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誠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為目的,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在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理念下,促使學生全方面發(fā)展,閱讀是小學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關系,往往留給學生自行閱讀的時間不多,更談不上深入閱讀,對文章的字詞句子進行賞析,所以本文結合當下小學語文閱讀現(xiàn)狀,對小學語文深入閱讀引導途徑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深入閱讀;引導途徑
一、深入閱讀教學模式概念和內(nèi)容
深入閱讀教學模式是基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重點關注啟發(fā)學生閱讀思維方式,拓展思維視野的一種核心素養(yǎng)下的教學模式,深入閱讀教學模式的根本在于深入二字,深入閱讀包含了對文章的透徹理解、字詞的賞析和行文結構的學習等,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成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課堂模式上迫切需要改善的問題,深入閱讀教學模式包含設計教學目標、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和提高教學實效三個方面內(nèi)容,教學目標的設計是為了從教師的角度清晰小學語文的教學任務,優(yōu)化課堂結構是為了從實際出發(fā),尋求最佳最適用于班級學生的教學方法,而提高教學實效就是確保教學模式的實用性,不流于形式注意,有效落實素質(zhì)教育理念下對于學生深入閱讀的教學要求。
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的途徑
創(chuàng)新是教育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目的和意義在于提升課堂教學模式的趣味性,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第一、創(chuàng)設趣味性情景教學。換句話講就是對于閱讀內(nèi)容的情景再現(xiàn),這種教學模式需要影音圖像的支持,例如閱讀文章內(nèi)容中出現(xiàn)景色或者名勝古跡又或者是人物環(huán)境描寫,那么就可以用聲音和圖像,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于多閱讀文章喲衶身臨其境的感受,進而達到深入閱讀的目的。
第二、讓學生充分了解文章背景。這里的背景指的是社會背景,尤其是在閱讀一些回憶性的文章,例如《我的紅軍爺爺》《父親的旱煙袋》這些都具有時代背景特征,如果直接的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學生很難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nèi)在含義,因為社會背景所折射出的文化和日常生活習慣與現(xiàn)在截然不同,所以情景重現(xiàn)對于深入閱讀裂解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了課外知識的儲備量。
第三、教師的“追問”和學生的“質(zhì)疑”。語文的現(xiàn)代文閱讀一直是讓學生頭疼的課程,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學生很難實現(xiàn)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提高語文成績,而現(xiàn)代文閱讀在語文試卷中占據(jù)了大分數(shù)占比,因此,學好現(xiàn)代文閱讀是提高語文成績的重要途徑,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文閱讀學習,只是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文章的賞析,而后進行答疑,再這樣的課堂模式下,學生成為了傾聽者,單純的聽老師的講解和述說,甚至很少有學生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出疑問,但是知識的接收需要一定的實踐才能記憶深刻并透徹理解,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老師引導學生賞析文章并解析題目的共同作業(yè)的場所,實際上由于小學生年齡段偏小的原因,對于文本語言的理解仍舊停留在表面,閱讀量小、詞匯量不豐富等等都是深入閱讀的阻礙,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學生的神態(tài),因為中國的學生由于長久以來的習慣,不太主動去獲取自己想知道的課堂信息,教師可以就閱讀理解中的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挖掘,例如形容人群行走的緩慢而擁擠,在閱讀理解中就有“像緩緩流動的粘稠的粥”,教師可以進行連續(xù)發(fā)問,流動的粘稠的粥是什么樣的?這個比喻好在哪里?還可以形容生活中那些場景?這樣的“追問”對于學生來講是一次思維高速運轉的訓練過程,不僅加深了對文章的印象,也達到了深入閱讀教學的目的。而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需要教師通過追問去引導和啟發(fā),“學貴有疑”是自古流傳的名言,學習進步的根本動力在于求知欲,而質(zhì)疑是求知欲最好的催化劑,鼓勵和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能力,在課堂教學模式中要及時的肯定學生的疑問,例如在小學語文中經(jīng)常會有學生對《登鶴雀樓》文中的更上一層樓不理解,明明只有兩層樓,而詩人站在第二層樓上,為什么還會這么說?是不是文章錯了?我們現(xiàn)在來看也許會覺得這個問題很幼稚很好笑,但在小學階段提出這樣的問題就說明孩子具備很好的質(zhì)疑能力,要進行鼓勵和表揚,然后教師對此問題進行詳細的解答,使學生恍然大悟,加深了對此文的理解程度。
第四、課外讀物的引導。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并不是語文課的點綴和裝飾,我們必須把它落在實處。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要求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獲能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贊許。在實踐中,可通過各種形式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進一步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低年級我通過講故事、課本劇表演等,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質(zhì)量;對中高年級,可通過寫日記、朗誦比賽、辦手抄報等讀書活動,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在活動中,學生會明白自己的差距,就會有一種多讀多積累的欲望,就會更加主動的去從事課外閱讀。小學生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尤其對低段學生,對他們來講,真正能靜下來讀書的時間是有限的,而當今社會,由于電視電腦的普及,這些立體視聽的趣味遠遠超過了平面閱讀,吸引了大多的孩子,占用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這樣,孩子的閱讀時間就更無法保障了。實踐中,我把課外閱讀的視野放寬到家庭生活中,利用家長會,引導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書,創(chuàng)建“書香家庭”,帶領孩子逛書店,監(jiān)督孩子去博覽群書,保證孩子每天的讀書時間。在閱讀中,家長切身感受到了親子閱讀的種種優(yōu)越性,更多的家庭享受到了閱讀的快樂。
三、小學語文深入閱讀的重要意義
在眾多的學科中語文學科是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最為實用的學科,這就要求語文老師要在教學模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要素突破式”閱讀教學正是基于當下的教學環(huán)境和學生需求而產(chǎn)生的符合教育發(fā)展方向和素質(zhì)和新教育的理念,推進了教育改革,提倡了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對于教育具有深遠的影響意義。
在深入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無疑是重要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閱讀,互相點評互相提問,從而達到讓學生能夠自主掌握深入閱讀的要素和方法。閱讀能力是教材中考核學生各項能力的重要部分,教師要在精準解讀、架構體系、搭建活動的過程中,將深入閱讀的運用從模糊走向清晰,從清晰走向精準,讓學生在理解、把握和運用的歷程中,為自身語文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助力。
結語: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并不是語文課的點綴和裝飾,我們必須把它落在實處。小學生進行深入閱讀,既要求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獲能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贊許。在實踐中,可通過各種形式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閱讀。低年級我通過講故事、課本劇表演等,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質(zhì)量;對中高年級,可通過寫日記、朗誦比賽、辦手抄報等讀書活動,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在活動中,學生會明白自己的差距,就會有一種多讀多積累的欲望,就會更加主動的去從事閱讀學習。
參考文獻:
[1]茹茉莉.有效教學,始于準確的制定目標[J].小學語文教學,2009(9)
[2]葉圣陶.葉圣陶談語文教育:怎樣學好語文[M].浙江文藝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