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天才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三學段提出了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教學要求。隨著統(tǒng)編教材的使用,如何進行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教學,成為廣大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將教材中的非連續(xù)性文本分為專項型、主題型和輔助型三類,分別探討這三類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教學。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中要求“閱讀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從圖文等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這是非連續(xù)性文本的概念首次出現在課程標準中。非連續(xù)性文本又稱“間斷性文本”,多以數據、圖表、圖解文字等形式呈現,具有直觀、醒目、概括性強等特點。非連續(xù)性文本作為一種特殊的文本類型,具有獨特的教學價值。從課程標準的表述上看,其強調的是“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找出有價值的信息”。所謂“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指向的是基礎,其能力要求是在類別比較、圖文結合理解等比較淺顯的認知層面,呈現的是信息明確、圖例簡單、文字不多的文本。所謂“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其閱讀的要求應該是能夠了解和理解文本,能發(fā)現所需信息。
統(tǒng)編教材對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作了專門的教學安排,這是落實課程標準的具體措施。然而,筆者在調研中發(fā)現,作為一種新型的閱讀形式,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目前還沒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加之大部分教師沒有對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教學進行專門研究,在教學中問題較多,突出表現在教師的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意識不強,不知道如何處理教材,教學目標、內容不明確,教學策略不恰當等。那么,如何有效進行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的教學呢?為了切實做到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教學不缺位、能達標、不超標,教師要統(tǒng)覽現行教材非連續(xù)性文本類型信息,整合教學資源,通盤考慮教學設計,做到胸中有全局、眼中有目標、教學有著力點。根據現行統(tǒng)編教材的編排特點,筆者把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內容分為專項型、主題型、輔助型三類,分別探討教學策略。
一、專項型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策略
專項型非連續(xù)性文本,是有別于以往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教學的新課型。比如,五年級下冊的《金字塔》、六年級上冊的《故宮博物院》、六年級下冊的《魯濱遜漂流記(節(jié)選)》等課文。對于專項型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在教學時,教師可采用的教學策略是:以文本為本,對閱讀材料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識別其構成元素和文本結構,讀懂所表達的含義,獲取、整合關鍵信息,再引導學生將已經獲取的信息進行解釋、歸納、比較,聯系生活實際,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文本中的關鍵信息,運用所需信息,主動建構文本。如,教學《故宮博物院》一課,可采用如下策略。
第一步,讓學生明確課文是一組非連續(xù)性文本,并知道文本材料類型。其中,材料一是一篇說明文,材料二是片段文字,材料三是官方網站圖片,材料四是平面示意圖。
第二步,通讀課文所有文本材料,整體感知文本信息:材料一按空間順序詳略得當地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功能;材料二講述了有關太和門的故事;材料三介紹了故宮博物院的參觀路線;材料四是故宮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圖。
第三步,按課文學習提示,根據課文提供的四個文本材料,帶著不同的閱讀任務(任務一: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任務二:選擇一兩個景點,游故宮的時候為家人作講解)篩選、整合閱讀材料。通過有目的地讀,學生須明確:要完成任務一,須整合材料一、三、四;要完成任務二,須整合材料一、二。篩選信息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切身感受如何根據閱讀的目的選擇晗當的閱讀材料和閱讀方法。
第四步,引導學生根據兩個閱讀任務,分別從“我選擇的閱讀材料”“我運用的閱讀方法”“我的閱讀成果”“我這樣設計(講解)的原因”等幾個方面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展示交流,最終達到獲取整合信息、解釋歸納信息、運用信息重新建構文本的目的(見圖1)。
二、主題型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策略
統(tǒng)編教材在編排上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在單元組織中,除課文這種連續(xù)性文本之外,還有綜合性學習、交流平臺與初試身手、習作、語文園地、快樂讀書吧、口語交際等學習板塊,每個板塊突出一個訓練主題,這些可以稱之為主題型非連續(xù)性文本,它們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些非連續(xù)性文本并不是單獨存在于教材之中的,有的是明確語文要素;有的是落實語文要素,貫穿方法的學習運用;有的是進一步強化語文要素,梳理、總結、提煉學習方法;有的是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等,各部分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配合,它們與課文形成了語文教學的有機整體。
主題型非連續(xù)性文本的教學策略是:突出主題性,凸顯實踐性,上引下聯,“瞻前顧后”,做到與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有機融合。教學時,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明確單元學習目標,搜集整理、解釋歸納、遷移運用文本信息,交流展示學習成果。
如,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課文是說明性文章,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是學習寫說明文,要落實的語文要素是“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單元后面的交流平臺與初試身手,就是要學生梳理、總結說明文的相關知識信息,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學過的課文,嘗試運用這些信息。教學時可按如下步驟進行。
第一步,結合單元學習目標,讓學生回顧、交流本單元兩篇精讀課文《太陽》《松鼠》的學習體會和收獲。
第二步,閱讀交流平臺非連續(xù)性文本,提煉出關鍵信息:說明文可以認識事物,獲取知識;說明文為了把抽象、復雜的事物說得清楚明白,往往使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文通常抓住事物鮮明的特點進行具體說明;說明文語言風格多樣,但表達時要做到準確、清楚、有條理。
第三步,比較本單元兩篇精讀課文,列表歸納說明性文章的特點、不同說明方法、不同語言風格。
第四步,閱讀初試身手中的文本。為完成練筆一,教師要引導學生圖文對照,明白“示例”介紹事物特征時,用上了不同的說明方法,再遷移運用交流平臺中提煉的信息,抓住特征,介紹身邊的一種事物。為完成練筆二,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散文《白鷺》,搜集與白鷺外形相關的具體資料信息;嘗試改變語言風格,把含蓄抒情的語言變成表達準確、清晰的語言;嘗試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白鷺的外形說清楚,再遷移運用交流平臺中提煉的信息,嘗試把散文改成說明性文章。
第五步,總結、展示、交流兩個練筆成果。
這樣教學,能夠緊緊圍繞單元訓練主題,切實達到語文要素的落實、語文學習方法的運用、語文綜合能力訓練的目的(見圖2)。
三、輔助型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策略
輔助型非連續(xù)性文本是輔助課文學習的文本。統(tǒng)編教材中的輔助型非連續(xù)性文本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單元導讀、課文閱讀提示、文中批注及泡泡圖、課文插圖、課后閱讀鏈接、課后閱讀資料袋等,這些非連續(xù)性文本穿插在連續(xù)文本的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感悟課文內容,豐富閱讀體驗,涵養(yǎng)精神,起到預習、總結、體會中心等助學課文的作用。
輔助型非連續(xù)性文本的教學策略是:突出輔助性,凸顯資源性,做到與課文適時、適切對接,融入教學之中。教學時,教師要努力整合教學資源,梳理各種文本信息,找到教學輔助點,確定教學對接點,形成教學合力,助力課文學習。
如,五年級下冊的《威尼斯的小艇》,課文后面安排的閱讀鏈接是朱自清的《威尼斯》和喬治·桑的《威尼斯之夜》中的片段,是兩個非連續(xù)性文本片段。梳理文本信息,可找到的教學輔助點是“加深對威尼斯的了解,進一步感受這座水上名城的魅力,并體會幾篇文本的表達方法”,確定的教學對接點則是在課文學習之后。教學時可做如下處理。
第一步,引導學生讀一讀閱讀鏈接的兩個文本片段,邊讀邊把片段和課文共同寫到的內容分別圈畫出來。
第二步,按“游覽途經地”“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作者的感受”幾項內容列表比較三位作家在表達上的相似之處。
第三步,學生完成表格后展示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歸納出信息要點:三位作家都是按一定的游覽順序寫的,都寫了小艇,都有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都表達了對威尼斯的獨特感受。
以上教學,學生通過提煉、歸納信息,在比較發(fā)現中加深對課文內容和寫法的認識,起到了助力課文學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