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城
【摘要】中學班主任是學校中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處于常態(tài)化的新時期,班主任對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勢下,中學班主任要不斷探索并掌握適合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斷提升自我素質,做好學生的心理指導和調節(jié)工作,促進中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班主任;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是社會生活中的最被寄予希望的群體,往往被寄予的厚望使得這個群體的不少人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擾。尤其自2020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人人自危,當時盡管各地各部門開展線上教育,實行“停課不停學”,但很多學校仍然停留在教學層面,服務于升學目標,使得中學生群體在社會、學校、家庭和自我的多重壓力下,出現(xiàn)心理問題,且尤為突出。所以,中學班主任在面對疫情常態(tài)化的新形勢下,要注意培養(yǎng)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yǎng)他們自強、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使他們能夠在復雜變化的當今時代中敢于面對挑戰(zhàn),甚至挫折,并在中學生活中準確定位個人角色,追求更加青春的自我。
一、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分析
筆者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不少的學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礙,這些障礙或許會僅僅因為某個特定的小細節(jié)的改變而發(fā)展成為顯性的心理問題??v觀這些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筆者認為,主要形成于以下一些共性的成因:
1.個人因素。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同學生的過往人生經歷中并未形成或者沒有體驗過比較辛苦的生活,甚至可以說,不少的學生是在衣食無憂的滿足中度過的,在他們的精神世界中并沒有求而不得的挫折免疫力。由此,他們對校園生活中存在的學業(yè)成績、人際交往、情感需求的追求與體驗不同導致心理上會發(fā)生微妙變化。這些微妙變化,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導,慢慢累積就會變成潛在或者外顯的心理疫患。
2.校園因素。當前各地各校都在開展素質教育,進行“減負”,不可否認的是,其存在巨大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學校,在追求成績和升學率的“生命線”影響下,加之部分學校由于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的匱乏,使得不少學校將工作重心依舊落在教學質量與水平上。過度的學校學業(yè)要求與教學強度,必然給學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影響學生的心理發(fā)育,使部分學生厭學、畏懼交往、自卑膽怯,甚至討厭自我,尋求解脫,甚至產生報復社會等惡性心理問題。
3.家庭影響。近些年,我國的經濟迅猛發(fā)展,人口結構發(fā)生很大的變化,社會競爭也愈發(fā)激烈。中學生群體的父母親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存在兩種傾向,要么過度焦慮,表現(xiàn)為過于緊張孩子的學業(yè)而勿視其情感與心理需求,要么過度不聞不問,表現(xiàn)為聽之任之的行為或態(tài)度,使中學生群體得不到關懷而自暴自棄。無論何種,都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很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性方法
在學校,班主任是學生最直接的接觸者,負擔著組織、管理、教育學生的職責,對學生的影響不可估量。因此,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班主任工作中進行,是十分必要的。
1.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并實行動態(tài)化管理
學生個體千差萬別,班主任工作要求班主任從接手班級工作之始就要開始著手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信息量決定了未來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實效。因此,班主任得從多渠道收集信息,要求盡量詳細,包括學生的個人簡介、身體情況、家庭背景、過往的學情等,信息記錄越是詳盡,就越能從其信息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預測和鑒定,并在學生發(fā)展中提供動態(tài)化的監(jiān)測。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接下來的班主任工作中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為學生的心理輔導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方案,同時也能提升班級決策時的科學性。當然,為學生建立起來的心理檔案,不能成為束之高閣的表面材料。中學生群體是思維跳躍的群體。他們的心理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所以,班主任對班級的管理、組織和對學生的教育必須實行動態(tài)化的監(jiān)測,進行補充性記錄心理檔案,為班級的管理工作提供實時的有效干預。
2.拓寬情感教育渠道
情感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剛性需求,是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滿足的心理體驗。班主任工作中必須滲透情感教育,充分發(fā)揮情感教育在育人方面的正面化效果,激發(fā)中學生群體能夠更“陽光”。對此,開發(fā)情感教育渠道就顯得至關重要,渠道越通暢,溝通越及時,效果越明顯。由于中學生群體在校時間比較多,班主任可以利用學生在校期間進行師生面對面交流。如果因為某些條件的限制或影響,無法進行當面溝通的話,班主任不妨利用網(wǎng)絡手段,如,微信平臺等進行情感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接納”和“自我認同”的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道德和責任感。如,2020年以來的抗疫中,我們就要善于抓住時機加強“逆行”教育,引導學生對學習、生活產生一定的積極情感體驗,并產生為之努力奮斗的向上情感動力,克服學業(yè)和生活上的慵懶,健全個性特征,使他們真正發(fā)展成為德智體美勞的中學生個體。
3.建立有效的干預系統(tǒng)
學校是健全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防線。班主任應該在教育過程中,不斷疏導、消除學生潛在的心理問題,防止心理問題激化成嚴重的心理障礙,促進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筆者認為,建立心理危機預警機制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危機預警重點是根據(jù)心理健康檔案中有不良趨向的高危群體,充分發(fā)揮班干部或宿舍長的信息渠道作用,對他們進行必要的疏導甚至監(jiān)控。校方及班主任不僅應該利用廣播站、“悄悄話”信箱等方式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更要有完善的應急準備,當發(fā)生突發(fā)性情況時,能夠多方聯(lián)動快速干預并處理。
總之,心理健康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問題。中學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應根據(jù)教育環(huán)境和個體特征的不同動態(tài)化分析成因,研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精準施策,促進學生的進步成長。
參考文獻:
[1]郝尚雄.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中小學生心理及心理干預的調查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9(17).
[2]陳奇,丁可,陸懷初等.中小學生心理與行為問題現(xiàn)況調查[J].浙江預防醫(yī)學,2013(10).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