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輝
摘要:影片《別告訴她》中,女主角碧麗是一個在西方社會長大的華裔,她因為失去了與中國的文化聯(lián)系成為離散者。當她回到中國,處理中國家庭問題時,中西文化的差異得到了尖銳的顯現(xiàn)。隨著碧麗回歸故土家園,在中國文化的影響和熏陶下,她開始重新思考和建構(gòu)自身的文化身份,中國人共享的文化記憶在碧麗的身上得到了傳承和延續(xù)。
關(guān)鍵詞:《別告訴她》? 文化記憶? 身份認同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5-0011-03
《別告訴她》是美國華裔女導(dǎo)演王子逸根據(jù)自身真實經(jīng)歷自編自導(dǎo)的家庭喜劇電影。影片圍繞一個跨國家庭展開,住在長春的奶奶被確診為肺癌晚期,家人們想對老人隱瞞病情,同時回家與老人告別,遂以在日本的孫子浩浩要舉辦婚禮為由從世界各地返回長春。在美國長大的女主角碧麗(Billi)得知奶奶生病后對家人們是否應(yīng)該隱瞞病情陷入了矛盾之中。在“告訴”與“不告訴”的背后,表征著一代海外華裔自我身份和記憶的沖突。影片末尾碧麗終于與自己達成了和解,同家人一起隱瞞了老人的病情。碧麗在自我和解的過程中也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身份認同。
一、離散的“他者”
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理論提出記憶受到社會框架制約?!坝洃浽诮煌倪^程中生存和延續(xù);交往的中斷及其框架的消失或改變會導(dǎo)致遺忘”。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炎黃子孫共同承載的文化記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部分中華兒女肩負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走向廣闊的世界。隨著一代又一代在海外成長的華裔出現(xiàn),中華文化在他們身上的印記逐漸褪色,成為了全球文化語境中的“離散者”。碧麗六歲以后去了美國,在美國長大的她失去了延續(xù)中華文化的交往框架,是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失語癥患者”,她遺忘了基于絕對過去,被集體所傳承和默認的屬于中國人的文化記憶。因此碧麗在回到中國后,短時期內(nèi)很難融入到中國式的大家庭中。碧麗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和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大家庭顯得格格不入,成為跨文化意義上的“他者”形象。
碧麗的“他者”身份在是否對奶奶隱瞞病情這一個問題上得到了凸顯,西方以權(quán)利義務(wù)關(guān)系為核心基礎(chǔ)的家庭模式與中國注重和諧倫理的血緣家庭之間的文化沖撞在影片中得到了鮮明的展現(xiàn)。社會文化上的矛盾沖突,讓碧麗陷入了對自我身份的懷疑與反思。從重視個體價值和選擇的角度看,碧麗認為向奶奶隱瞞病情是荒謬的、違法的,奶奶對自己的病應(yīng)該有知情權(quán),有權(quán)對自己今后的生活做出選擇。作為失去中國文化記憶的離散者,碧麗從權(quán)利義務(wù)的倫理基礎(chǔ)出發(fā),不認同中國傳統(tǒng)家庭對待疾病的做法。伯父、姑姑等人從家庭集體觀念出發(fā),堅持認為把病情直接告訴奶奶徒增她的煩惱,向奶奶隱瞞病情是為了給她分擔(dān)壓力。碧麗的想法,在家人們看來缺少了人情味,也是拋棄了集體、逃避責(zé)任的行為。
共享了集體記憶的人,可以證明自己歸屬于這一群體,而未分享集體記憶的人便被群體所區(qū)隔。正如影片中的醫(yī)生所言,對身患絕癥的家屬隱瞞病情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的普遍選擇。在文化記憶的影響之下,對奶奶隱瞞病情似乎是一種“常識”,成為家人們默認的選擇。而碧麗從文化上實際上已經(jīng)與這一群體產(chǎn)生了非常明顯的區(qū)別,僅僅因為血緣關(guān)系被綁定在一個中國大家庭中。她雖然不認同家人們的做法,但面對家人給出的種種隱瞞病情的理由也無法做出充分的反駁。事實上,中西文化對待疾病的不同觀念并沒有對錯、優(yōu)劣之分,只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之下對待疾病有著不一樣的態(tài)度和選擇。這種兩難困境反映出西方核心家庭模式與中國血緣家庭模式之間的文化差異。但對于碧麗這樣的離散者而言,這兩種對待疾病的態(tài)度讓她十分糾結(jié)。從小遠離中國社會的她失去了共享中國文化記憶的社會框架,她很難從自己熟知的西方的思維模式中跳脫出來看待中國的人情世故,自然很難理解中國家人的良苦用心,碧麗作為離散的“他者”是大家庭中突兀的存在。
二、儀式與記憶
在《論集體記憶》中哈布瓦赫指出,記憶和歷史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必須被看作一個建構(gòu)的過程,而不是恢復(fù)的過程”,每個人的記憶在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變動之下,在特定的空間和活動之中,都可能被影響,甚至被重塑。
儀式是文化記憶首要組織形式?!巴ㄟ^集體成員的集會和成員本人的在場”,儀式將傳統(tǒng)保存和傳承,“將世界和對集體的認同保持在正常軌道上”。影片中,碧麗和家人們一起參與了祭掃儀式和婚禮儀式。在這兩場儀式的刺激下,碧麗重拾了記憶的殘片,慢慢轉(zhuǎn)變了自己原先的想法。在碧麗轉(zhuǎn)變自己想法的背后,是一種屬于中國的文化記憶的喚回。
在舉辦婚禮前,按照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xí)俗,碧麗和一家人去給爺爺掃墓。奶奶作為家中的長輩,帶領(lǐng)著全家人進行祭拜。奶奶祈求爺爺保佑家里每一個人,將現(xiàn)實中的家人與已故的家人以特殊的方式連接在一起。中國式的掃墓過程中亡者仍以家庭集體中的一員而存在。在這一場祭掃儀式中,作為長輩,于奶奶而言,她要為大家祈求平安;于已故的爺爺來說,他需要保佑家中每一個人。肉體的死亡并不意味著家庭關(guān)系的終結(jié),亡者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及他在家庭中承擔(dān)的重任通過“給予保佑”得到體現(xiàn)。祭掃儀式不僅僅是為了悼念亡者,更是為了讓家庭成員們意識到,每個人的活動都與家庭這個集體息息相關(guān),亡者也不例外。因此家人隱瞞病情的行為就能夠得到很好的解釋,奶奶的病同樣是整個家庭需要面對的,不能讓她獨自承受。在這場溝通了生與死的悼念儀式中,雖然碧麗的舉動顯得生疏和無措,但是在家人的陪同和指導(dǎo)之下,她找到了自己在儀式中所屬的“位置”,完成這場祭掃儀式中的“任務(wù)”。通過掃墓這一充滿神圣感的儀式,碧麗逐漸認識到中國式家庭關(guān)系有其獨特之處,也慢慢理解了家人們的做法。影片開頭碧麗打算直接告訴奶奶病情的決定,現(xiàn)在在她自己看來似乎也顯得冷酷無情。
在悼念儀式中,影片展示的多是長輩對晚輩的關(guān)愛,那么在婚禮儀式上,更多展現(xiàn)的是晚輩對于長輩的尊重和關(guān)懷。大伯在祝酒的過程中感謝母親并崩潰大哭,新郎浩浩在拍全家福的時候也淚流滿面?;槎Y是一個大喜的日子,晚輩的表現(xiàn)卻十分異常,面對這樣的情形,奶奶只是欣慰的笑。奶奶的平靜更讓碧麗意識到,“別告訴她”不是一個單純的欺騙,而是長輩和晚輩之間一個充滿默契的謊言。在奶奶這兒,“別告訴她”是一個長輩對家庭的愛,是對子女苦心的理解、成全和滿足;在晚輩們看來,“別告訴她”是對長輩的一份尊重和愛護,大家一同維護了家庭的幸福與和諧。與直白的表達情感不同,中國式家庭里,家人之間相互的關(guān)愛總是在心照不宣中默默流露。這一場婚禮是假,家人之間流露的感情是真,家中的晚輩和長輩共同在一個中國傳統(tǒng)家庭的中扮演著屬于自己的角色。在婚禮儀式中,碧麗意識到“別告訴她”不僅僅是其他家人的選擇,也是奶奶自己的選擇,更是奶奶希望家人們作出的選擇。
碧麗親身參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儀式中,這些儀式中所傳承的文化記憶讓碧麗真切感受到了屬于中國人特有的孝悌觀,她意識到中國的家庭倫理關(guān)系與西方的思維模式并不能一一對應(yīng)。因此,碧麗改變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她逐漸跳脫出自己一直以來所熟悉的西方思維模式,開始接受大家向奶奶隱瞞病情的選擇。在婚禮現(xiàn)場,她悄悄問爸爸來參加婚禮的人知不知道婚禮是假的,惶恐有人戳穿了一家人的謊言?;槎Y結(jié)束后,她一路狂奔到醫(yī)院,取出奶奶的診斷報告并把報告送去復(fù)印店將報告結(jié)果上的“惡性陰影”改成“良性陰影”。
從一開始對家人向奶奶隱瞞病情的憤怒和不滿,到最后和家人一起心照不宣地參與到隱瞞病情的“善意謊言”之中。通過參與儀式,碧麗屬于這個中國大家庭的記憶被逐漸塑造,超越了西方文化形塑的身份壁壘,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中國特有的文化記憶。
三、身份認同的重塑
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為代表的構(gòu)建主義者認為身份認同是社會想象物。借助“交互反射”的概念,阿萊達·阿斯曼和揚·阿斯曼對個人認同做出了深入闡釋:“自我在回憶的時候會想起他人,也要依賴他人的回憶”,自我是在與他人的溝通過程中形成,與他人的互動本質(zhì)上就是與自我的互動,“在自己和他人的回憶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所以個人認同不僅是關(guān)于自身的認識,同時也是社會框架中他人的意識,自我身份認同之中包含了“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及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社會責(zé)任和法律責(zé)任”。
影片中的碧麗是一個在美國成長的華裔,在她日常生活的場域中,與她進行交流互動的是在中國文化看來屬于“他者”文化的諸元素。當她回到中國,在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大家庭中,她的互動場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在美國長大的碧麗來說,中國文化成為了一個陌生的“他者”。從一開始與家人針鋒相對的觀點便凸顯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矛盾。影片中的碧麗經(jīng)過與爸爸和伯父的談心,詢問了醫(yī)生隱瞞病情的理由,知道了奶奶曾經(jīng)對爺爺隱瞞病情的決定。在她看來毫無理由地隱瞞卻成為了所有人默契的選擇,在與“他者”的溝通之中,她反對向奶奶隱瞞病情的想法也漸漸動搖。在參與了祭掃儀式和婚禮儀式之后,她更加深切的感受到每個人在家庭中為集體所承擔(dān)的一份重任。通過與“他者”的對照,我們才得以確認自己的身份,在不同的社會場域中,與自我進行對照的“他者”同樣也不斷發(fā)生變化,因此自我身份與“他者”一直進行積極的對話和調(diào)整。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下,碧麗經(jīng)過與“他者”的不斷接觸,改變了自己一直以來所熟悉、遵循的原則,逐漸尋找到了自己在中國大家庭中的定位,意識到整個家庭賦予她的責(zé)任和期望。
至此,碧麗對自我身份的認識已經(jīng)與剛到中國時發(fā)生了巨大轉(zhuǎn)變。在具體的文化象征物的影響下,碧麗對自我身份的認識還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影片中,碧麗在出租車上,看到了一個拱形建筑。這個拱形建筑作為一種特殊的“器物”承載了她獨有的兒時記憶:小時候她常常在拱形建筑下玩耍,即使周圍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因為拆遷大有不同,但那個拱形建筑如同紀念碑一樣凝結(jié)成了“可供回憶附著的想象物”。這一次回鄉(xiāng),碧麗同樣有一個可供回憶附著的想象物。碧麗在陪奶奶晨練時,和奶奶學(xué)習(xí)了一種類似于“氣功”的晨間操?;氐郊~約后,她又想起了晨間操,在街上打了起來。當她一聲大喝時,鏡頭又重新切回了長春,樹上的鳥兒仿佛聽到了碧麗的叫喊,沖向了天空。在這里,晨間操就如同兒時的拱形建筑,對自我和集體的認同通過象征性的形式得到展現(xiàn)。于碧麗而言,奶奶的晨間操便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隱藏在“晨間操”這一符號背后的是在中國孝悌觀下形成的家庭關(guān)系,一種富有中國智慧的、不動聲色的為人處世的方法。
四、結(jié)語
電影《別告訴她》的英文名稱“The Farewell”直譯為“告別”,從這兩個看似甚至矛盾的電影名稱就能非常清楚的察覺中西文化思維的不同之處。影片中碧麗也因自己的特殊身份在中西文化的交往過程中經(jīng)歷著思想上的斗爭。在思想斗爭的背后,實際是自我認同的困惑和掙扎。
影片直面海外移民與母國之間“陌生又親密”的復(fù)雜關(guān)系,揭露了海外移民生命經(jīng)歷中的心靈創(chuàng)傷,在海外電影市場引起了較大的共鳴。然而影片在國內(nèi)上映時,成績卻十分慘淡。多數(shù)國內(nèi)的受眾在中國本土成長,從來沒有和女主角碧麗一樣有過斷裂、離散和錯位的感受,自然無法從影片中找到共情之處。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新時代語境之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lián)系也日益緊密。如何處理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guān)系逐漸成為一代又一代海外華裔無法回避的問題?!秳e告訴她》以碧麗為例,反映了全球華裔對于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尋找與回歸。在離散者尋根的過程之中,構(gòu)建文化記憶的關(guān)鍵要素如儀式、“他者”、象征符號等等最終幫助她找到了自我的定位,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覺醒。文化記憶在此過程中成為了一把打開身份認同之門的鑰匙,將“離散者們”斷裂的中國記憶重新粘合,幫助他們在中西文化的沖撞之下找到一個屬于自我的文化平衡點。
參考文獻:
[1]揚·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5:29;52;139;46.
[2][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3.
[3][德]阿斯特莉特·埃爾,馮亞琳.文化記憶理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