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在古代詩詞中,有很多用典的例子,用典能夠創(chuàng)新意境,再現(xiàn)場景。也能夠借古諷今,說不能說之事。言簡意賅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探討的語言藝術(shù)。
關(guān)鍵詞:詩詞、用典、創(chuàng)新、借古諷今、言簡意賅、簡潔含蓄、境界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304
詩詞是語言藝術(shù),要在短短的二十到五十個字里,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就必須文字凝煉。如何做到語言凝練,其中用“典”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 典”,就是古代的故事或前人的章句。由于一個故事或一篇文章所表述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所以用典就可以用很少的字,借用那個故事或文章的全部含義,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古代詩詞中,用典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用典在詩詞中能夠起到哪些作用呢,以我對詩詞的理解,我認為有如下幾點:
一、創(chuàng)新意境。
如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詩中“八百里”、“的盧”涉及兩個典故:一是據(jù)《世說新語》記載,晉王愷以牛“八百里駁”與王濟作賭注,王濟獲勝后殺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運用這兩個典故,創(chuàng)造一個雄奇的意境,不由讓讀者仿佛看到戰(zhàn)爭爆發(fā)前犒勞出征將士的壯觀場面和戰(zhàn)場上鐵騎飛馳敵陣,拼命廝殺的激烈場景,極具穿透力和震撼力。
二、借古諷今
如杜牧的《泊秦準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詩中的《后庭花》,是一首歌曲名,在作者的詩里,便是引用的一個典故,南朝陳后主所作的《玉樹后庭花》,被后人稱之為“亡國之音”。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這些統(tǒng)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于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chǎn)生歷史可能會重演的隱憂?
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來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tǒng)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還沉迷于花天酒地之中。表現(xiàn)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guān)懷和深切憂慮。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詩人往往對統(tǒng)治者的批評,因為不能正面直說,用典就是最好的辦法。
三、言簡意賅。
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這里運用了向秀聞笛、王質(zhì)遇仙兩個典故,表達貶官二十多年后回歸時的感受。以“聞笛賦”隱含對當時統(tǒng)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抒發(fā)了對死去舊友深深的懷念之情;以“爛柯人”暗示自己遭貶謫的時間太久,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了。短短的十四個字,就表達出了如此復雜的情感,這豈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用典還使詩歌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結(jié)構(gòu)嚴謹。在增加詩歌內(nèi)涵的同時,還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四、抒情言志
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中,便引用了一個典故。據(jù)《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后來,文帝采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jié)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這里詩人身在密州,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馮唐這樣的人前來,抒發(fā)了詩人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那么,如何學會用典呢?
用典從形式來看,常用和常見的主要有引用歷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詩句兩種。
一種是引用歷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濃縮化為詩句,借以抒懷言志或影射時事。
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后世對她的詞評價頗高,稱其“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詞壇叢話》)。相對而言,李清照的詩流傳下來的極少,但這一首卻一掃其詞的婉約纏綿,風格悲壯飄逸,最為人所贊嘆!詩的一、二句語氣激昂慷慨,鏗鏘有力,已成千古名句。三、四句隨即用典:秦末,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劉邦的主將韓信于垓下設十面埋伏,項羽殺出重圍,敗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勸他回江東去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像當年率八百兒郎那樣破釜沉舟,還可背水一戰(zhàn)!但他羞愧難當,自言“無顏見江東父老”,終不肯渡,遂撥劍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無腆顏偷生,博得女詞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這就是把歷史故事濃縮化為詩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頌揚了項羽不茍活的崇高氣節(jié),從側(cè)面對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徑進行了有力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
以典入詩,是歷代詩人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凡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guān)人、地、事、物之史實,或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佳句,來表達詩人的某種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詞句之形象、含蓄與典雅,或意境的內(nèi)涵與深度。
用典也是詩歌的一種修辭手法,既可避免一覽無余的直白,又可給讀者在詩行間留下聯(lián)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確,用典用得巧妙、恰當,可以使詩詞意蘊豐富、簡潔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詩句更凝練,言近而旨遠,含蓄而婉轉(zhuǎn),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古詩人常說的:力透紙背,擲地有聲!便是這種境界。
作者簡介:熊曉菊,出生于一九六四年八月,男,漢族,高級教師,任教于湖南省汨羅市第三中學,中國一級作家,從事語文教學三十年,主要研究中國近體詩詞研究和語文教學研究。
湖南省岳陽市汨羅市第三中學 湖南 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