驗雖然簡單,但通過孩子們的親自動手,讓孩子們學會自己設計實驗驗證,一是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動腦能力,二是讓孩子們明白,如何科學地驗證我們的假設,如何才能進行對比實驗(即一個變量原則)。孩子們的動手動腦,能夠有效地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更能強化他們慎密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精神。
三.以生物存在的意義來創(chuàng)設學生辯論的場景
讓學生在辯論中不停地查閱資料,豐富自己的認知,從而形成辯證的唯物史觀,而不是一刀切的好壞觀。
學生的認知水平?jīng)Q定了他在對事物的看法和評價上容易一刀切,他認為是好的那就絕對是好的,沒有半點瑕疵;他認為是壞的,那就絕對好不了。因此,在對待生物的多樣性的認識上難免有失偏頗。我們在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方面,是必須保證生物的基因的多樣性,任何物種都應該得到生存和發(fā)展,才能夠更大程度上保持一個地方的生態(tài)平衡。這一點,很多學生就有意見。曾經(jīng)有個同學問我,保證生物的多樣性,是不是我們也要保護蚊子、蒼蠅,甚至老鼠?我笑而不答,轉瞬在生物課堂上拋出一個話題,請同學們各自思考,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我們也必須保護對我們有害的生物嗎?比如蚊子、蒼蠅和老鼠,請同學們下去思考,并查閱相關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話題一拋,同學們都議論紛紛,大多數(shù)都認為必須除掉對我們有害的生物,這樣我們才幸福。我也密而不答,但私底下卻找了兩個同學作為對這一議題進行辯論的正方和反方,讓他們各自組織同學們?nèi)ゲ殚喐鞣N資料,以證明自己方的觀點的正確性。時間一周,下周課堂上辯論。作業(yè)一布置,孩子們個個都想辦法來說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此時學生的那個積極性吶,比完成什么任務還重要,甚至以前不怎么愛讀書的同學都積極加入進來,總想為自己觀點的獲勝出一把力。實際上,這個問題本身就不能一刀切,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這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史觀。讓學生辯論的目的不在這個問題的本身有多么重要,而在于通過此次辯論,充分認識事物的兩面性,讓同學們在辯論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史觀。
以上便是我對初中生物學的一些粗淺的教學實踐,即:創(chuàng)設課堂的教育教學情境,老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投身完成各項任務,為今后作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打下堅實的文化理論基礎。
(安岳縣黃桷九年制學校 ?64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