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 王鳳娟
【摘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學前教育作為啟蒙教育,如何更好地與信息技術相融合,使其為學前教育服務,是幼教工作者必須面對與破解的難題。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興趣是幼兒認識世界、感知一切事物的內部動力。信息技術因其獨特的吸引力和表現力,為幼兒園教育和教學活動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不僅能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還能培養(yǎng)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應用;學前教育;策略
信息技術在語言活動中的應用--創(chuàng)設情境
激發(fā)興趣在幼兒園語言活動中,多媒體課件鮮艷生動的圖像、動靜結合的畫面、悠揚悅耳的音樂,喚起了幼兒高漲的學習興趣。幼兒的感覺、知覺、表象、記憶、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能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有利于促進幼兒的認知發(fā)展。愉快輕松的情感體驗更有利于幼兒形成積極、健康、愉快的情感?!对撇屎惋L》是大班學習活動中的一個素材點。活動的主要意圖是通過詩歌讓幼兒體會風吹云動的變化過程。多媒體形式可以清晰地演示出云彩的變化過程,再加上美妙的背景音樂,配上教師朗朗唱頌詩歌的聲音,一下子把詩歌中特有的優(yōu)美意境表現出來了。而云彩的變化讓幼兒不再覺得陌生,變成了可以"觸摸"到的變化。在活動當中,幼兒感興趣極了,還基于自己的已有經驗,創(chuàng)編出許多新的詩歌,教學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教學中的圖片講解。
信息技術在常識活動中的應用--直觀演示
難點不難在常識活動的教學中,有些自然現象往往平時不易看到,無法令幼兒體會、理解,課程中的重點、難點往往不易突破。因此,可采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以期達到知識的遷移。我們進行過的常識活動有《京劇臉譜》、《小蚯蚓的奇遇》等。
以《小蚯蚓的奇遇》為例,課前,教師先讓家長和孩子一起上網查找關于再生的資料,對動物再生能力有一個簡單了解。當教師講解許多動物可以再生時,幼兒顯的特別感興趣,他們紛紛提問:"老師,到底什么叫再生???""斷了的東西怎么會長出來呢?"于是教師播放FLASH動畫,螃蟹的斷螯再生、蚯蚓的再生情景立刻形象逼真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幼兒猶如身臨其境,隨即明白了再生的意思。
通過這個案例不難看出,教師先讓孩子自己了解動物再生能力,再利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時空限制的特點,真實地展示了動物們的再生本領,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豐富了幼兒的常識知識,使幼兒在活動中倍感樂趣無窮,從而促進了幼兒主動學習、探究世界愿望的達成。
信息技術在數學活動中的應用--積極思維
樂于嘗試在幼兒階段,孩子們對數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差異,幼兒園的計算活動十分注重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開展。因此,個別活動和分組活動成為了幼兒園數活動的主要形式。如何在分散的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呢?這就需要借助許多條件,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多方式、多順序、多途徑地提示認知對象,進行思維訓練。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恰好能夠提供這種條件,它具有多變換的優(yōu)勢,不僅可以擴展認知領域,還可以通過幼兒與媒體之間的互動,達到解放教師的目的。我們依據這個假設,進行了《大熊山》、《春天的花》、《小樹葉》、《連線游戲》等活動。
以《美麗的夏天》為例,在大班《夏天》主題活動里,我們設計和制作了多媒體課件《美麗的夏天》。目的是在孩子對春天里美麗景色的感知的前提下,利用春天里的各種事物讓幼兒在一一對應比較的過程中,不受顏色、形狀等因素的干擾進行數數,從而理解數量的守恒。為了讓活動更加富有情景,讓較多的事物能在同一地點出現,以增加春天的氣氛,突出多媒體能超越空間和時間存在的優(yōu)勢,我們使用了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
在課件制作的過程中,制作方法以簡單的點擊式操作為主,演示為輔;有動態(tài)的物體,也有不動的物體供幼兒尋找、觀察。這樣,既可以在計算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又能進行多維度的游戲活動。
信息技術在音樂活動中的應用--引起共鳴
發(fā)揮想象我國古代著名音樂論著《樂記》中有句名言:"樂者,音之所由聲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它明確地告訴我們: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同時又是一種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信息技術教學能憑借它的聲頻效果和視頻效果,在音樂活動中充分地展現音樂這雙重藝術的魅力,激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不僅能使幼兒學到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養(yǎng),而且能培養(yǎng)幼兒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如引導孩子欣賞我國的國粹──京劇時,利用網絡舉行了一次"京劇知識知多少"的探究活動,讓孩子們和家長分組在網上搜尋下載相關信息,有的幼兒了解京劇的起源,知道京劇由昆曲發(fā)展演變的過程;有的找到了京劇的臉譜,知道京劇中的行當分為生、旦、靜、末、丑幾類,通過臉譜了解各自代表的角色;有的通過查找京劇中的道具了解相關動作程式代表的意義;還有的幼兒上網下載了有關的唱段,并通過練習能哼唱幾句;就這樣將本來十分枯燥乏味的欣賞課變得生動有趣。這種教學模式充分提供了讓幼兒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幼兒的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從而增強了幼兒完成任務的信心,不僅有利于幼兒保持學習的興趣,而且對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培養(yǎng)。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個熱點。信息技術教學能把聲音、圖文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它能為幼兒創(chuàng)設情境,有效的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形成良好的人機互動,開拓幼兒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因此,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信息技術教學對幼兒園教學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袁施靜.淺談信息技術和幼兒園教育的融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2):176.
[2]唐佳鈺.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應用[J].新智慧,2020(33):21-22.
作者單位:河南省商丘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