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濤 王薇 劉欣然
[摘?要?]?應急科普是應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急科普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大局。該文從體系建設、資源供給、傳播方式和科普效果四個方面入手,總結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應急科普工作取得的進展,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應急科普法規(guī)、加大應急科普投入、創(chuàng)新應急科普形式等建議。
[關鍵詞?]?應急科普?科學傳播?現狀
[中圖分類號?]G315
201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成立。這是我國應急管理事業(yè)一個新的里程碑,也對我國應急管理事業(yè)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應急科普作為應急管理事業(yè)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對應急管理事業(yè)的發(fā)展有積極作用。那么我國現今的應急科普發(fā)展如何?本文立足于應急科普工作所取得的進展,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期為我國的應急科普發(fā)展提供參考,從而為應急管理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一、概念界定
目前,學術界對應急科普的概念還未形成統(tǒng)一觀點。劉彥君認為,應急科普既包括突發(fā)事件發(fā)生過程中進行的應急科普工作,還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常態(tài)化應急知識宣傳工作?[1?]。楊家英和王明指出,[HJ3.45mm]應急科普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理解:一方面是針對已發(fā)生的公共突發(fā)事件進行的各種應急性科普服務,另一方面是針對容易發(fā)生的公共突發(fā)事件開展的常規(guī)性預防科普教育?[2?]。張英從災前應急知識的科普、突發(fā)事件應對時段的科普、災后安全與減災的科普這幾個層次來理解應急科普的內涵?[3?]。劉倩分別從公眾需求、應急最終目的和政府這三個角度來解讀應急科普?[4?]。雖然各個學者說法不一,但其中都蘊含一個核心要義,即對應急知識的宣傳普及。本文認為,應急科普就是將關于突發(fā)性事件的事發(fā)前預防、事發(fā)時應對、事發(fā)后處置和恢復等方面的安全科學知識通過宣傳教育向社會公眾普及,以提高公眾應對突發(fā)性事件的能力,從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wěn)定。
二、我國應急科普工作取得的成效
經過不斷的努力,我國應急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在體系建設、資源供給、傳播方式、科普效果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體系建設方面,我國的應急科普組織體系初步建立完善。目前我國的應急科普工作體系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由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如自然資源、衛(wèi)生健康、環(huán)境保護等部門)依托日常工作進行常規(guī)性開展。各部門紛紛出臺了有關應急科普的指導性政策文件和法規(guī)。2017年,科技部、中央宣傳部聯合制定的《“十三五”國家科普與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規(guī)劃》特別強調了國家應急科普的創(chuàng)新文化和能力建設問題,要求各級政府大力推動科普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常態(tài)化發(fā)展,結合重大熱點應急事件,組織媒體與相關專家共同解讀該領域應急科普知識,引導公眾正確理解和科學認識社會熱點、焦點事件。另一部分則由科協(xié)組織開展,最為突出的是在搭建傳播平臺、聚集科普資源等方面,科協(xié)系統(tǒng)以應急科普常態(tài)化為核心理念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資源供給方面,我國應急科普人員隊伍持續(xù)擴大,科普經費投入穩(wěn)定提高。據相關統(tǒng)計,截至2017年,全國共有312人從事防震減災科普工作,另外還有專家團隊26個,團隊人數473人,培訓的學員人數約60萬人次。全國用于防震減災科普的資金投入共計約12266萬元,其中中國地震局用于支持各省局、直屬單位的經費達4863萬元?[5?]。根據《氣象科普發(fā)展規(guī)劃(2019—2025年)》,我國氣象科普隊伍持續(xù)壯大,初步形成了由專兼職人員組成,包括專家和志愿者在內的氣象科普人才隊伍。世界氣象日、氣象科技活動周等主題氣象科普活動成為常態(tài),年均參與專家1萬余人,受眾約300萬人次。同時,我國各類應急科普場地數量也在逐漸增多。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大類突發(fā)事件相關的科普場地數量逐漸增多。2004年,全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總數不到20家,至2019年,數量已上升至142家;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總數從2008年的不到100家,發(fā)展為2018年的350家;2004年,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僅有29家,但到2011年,總數已達到260家?[6?]。
在傳播方式上,依靠多種科普載體,應急科普形式逐漸豐富。各地舉辦的主題科普活動逐步增加,例如?“防災減災日”“科普活動周”等。2020年10月1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隊在景區(qū)宣講活動中通過印制防火宣傳手提袋、制作印有應急科普知識的礦泉水瓶、在旅游景區(qū)大屏播放科普視頻等多種方式傳播應急救援知識。大眾傳媒因其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等優(yōu)勢,成為應急科普的重要載體。同時,主流專業(yè)媒體也是應急科普工作的陣地之一,權威的應急管理類期刊?《中國應急管理》《中國應急救援》《中國減災》等也為應急科普工作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科普效果方面,我國在應急科普知識宣傳和教育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各類應急科普活動的開展吸引了不同人群的廣泛參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20年10月29日,由江蘇省應急管理廳等相關單位舉辦的“2020年江蘇省安全應急科普有獎知識競答”活動共吸引了全國超207萬人次參與,反響熱烈,活動不僅提高了公眾和相關從業(yè)人員避險和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實現了“以賽促學”的目標,也為“學以致用”奠定了扎實基礎,有助于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濃厚氛圍。公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和突發(fā)事件也能得到快速解讀,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正在形成,公眾對重大應急決策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得到保護。
三、存在的問題
(一)應急科普體系不完善,機制不健全
雖然近年來應急科普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應急管理也面臨著新的發(fā)展形勢。由于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方法,也沒有相應的業(yè)務流程保障,僅《突發(fā)事件應對法》涉及應急科普知識,有關宣傳教育的內容少之又少。應急科普體系建設缺乏規(guī)范、統(tǒng)一的管理,導致應急科普實踐缺乏可操作性和規(guī)范化的運作模式,特別是在基層單位,由于缺乏可操作的規(guī)章制度,只能靠經驗來組織應急科普工作。
(二)應急科普資源供給不足,人才匱乏
2018年,我國人均科普經費4.45元,平均每95萬人擁有1個科普場館。而要想跟緊發(fā)達國家的腳步,人均年科普經費就要超過10元,達到平均每60萬人擁有1個科普場館。雖然各類應急科普場館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仍難以滿足龐大的公眾需求。應急科普屬于公共服務范疇,主要由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如聘請科研專家開展講座、購買媒體宣傳版面等。一般來說,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比較有限,而且應急科普工作的投入見效緩慢,又不參與政府的績效評估考核,導致大多數地方政府更愿意將資金放到別處投資,對應急科普工作的支持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政府對應急科普的資金投入少,導致應急管理系統(tǒng)的專職科普人員可能無法得到相應的物質保障,科普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受挫。
(三)應急科普遠離公眾,宣傳教育成效有限
根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報告(2018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從2010年的3.27%提升至2015年的6.20%,2018年進一步達到8.47%。但這一比例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從應急科普本身來看,應急科普知識通常是某一領域的專業(yè)知識,科學性、技術性強,這對科普知識的宣傳來說是一項考驗。目前部分應急科普內容滯后,與飛速發(fā)展的生產生活方式脫軌,價值不高;有的科普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枯燥乏味,導致教育效果不佳。此外,還有一些科學解釋缺乏專家的支持,使得權威來源與專家難以對接,偽科普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影響了應急科普知識的權威性和社會公信力。以上情況都導致應急科普工作遠離公眾,產生距離感,不利于應急科普工作的開展。
四、對策建議
(一)完善應急科普法規(guī),研究制定應急科普政策
當前我國應急科普工作迫切需要法律法規(guī)的保障和政策支持。依照相應的法律條款,明確應急科普的工作主體,界定各部門法定職責和權力范圍,使各部門明確分工,提高效率,形成合力。同時細化應急科普工作業(yè)務流程,做到條理清楚、有章可循。探索建立應急科普工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對各部門應急科普工作定期實施績效評估,推動應急科普工作不斷改善,持續(xù)進步。此外,給予應急科普工作相應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以提高各部門參與應急沒能更好地科普工作的積極性。
(二)加大應急科普投入
政府可以吸納社會資本,設立應急科普專項財政資金,用于支持應急科普工作。聯合企業(yè)和社會組織打造一批應急科普示范基地,增加應急科普領域公共服務的供給。開發(fā)線上線下多渠道應急科普平臺,充分挖掘應急科普資源。
(三)加強應急科普人才隊伍建設
著力打造一批高水平應急科普人才隊伍,建立應急科普專家?guī)欤ㄟ^給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吸引應急科普相關領域專家加入。構建應急科普激勵機制,通過物質獎勵、職稱評定、社會宣傳等方式,對在應急科普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相應獎勵,提高他們的應急科普積極性。
(四)創(chuàng)新應急科普形式,探索應急科普宣教新路徑
依托互聯網優(yōu)勢,打造線上綜合性應急科普平臺,打破時間、距離限制,整合多方應急科普資源,為公眾接受應急科普宣傳教育提供最大化便利。通過平臺線上直播和設置“專家問答”環(huán)節(jié),拉近與公眾的距離。政府聯合相關企業(yè),開發(fā)應急科普動漫或應急科普小游戲,將晦澀難懂的應急科普專業(yè)知識轉化為公眾易于接受理解的常識,使公眾在體會到游戲樂趣的同時,又能學到應急科普知識,并且不易遺忘。由此形成“互聯網+”應急科普新模式。
五、結束語
應急科普在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邁入新時代,更需要我們通過創(chuàng)新實踐,完善國家應急科普工作體系及運營機制,及時尋找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給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警示我們應急科普工作的建設和發(fā)展刻不容緩,要盡早、切實發(fā)揮應急科普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劉彥君,趙芳,董曉晴,等.北京市突發(fā)事件應急科普機制研究?[J?].科普研究,2014,9(2):39-46.
[2?]楊家英,王明.我國應急科普工作體系建設初探——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應急科普實踐的思考?[J?].科普研究,2020,15(1):32-40,105-106.
[3?]張英.提升基層能力,筑牢人民防線——應急科普機制亟待完善?[J?].生命與災害,2020(5):8-9.
[4?]劉倩.淺析國內應急科普現狀?[J?].現代職業(yè)安全,2020(2):32-33.
[5?]周琳.我國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8(28):146-147.
[6?]楊家英,趙菡,鄭念.中國應急科普場地發(fā)展分析?[J?].中國高新科技,2020(6):11-14.
[7?]孫玉.應急科普體系建設刻不容緩?[J?].人民論壇,2020(15):210-211.
[8?]王英儉,陳套,賀曉航.我國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影響因素與對策實證研究?[J?].科普研究,2019(4):7-15,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