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豐雷
摘要: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是科學素質教育,用來幫助學生探索自然奧秘,是認識并接觸生物、物理、化學、自然知識的基礎啟蒙教育,可以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科學意識,更好的了解自然,認識這個神奇的世界。不過目前小學階段的科學教材內容有限,為了滿足學生更好的教育與發(fā)展,就應該加強對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進而完善科學資源,并有效的加快學生發(fā)展。因此,這里圍繞著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做研究,并提出策略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材;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
引言: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教育在理念、模式、教學方法上不斷改變,不斷創(chuàng)新,力求更好適應社會發(fā)展,適應學生成長要求。因此,傳統(tǒng)的教材資源內容早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所需,學生也不再滿足于書本上的內容,而需要從其他教學資源中獲得新的知識。對于小學科學學科而言它具有綜合性特征,它涉及到了眾多的學科知識與內容,而光憑借教材來滿足學生的發(fā)展要求顯然是不夠的,積極、有效的開發(fā)科學課程資源并利用,將是保障學生科學、有效發(fā)展的關鍵。
1、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相關概述
豐富并開發(fā)小學科學學科資源利于學生更順利的完成課程,并幫助學生更好的樹立學科精神、學科素養(yǎng),實現多種學科素養(yǎng)的共同發(fā)展。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十分有效,既可以增長知識,也可以獲得相關經驗,為以后的升學發(fā)展奠定重要的基礎,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開發(fā)和利用也需要綜合性研究所耗費的時間與有效性。
就當前而言,我國教育中對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載體主要可以分成生命與非生命載體兩類,對于生命載體一般用于科學研究者與教師,而非生命載體教材的研究,又會從教材、教學參考材料等入手。而開發(fā)的途徑則來自于課堂內外兩種??偟恼f來,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就包括了實驗室、圖書館等場所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而對于課外資源的開發(fā),則主要集中在對校外的動物、植物、氣象問題等因素的課程資源開發(fā),以更好的滿足于學生的發(fā)展。
2、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1)對活動實踐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對于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可以集中在課外實踐內容資源上的創(chuàng)新與開發(fā)。就比如果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性活動,在戶外形成對大自然、新鮮事物的感官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并且這種需會隨著實踐的深入更加具備刺激性,吸引著學生的興趣與好奇探索目光。對于生動的課外實踐活動,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實踐操作、動手動腦、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對課外活動實踐資源的開發(fā)應該與教材做深入的結合,就比如果學習到動植物、學習到氣象與植物、學習到了昆蟲等自然界事物的研究與調查。教師可以從實踐角度出發(fā),對教學資源進行重新設計。如專門帶領學生去戶外展開關于尋找昆蟲習性的調查活動,調查的昆蟲就包括了常見的螞蟻、會飛的小飛蟲、植物上的青蟲等,讓學生帶著筆、帶著本子去記錄這些昆蟲如何成長,食物是什么,如何行走,讓學生將調查的信息數據成為課堂教材的課外輔助資料,更好的參與課堂內的學習。此外,活動除了可以去戶外展開必要的施教內容,也可以在課內展開實踐內容資源的開發(fā),如將學生分成若干的小組,在學習關于植物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戶外收集泥土,教師事先準備種子、花盆、保溫箱等工具。在學習植物與光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就可以號召學生與教師以組的形式進行植物栽培實驗活動,有的學生可以種大蒜、也可以種小花,每個小組有自己種的植物,要求學生每天給植物澆水,等待其發(fā)芽成長,同時學生需要每天觀察植物與陽光的關系,并以小組形式記錄自己栽種植物獲得的具體參數,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將了解到陽光與植物生存的關系,同時對科學有著更好的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等綜合能力,推動學生的發(fā)展。
(2)學校實驗室圖書館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在小學階段的科學實驗教學中,定可以挖掘充足的課程教育資源,教師在其中需要對這些資源進行充分的開發(fā)利用。比如,在小學科學實驗室內,會在墻壁之上張貼很多科學家的照片,如達爾文、牛頓、伽利略等科學偉人,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教學的同時,也可以講解這些偉人科學家的成長故事,同時教師也可以提問,讓學生自己作答,通過以此的教育來鞏固學生的知識,提高教學的興趣,并實現學生對科學家經歷的了解,激活學生的好奇探索欲望,這對教學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定期組織學生到學校圖書館借閱科技方面的圖書,閱讀《我們愛科學》、《百科知識》等雜志,開拓學生的眼界。
(3)校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校外資源比學校獲得的信息、知識更豐富、更生動有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試著在校外展開對資源的開發(fā),這十分重要。如在學校允許,安全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帶領學生前往文化宮、科技館、動物園等場所參觀,尋找適合學生學習的戶外資源。如學生在學習青島小學科學教材內容《動物的眼睛》時,教師就可以提前對學校申請,帶領學生前往就近的動物園去認識并觀察動物,學生需要提前準備好本子、筆,教師則攜帶能拍照的手機或者相機,記錄一路的探索過程。在動物園,教師組織學生觀察動物的眼睛,了解不同動物眼睛形狀、大小、能力上的不同。通過一邊觀察動物,教師一邊講解動物的特點與眼睛的不同,學生對科學有了更濃郁的興趣,同時參觀動物園學生也深有感觸,保護動物人人有責。農村學校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同一種植物(小麥、花生)播種、田間管理、作物生長過程、收獲等環(huán)節(jié)持續(xù)的觀察,讓學生增加感性認識,獲得植物成長的系統(tǒng)性知識,體會到農民工作的辛苦和不易,養(yǎng)成珍惜糧食的意識。
結束語:科學的教育,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開發(fā)更多教學資源,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補充學生各方面知識,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生活中,主動發(fā)現科學知識,樹立科學意識,獲得科學課程學習效果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有效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寒竹.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研究[J].小學時代,2020(20):87-88.
[2]王鋒.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小學時代,2019(35):66-67.
山東省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區(qū)龍山路小學 山東 日照 276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