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麗
摘要: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本文以一節(jié)英語閱讀課為例,根據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從讀前、讀中、讀后三個階段,探討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 思維品質;思維能力;閱讀教學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思維品質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所表現(xiàn)的能力及水平(教育部,2018)?!墩n標》設定的思維品質培養(yǎng)目標為:學生能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具體現(xiàn)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多元思維的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教育部,2018)
閱讀是一種積極的信息加工的過程,是大腦利用語言和非語言進行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一系列復雜的思維活動的過程(瞿莉群,2017),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Crawley& Mountain(1995)將閱讀過程分為三個層次:字面閱讀( literal reading)、解釋性閱讀( interpretive reading)和批判性閱讀( critical reading)(轉引自林艷、郭強,2018)。學生通過字面閱讀識別、提取信息,領悟篇章意義;通過解釋性閱讀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與比較,解決問題;最后通過批判性閱讀,對作者的思想觀點進行評價或者提出質疑,并闡述自己的主張或見解??梢姡陂喿x的過程中,閱讀者的思維是從低階向高階發(fā)展的。
因此,教師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時,應探索和研究將思維訓練真正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依據思維的不同層次設計教學活動,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二、基于思維分層屬性的教學設計
1.思維活動的分層屬性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將認知目標從低級到高級設定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安德森和克拉斯沃爾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形成了改良版的思辨能力類型,即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轉引自林艷、郭強,2018)。這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設計學習活動提了理論支持。其中,記憶、理解、應用為低階思維,屬于較低層次的認知水平范疇,而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為高階思維,是發(fā)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韓芳芳等,2015)。
2、基于思維分層屬性的教學設計原則
(1)遞進性原則
教學活動設計應遵循思維層次從低階向高階發(fā)展的規(guī)律,呈現(xiàn)學習者從易到難的認知發(fā)展過程。根據閱讀的步驟和階段,讀前階段側重設計記憶和理解的活動;讀中階段設計兼顧應用、分析、評價等層次的活動;讀后階段上升為評價和創(chuàng)造層次的活動。
(2)真實性原則
真實的教學內容與形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促進學習的真正發(fā)生(程曉堂,2020a)。真實的語境設置能啟發(fā)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進行思考和表達。
(3)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強調教師設計一條貫通整節(jié)課的主線,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涵。教學活動應高度關聯(lián),都應該為學習、理解、解釋、表達同一主題服務(張獻臣,2020)。
三、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閱讀教學實踐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語》高一年級“Module 1 Unit1 Anne’s best friend”為例,探索如何在讀前、讀中和讀后三個閱讀階段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依托英語閱讀課培養(yǎng)思維能力,首先要確保文章內容具有評價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文章語言適合學生記憶和理解,且略高于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文章結構或情節(jié)清晰。本案例所選取的文章正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文章講述了猶太女孩Anne為躲避納粹的迫害而藏身小閣樓中,并把日記當做自己的朋友。第一部分為引文,介紹日記的歷史背景以及Anne將日記當做自己朋友的原因,適合學生進行信息獲取的表層思維訓練。第二部分為日記節(jié)選,包含了自然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心理描寫,適合學生做深層思考和推斷,培養(yǎng)高階思維品質。
1.讀前活動開啟思維
導入是課堂教學中思維活動的開始。教師通過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邏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思維(林崇德、胡衛(wèi)平,2010)。教師可以緊扣主題,通過圖片、視頻、問題或知識競猜等方式導人話題,幫助學生打開思維。
【活動1】
教師播放一段介紹二戰(zhàn)時期納粹集中營的視頻,讓學生了解一些背景知識,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會Anne的情感。這個活動涉及記憶和理解的思維層次。在觀看視頻前,教師提出兩個問題:How is Nazi concentration camp? 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 were in the camp?觀看視頻后,大多數(shù)學生能通過回憶提取視頻信息準確作答。
【設計意圖】
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與本節(jié)課主題相關的背景視頻,其中的圖像、聲音、文字和音樂等多模態(tài)信息成功地將學生帶入本節(jié)課的主題意境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既發(fā)展了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又啟動了學生的思維,為接下來分析Anne的人物性格和情感變化作鋪墊。
【活動2】
在閱讀前,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文章標題和插圖進行預測,訓練學生的推斷能力。
根據文章標題“ Anne’s best friend”和教材插圖,教師向學生提問: From the title, What do you expect to read in the passage?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picture? 學生觀察思考后都能準確作答。這些預測有助于學生理解接下來要閱讀的文章。
【設計意圖】
標題是文章大意的概括,讀懂標題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文章。觀察插圖等非文本信息可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推理、想象等認知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品質。
2.讀中活動發(fā)展思維
讀中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能夠理清文本結構,掌握語言特點和評析語篇內涵,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應設計既包括淺層次的細節(jié)理解又包括深層次的對比分析、概括推理、評價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觀察、思考、分析和解讀,提升思維能力。
(1)設計整合性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整合性活動是指教師設計關注語篇整體結構,找出文章主線,把握文本意義的活動。學生不僅要理解文章所包括的具體信息,還應掌握這些信息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站在整篇文章視角下,分析作者如何謀篇布局、表達主題意義。教師可以設計概括段意的活動,并借助思維可視化圖形,使零碎信息結構化、系統(tǒng)化,從而幫助學生梳理文本結構,理清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
【活動3】
在讀中活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略讀快速瀏覽整篇文章,概括每段大意,并以圖1的形式呈現(xiàn)。
通過概括段落大意,學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內容。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文本結構和內在邏輯。
【設計意圖】
本活動采用整體閱讀,體現(xiàn)了教學活動設計的整體性原則。概括段意可讓學生快速掌握文本結構,訓練學生的總結能力;思維可視圖幫助學生將零碎知識重新整合,直觀顯示出各段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這個活動旨在幫助學生提高記憶、理解和總結的能力,同時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設計理解性活動,培養(yǎng)學生提取分析的能力
學習理解類活動主要包含感知和注意、獲取和梳理、概括與整合等基于語篇的學習活動(教育部,2018)。理解性活動要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和主題意義,教師在設計理解性活動時,應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jié)。學生通過尋讀查找文章細節(jié)信息,并分析這些信息如何服務于主題意義的表達。
【活動4】
學生通讀全文,提取信息,完成以下連線題:
學生完成連線后,教師讓他們在文中劃出含有表達Anne對大自然情感的句子,要求學生sum up the change of Anne’s feeling towards nature. (How many stages? How did she feel?)并畫出思維導圖。
學生很快找出并完成了思維導圖,教師接著提出一個問題:What was the reason for such changes?學生經過思考可以準確分析出是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造成的。這樣的分析可以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進行更深層次的思維活動。
【設計意圖】
本活動的設計體現(xiàn)了遞進性原則。學生首先需要了解與主題相關的表層信息,之后才能聚焦文本深層信息。
(3)設計遞進性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在學生整體把握課文主旨和框架結構的基上,教師應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活動,引導學生挖掘文本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推理的能力。
【活動5】
在通讀全文之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語篇,推斷Anne寫日記的意圖和她的情感態(tài)度。教師提出以下問題 (1) What feelings did Anne express in this diary? What is her tone? (2) Can you sum up Anne’s character?學生通過在日記中尋找Anne對自然的態(tài)度的描寫,經過思考可推斷出,(1)Anne felt lonely and frightened and she was fed up with the life of hiding and she longed for nature and freedom. (2)Anne was brave and optimistic about life because she never gave up hope for the future and love for nature. 學生推斷出主人公的情感態(tài)度之后,了解了文本的主題意義,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能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設計意圖】
在學生領會語篇的內在涵義之后,教師帶領他們繼續(xù)深度閱讀,了解Anne寫日記的意圖和想要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在推斷作者的寫作目的和立場的過程中,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推斷能力均得到了發(fā)展。
(4)提出啟發(fā)性和開放性問題,培養(yǎng)學生質疑批判的能力
啟發(fā)性提問是指通過揭示事物客觀矛盾,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的教學方法。在學生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教師應設計具有啟發(fā)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挖掘文本內涵,提出質疑,并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既能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又能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
【活動6】
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分組交流與討論::1) What can we learn from Anne’s best friend? 2) Do you think you are luckier than Anne? Why? Do you want to be Anne’s friend?學生們討論后各抒己見,在思維碰撞中表達了很多令人驚喜的觀點。針對第一個問題,有學生認為:Anne’s best friend helped Anne know herself better.也有學生認為:Her best friend kept Anne’s spirit and inspired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針對第二個問題,有學生發(fā)表意見: We are luckier than Anne because we have freedom. I’d like to be Anne’s friend because I gained much encouragement from her and we can share our happiness and sorrow with each other.這兩個開放性的問題,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用所學語言表達的積極性。
【設計意圖】
以上兩個問題啟發(fā)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在現(xiàn)代社會背景下探討安妮日記的意義,也啟發(fā)學生思考安妮日記的內涵,與同齡人安妮建立起聯(lián)系和共情,發(fā)現(xiàn)真善美;遷移知識,進行今昔對比,從而學會珍惜現(xiàn)在。在學生思考并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其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都得到了發(fā)展。
3.讀后活動表達思維
教學活動應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表達的機會,以促進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思維方式,發(fā)揮多元智能的作用和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程曉堂,2020a)。讀后活動可聯(lián)系現(xiàn)實,走向生活,這有助于學生內化知識,并遷移創(chuàng)新。
【活動7】
要求學生寫一封信給安妮。The year 2019 is the 90th birthday of Anne Frank. To commemorate her, please write a letter to her to express our feelings after reading her diary.
寫信將學生引入了一個新的真實情境中,學生有很多話可說。有學生說:You are my idol because you were so brave. 有學生說:I’m inspired by your enthusiastic and optimistic about life because even if your were lonely and frightened without freedom, you never gave up hope for the future and love for nature. 學生在新的情境中表達觀點,內容新穎且獨特,體現(xiàn)了創(chuàng)造性。
【設計意圖】
這封書信從語篇出發(fā),遷移到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相關的情境中。在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后,學生把從Anne身上學到的觀點、情感和態(tài)度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再根據觀點表達的需要組織語言,創(chuàng)新表達,做到學以致用。
四、結語
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充滿了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機會,而且能多維度地培養(yǎng)學生不同層級的思維能力。教師要認真挖掘文本內,精心設計圍繞主題的教學活動,從低階到高階,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程曉堂2020a.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上)(EB/OL)鯤翼學院.2020-6-5.
[2]韓芳芳、劉光然、胡航2015. 面向高階思維培養(yǎng)的轉課堂教學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 17-20
[3]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林崇德、制衛(wèi)平2010. 思維型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29-36
[5]林艷、郭強2018. 高中英語閱讀思維型教學實踐探究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3):29-32
[6]瞿莉群 2017. 英語閱讀教學中問題的設計(J)中學外語教與學,(6):46-47
[7]張獻臣2020. 人教版高中英語新教材使用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分析與教學建議(英語學習(教師版)(10):9-13
廣州市花都區(qū)圓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