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雁
摘 要:著重從“硫及其化合物”的研究入手,基于對新課標的全面分析,明確了高中教育培養(yǎng)新視角,以及對“硫及其化合物”的素養(yǎng)定位。在此基礎上,對高中化學新舊教材內容進行了對比分析,以此來明確教育培養(yǎng)重難點,探索新穎、有效的教育培養(yǎng)策略方法,構建生動、高效的化學課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硫及其化合物;高中化學;新教材;教學內容
一、新教材教學內容編排
通過對比分析新舊化學教材知識內容可以了解到,在“硫及其化合物”這一方面,教材涵蓋的知識點和技能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舊教材著重介紹了代表物(S與SO2)性質,未對元素化合物知識蘊含的方法論、知識論具有的功能、價值作出深入探究和講解,將教學重點放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上。而新教材在強調發(fā)展三維目標的前提下,作出了進一步完善,著重強調了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1]。
新教材進一步補充了物質性質,概括了實驗現(xiàn)象、物質特征,以便于學生能夠對物質作出更全面、深入的認識,不斷強化“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素質培養(yǎng)功能。如二氧化硫內容的呈現(xiàn),對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這一物理性質方面,新教材就為其補充了實例,同時還補充了二氧化硫和硫化氫反應的化學性質。對于硫酸的介紹,則主要是通過“在水中易電離出氫離子”這一層面來對其酸性作出解釋。在介紹濃硫酸的過程中,新教材中非常顯著地呈現(xiàn)了“脫水性”“吸水性”以及“氧化性”的內容,以此來引導學生可以清楚地將微觀結構、宏觀性質密切聯(lián)系,使得學生原有的認知方式得到了進一步優(yōu)化與拓展[2]。
二、新教材實驗活動設計
相比于舊教材來講,高中化學新教材的實踐活動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以及指向性。如“酸雨及防治”,舊教材的實踐活動,只是為學生呈現(xiàn)了相應的操作任務,提出了結果分析建議。而新教材的研究與實踐板塊則先帶領學生對測定雨水pH的意義作出深入了解,然后再讓學生通過研究任務來實現(xiàn)對研究內容的準確把握,最后,通過結果與討論來做到對分析討論與寫作內容的全面掌握。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引用所學知識來獲取相關證據(jù),為社會性科學議題討論以及實際問題解決提供有力支持,也能夠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另外,實驗活動中,通過帶領學生深入討論“用化學沉淀法去除粗鹽中的雜質離子”以及“不同價態(tài)含硫物質的轉化”這兩個實驗的目的、步驟和問題等諸多方面,既可以為學生高效、有序地完成實驗操作提供科學指導,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比如,針對第一個實驗來講,涉及的試劑添加的先后順序以及操作步驟順序等問題的分析、解決,可以指導學生將實驗事實視為重要證據(jù),對其除模型在具體使用中更需要哪些條件和實際范圍作出說明。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可以積累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其證據(jù)推理、模型認知等素養(yǎng)也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3]。
三、新教材使用建議
首先,一定要實現(xiàn)對新教材中蘊含的素養(yǎng)培養(yǎng)思想做到準確領會。教材是編寫者整合各類資源、深入研究中得到的核心成果,教師要想做到科學使用,首先,就要實現(xiàn)對其教材編寫意圖的透徹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元素化合物知識點的講解中,學生并非是處于被動、機械的學習狀態(tài),而是要帶領學生結合對物質的認識,對物質的性質進行預測、分析,為之后實際問題的解決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在實際授課中,要重視全體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目標的有效落實。其次,重視教材各組成部分功能價值的充分發(fā)揮。如“硫及其化合物”,對于補充拓展類欄目的證據(jù)推理、模型認知以及社會責任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功能應給予有效發(fā)揮。而對教材插圖等各類素材的靈活引用也要給予深入研究。只有真正做到對教材內容的有機整合與靈活使用,才能夠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才能夠從不同角度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強化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最后,重視課內外實驗設計。教師可以圍繞“不同價態(tài)含硫物質的轉化”等內容來為學生設計出更多開放式的探究活動,以此來進一步激活、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驗能力[4]。
綜上所述,相比于以往的高中化學教材來講,新教材中的知識內容不再是最開始對國外經(jīng)驗的學習模仿,而是結合我國高中生的認知特點作出了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目標也從之前的知識積累逐漸轉向了能力培養(yǎng),教學內容從以往的關注學科轉變成對社會的關注,教學形式也越來越新穎、多樣。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作為高中化學知識構成的基礎與骨架,通過對其相關知識點的深入研究,能夠探索出更多新穎、有效的教學策略方法。
參考文獻:
[1]周川楊,徐萬林.高中化學新教材“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建議[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3(Z6):36-38.
[2]李久森.人教版高中化學新教材化學實驗的特點及教學模式探討[J].中學生數(shù)理化(學研版),2013(12):4.
[3]王麗俊.高中化學新教材必修和選修內容的整合教學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4]付德英.高中化學新教材必修模塊科學探究的比較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