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佳
摘要:思想政治課核心在于“培根塑魂”,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基礎工程。小學階段既是人生步入學習生涯開端,也是落實“培根塑魂”、“立德樹人”的“拔節(jié)孕穗期”。只有緊扣小學思政課的“悟道”與“踐行”兩者關系,契合小階段學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的特點,在知行合一的實踐基礎上,利用思政課精心引導和栽培他們,才能給學生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并使其“開花結(jié)果”。
關鍵詞:悟道;踐行;體驗
小學思政課的“悟道踐行”離不開活動體驗的輔助,想要真正給學生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處熅鸵欢ㄒ研W思政理論與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關心社會、了解社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學生整個成長過程之中。只有通過這樣的“悟道”與“踐行”的完美結(jié)合教學,達到知行合一,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知識,在實踐中獲取更深刻地體會,最終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讓學生立鴻鵠志,做社會主義未來的核心奮斗者。
1.悟道與踐行相結(jié)合的重要性
知行統(tǒng)一是千百年來中國思想家追求的重要目標,也是教師的重要責任?!八颊n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這就要求我們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引導學生“向生活學習、向榜樣學習”。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的教學,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感觀參與,把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行為有機結(jié)合,在活動中深化自己的理解,提高認識能力,更需要學生在活動中把悟得的道理進行反復實踐,從思想上認同這種做法。這樣,學生在情感上得到愉悅的體驗,從而促使學生在平常生活中不斷地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2.強化悟道,學會做人做事
思政課在小學教育中起著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小學生抵制各種不良誘惑的能力,促進小學生更加健康的成長。思政課中的“悟道”即教師在課堂內(nèi)進行知識的傳授,引導學生從思政課中學會做人、做事中的道理。這要求教師應勇敢的承擔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使命任務,用自己的人格影響教育學生,將思政教材吃透,探索更多的課堂形式,來深化引導學生做人做事,培養(yǎng)良好的人生價值觀。教師在思想政治課的課程開發(fā)和教學方法上要重點下功夫、花力氣,努力為學生們帶來更好的思想政治課,并以身作則,在日常的行為準則上為學生樹好榜樣,引導學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此外,探索和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內(nèi)容和形式,如:定期圍繞“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等內(nèi)容開展德育大課堂,可以通過表演情景劇的形式,讓學生在真實的扮演交流過程中,獲得最直接的“悟道”。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币虼擞行罨n堂的遷移體驗,能讓學生在生活中去體驗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學校定期組織的“快樂體驗·幸福成長”社會實踐活動,在勞動基地上,教師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統(tǒng)領學生進行戶外學習:到村里“五保戶”家中慰問,幫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唱歌給老人聽,讓老人感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這是與人友善的教育;讓家長先吃飯,夾菜給家長吃,這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感恩與文明的教育。
3.議題教學的有效評價方法
對議題教學方式的評價要與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有所區(qū)別,議題教學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場景的選取、議題的制定、探究、達成共識等,在評價過程中應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真實性評價相結(jié)合的方式。真實評價就是在部分特定的范圍當中直接地進行評價,用各類知識技能以及個人的舉止和作品等有效地進行評價。在議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有效的過程性教學評價,也就是在教學場景當中,記錄學生的發(fā)言狀況課堂表現(xiàn)、對話、交流狀態(tài)、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問題解決意識等,給學生的學習進行現(xiàn)場評價反饋。真實性評價需教師對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最終了解學生在這一段時間內(nèi)的整體表現(xiàn)狀況,然后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細致分析。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實質(zhì)性的推測判斷。并且在過程記錄的基礎之上,還原學生的學習整個真實情況,促進學生不斷發(fā)展。
4.知行合一,培養(yǎng)實踐能力
在“悟道”與“踐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小學思政課只有注重活動體驗,深化“踐行”,達到知行合一,才能有效的用實踐來達到善行的目的?!佰`行”主要指思政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帶入實踐中,帶領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充分調(diào)動一切可利用資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提高溝通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感悟。在活動體驗過程中,應更多地引導學生關注過程,而不只是結(jié)果。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獲得直觀的感受,把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行為,在活動中所悟出的道理反過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從而真正做到“踐行”。同時,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在小學階段的思政課踐行活動體驗中,要構(gòu)建"家校"全方位育人共同體的原則,來踐行核心價值觀教育,實現(xiàn)"家校"互動融合。如,我校的亮點思想政治課程—“微心愿活動”,它通過滿足孩子們微小的心愿,特別是父母終年不回家的留守兒童和貧困兒童。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親情一片空白,借助微心愿平臺,填補留守兒童的心靈空白,也讓家長充分意識到賺錢的同時也要顧及孩子。在活動中,學生懂得要愛國,首先要愛自己,更要愛父母。這是對學生的一種顯性教育。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喚醒學生的認知,引起心靈的共鳴。讓他們接受社會主義關愛的召喚,提高愛人、愛己的能力。讓他們把自己變成一個傳遞愛的使者,把愛的種子播灑出去。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是在課堂上沒法達到的愛自己、愛他人的全新的教育。
參考文獻:
[1]王彥.教育敘事:在實踐中體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2
浙江省金華市紅湖路小學 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