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麗
摘要:小學語文學科肩負著提高小學生智力水平以及提升他們品德的重任,通過語文進行品德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對將品德教學融入到小學語文中的意義及方法進行了分析,希望以此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品德教學;交融分析
小學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讀書習字的基礎課程,作為教師在教導學生讀書習字的同時,還肩負著啟蒙和指導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責任。
一、將品德教學融入到小學語文中的意義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決定了語文教育必須以品德教育為基礎,思想品格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塑造小學生靈魂的教育,所以如何對小學生實施思想品格教育,就成了學校當前重點落實素質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語文教學的思想性決定了品德教學脫離不了語文教學的輔助,道德課程的教學情境與語文課程同質,所表達的理性體驗離不開語文的感性基礎,德育的實踐結果更離不開語文情感的心靈體會。所以說兩個學科的結合促進了認知體驗,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將理解與實踐相互結合,在教學中互為基礎、互相促進。
二、將品德教學融入到小學語文中的方法
(一)優(yōu)化語文教學環(huán)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實現對學生所受教育的有效培養(yǎng),就必須營造出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一個明智的教師與一個不明智的教師的主要區(qū)別,就在于明智的教師比較重視品德教學環(huán)境的建立,而不明智的教師則不重視品德教學環(huán)境的建立。在實際教學的時候,沒有根據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情況來對品德教學環(huán)境進行優(yōu)化,很難保證品德的滲透效果。由此可見,在我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品德課堂環(huán)境的優(yōu)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地關系到了對小學語文各個科目的品德滲透和效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根據兒童的心理情況以及對德育要求,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德育情境,能夠促進小學生全面身心都能夠融入到一個活躍的品德課堂氣氛之中。
(二)找出語文學習與品德教育的切合點。
語文閱讀教學是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渠道。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主動去發(fā)掘和利用教材當中的各種教育因子,找準語言培養(yǎng)和訓練之間的切合點,進行對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例如,在《開國大典》一課中,老師可以播放《開國大典》影片的片段,讓學生談一談對哪個鏡頭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樣可以喚起學生的愛國心,從而實現了對學生愛國主義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聯系實際,深化品德教育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正面啟發(fā)、引導學生們聯系實際,在領悟思想情感的基礎上,抒發(fā)自己的感受,相互促進、相互啟發(fā),從而加深對課文意義的熏陶和影響。例如,在《我的弟弟“小蘿卜頭”》這節(jié)課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結合他們的真實人生和“小蘿卜頭”來對其特點進行分析。以小蘿卜頭所吃的都是殘羹冷飯,所居住的都只能是陰暗潮濕的牢房,所穿的都只能是破舊的衣服,用的幾乎是拿不著的筆頭去來與自己對比,討論一下這次對比的感覺,從而引出了對小蘿卜頭悲慘境遇的深切同情,激發(fā)小學生對于國民黨和反動派的痛恨,受到了要重新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努力學習的教育,明白要樹立遠大的理想、轉變自己的行為。
(四)完善語文教學中評價機制
為了使小學語文教學中品德滲透的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學校必須改變原有的語文教學中品德滲透的評價機制,實現品德滲透評價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學校在對教師進行品德滲透評價的時候,必須嚴格遵守以下幾種品德滲透評價原則:第一種是發(fā)展性原則。應重視教師的發(fā)展要求,將我們對于教師每一次變化和成長過程列為最終的評價內容,使得教師能夠加強對自身成長的重視;第二個原則是全面化原則。學校不僅需要高度地重視對教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和水平,還應當高度地重視對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專業(yè)技能和水平,在開展品德滲透工作評價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只將對教師的業(yè)績進行評價標準,還應該高度地注重對教師的工作流程,注重對教師開展品德滲透工作時所采取和使用的各種教育手段。第三種方法是多元化原則,學校應該高度重視評估主體的多元化,根據實際情況來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指導教師評估、校領導、家長和其他學生共同參加的指導和評估機制,并研究出以學校自身為基礎的各種教師崗位評估方法,實現了終結性的評價與形成性的評價、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相有機地結合,淘汰以往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評估標準的評估方式;第四種則是可行性原則,學校在研究開展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對品德滲透效果的評價工作時,應該始終堅持可行性原則,需要根據所在學校的地域環(huán)境以及具體條件的差異,來選擇最合適的品德教師進行評價的方法,并不斷地予以完善,從而保證品德滲透評價的合理性及準確性。
在完善語文教學品德滲透評價機制時,可以根據評價原則以及評價內容,來對評價途徑進行合理調整,評價途徑可以是教師自評、同事互評以及領導評價,也可以是學生與家長評價。如果教師評價不合格,那么應該對教師進行嚴格的培訓,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以及道德水平,使教師加強對品德滲透的重視。積極尋找品德與語文之間的平衡點,進而實現小學語文教學中品德的有效滲透,使學生們在掌握基礎語文知識的同時,學習到一定的德育知識,幫助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與品德教學的過程當中,不僅僅要讀書識字還要知書達禮,不僅要育才而且更要育德。在實際當中應將兩者有機結合,交融互補,從而提升教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江燕群,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現代教育科研論壇,2009年第7期
[2]冷觀志,淺談小學語文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現代教育教學研究,2011年第4期
[3]蔡毅強.文化自信視域下荀子教育思想的現代意蘊[J].教育評論,2017(12):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