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黎華
【摘要】影視作品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語文教學要積極回應社會變化,大力開發(fā)整理影視作品作為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和表達能力。
【關鍵詞】影視作品;語文;現(xiàn)狀;教學方法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視聽影像等各種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各種影視媒體廣泛、快速傳播,不僅深入滲透到人們的生活,還可以推動語文教學的革新。本文就從背景、現(xiàn)狀和方法三個方面展開討論,提出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更好地應用影視資源的可行方案。
一、影視作品應用于語文教學的背景
(一)適應時代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F(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影像閱讀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的動圖、視頻、表情包已經(jīng)成為學生接受信息的重要來源,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成長起來的中學生,對于豐富生動的視覺元素不僅接受良好而且有著天生的喜愛。把名著影視作為教學的重要抓手,挖掘語文教學與電影資源之間可供連接的結(jié)合點,用學生們喜愛的元素來豐富語文課堂。但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影像資源良莠不齊,碎片化、娛樂化嚴重,語文教育應該通過電影資源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視覺素養(yǎng),以及獨立思考、自主批判、評價鑒賞的能力。
(二)通過對比學習可以更好地理解名著及時代精神。影視作品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和制作,但是由于時代的不同,會融入時代的特征。比如1994年版《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上上更貼近原著,劉備是仁君,曹操是梟雄,這反映出作者的時代對掌權(quán)者的期待。而2010年版參考了史籍《三國志》,以曹操為正統(tǒng)視角,以曹魏政權(quán)為主角。在教學中,除了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原著和不同版本影視作品以外,還可以拓展閱讀《三國志》,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價值體系。
(三)影視作品可以提升表達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影視作品欣賞,把其中的表達方式運用到寫作技巧上,可以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1987年版《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誤闖寶玉房間,有一個長達3分鐘的長鏡頭,通過劉姥姥的雙眼去展示寶玉房間精心的布置,把將名著中的擺設物品一一展現(xiàn)。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文本—影像”在理解和表達上的統(tǒng)一,模仿類似的表達手法,以豐富寫作技巧。
二、影視作品應用于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
(一)把影像作品取代文本閱讀。部分教師擔心學生沒有時間閱讀原著而影響對課文的理解,就通過觀影快速掌握文學作品的情節(jié),梳理文本內(nèi)容。為了幫助學生。比如通過觀看《林黛玉進賈府》以了解人物性格,在學生腦中樹立人物形象,從而更好地完成課堂任務。這種教學方式是讓學生以觀看影視作品的方式,取代了文本閱讀,提前切斷了學生與文本深入接觸的可能,限制了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二)對影像作品賞析理解過窄。部分教師注重講授影視作品的直觀感受,弱化了學生對影視作品的理性分析和評價,將影視作品傳達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融入文本教學作為重點,強調(diào)借鑒影視作品的主題或人物品質(zhì),幫助學生完成教學大綱。然而卻忽略了影視作品特有的光影聲形、場景切換、服化道等方面,在審美、表達方面與文本沒有區(qū)分,讓學生不能獲得更高層次的理解與知識。
(三)沒有注重挖掘影視作品與文本的異同。比如在《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文本中的特點是運用了比喻手法,通過對色彩描寫,突出拳打”的場景,而在1997年版《水滸傳》中,著重描寫了鎮(zhèn)關西殺狗的兇狠、魯達攔截鎮(zhèn)關西手下通風報信、設計挑釁的過程,一正一反將情節(jié)矛盾層層推進,襯托出了魯達與鎮(zhèn)關西的形象。如果不能從影視作品與文本之間的差異入手,僅從情節(jié)和情感上進行理解,無異于浪費了影視作品在教學中的資源。
三、影視作品應用于語文教學的方法
(一)建立影視資源庫,提升教師的影視藝術修養(yǎng)。學校要重視影視資源庫建設,投入相應的財力物力人力,以教材為基礎,結(jié)合擴展閱讀書目,建立相應的影視作品庫,并做好相應的片斷剪輯、分類,編輯成適合在課堂使用的素材,避免學生另行尋找影視作品的時間壓力。同時,教師也要提升自身的影視藝術素養(yǎng),掌握專業(yè)領域知識,并融入語文教學之中,既要能補充學生在專業(yè)方面的不足,又要有的放矢,始終抓住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這一要旨,不讓中學語文教學異化為影視專業(yè)教育。
(二)從教學安排上,可以按照“感知、觀賞、討論、復盤”四個步驟開展:在課前讓學生提前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比如《西游記》、《紅樓夢》等相關劇集,在課堂上挑選有代表性、集中體現(xiàn)人物形象、關鍵情節(jié)等精彩片斷,然后選取開放性話題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后組織學生撰寫影評,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尋找相關的論據(jù)進行論證,鍛煉邏輯思維和審美情趣。
(三)在學生表達能力的鍛煉上,可以采取“文本—影視—文本”的往復對比法,通過比較分析文本與影視兩種不同載體的表達,學習描摹不同表達方式。比如《智取生辰綱》一節(jié),引導學生觀賞影視作品后,根據(jù)影視作品撰寫相應的劇本文字,再與原著文本進行對比,找出二者不同之處,再組織討論各自的特點,各取所長,引導學生理解影視化作品的直觀表達,與文本之間的變形過渡,感覺“本文到影視”、“影視以文本”之間的規(guī)律,感受語言魅力,提升表達能力和水平。
最后,我們必須認識到學生并不能脫離社會,重視在課堂上應用影視資源,先行一步搶占教育生態(tài)位,對學生進行充分引導,使影視資源運用于中學語文課堂,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應變之道。
參考文獻:
[1]羅剛.影視作品欣賞促進語文寫作教學[J].作家天地,2020(23):27-29.
[2]張青香.影視資源輔助初中語文經(jīng)典名著教學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7.
[3]奚小慧.影視資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整合與運用[J].江西教育,2018(27).
(深圳外國語學校 ?深圳福田 ?51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