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民醫(yī)院,甘肅 甘谷 741200)
骨折是指患者骨架片段式的部分斷裂或不間斷的斷裂,屬于骨科、急診科常見的創(chuàng)傷性傷害。據(jù)有關臨床報道,骨折的誘因主要受直接或間接暴力、積累性勞損以及疾病三方面影響[1]。四肢骨折不僅對患者的運動系統(tǒng)造成傷害,而且嚴重影響其工作與生活。盡早進行骨頭復位,越有利于四肢骨折患者受損部位修復。目前臨床給予四肢骨折的治療原則是復位、固定以及康復訓練,傳統(tǒng)的治療方式以常規(guī)鋼板固定手術為主,此類手術雖然能有效復位骨折部位,但因其需長期固定受傷部位,容易導致關節(jié)僵硬、受損部位血液輸送不暢,所以治療效果并不顯著[2]。近些年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有不少臨床研究舉證[3],鎖定加壓鋼板固定手術治療四肢骨折患者較于常規(guī)鋼板固定手術療效更為顯著?;诖?,本研究以2017 年10 月-2019 年3 月在甘谷縣人民醫(yī)院就診的102 例四肢骨折患者為對象,分析鎖定加壓鋼板的臨床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擇102 例于2017 年10 月-2019 年3月在甘谷縣人民醫(yī)院就診的四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樣表的方式將其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1 例。參照組男患者28 例,女患者23例;年齡21~67 歲,平均年齡(44.33±12.89)歲;骨折原因:車禍22 例,高處跌落19 例,骨質疏松等病因誘發(fā)10 例。觀察組男患者26 例,女患者25 例;年齡23~70 歲,平均年齡(45.50±14.05)歲;骨折原因:車禍20 例,高處跌落18 例,骨質疏松等病因誘發(fā)13 例。對比2 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經CT 檢查骨皮質呈連續(xù)性中斷,且骨頭發(fā)生明顯移位,符合骨折診斷標準[4];(2)患者的臨床資料完善,能為研究提供有效數(shù)據(jù)保障;(3)患者尚未出現(xiàn)肌肉萎縮、下肢深靜脈血栓等骨折并發(fā)癥(4)參與研究的患者年齡>18 周歲。排除標準:(1)患有骨骼疾病的患者;(2)因腦部神經受損牽連引發(fā)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3)語言表達能力障礙的患者;(4)具有抗生素過敏史的患者。本次研究已獲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支持,所有患者均知悉并簽署同意書。
參照組: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鋼板固定手術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對患者采用仰臥位姿勢治療,再依據(jù)其具體骨折情況選擇鋼板實際長度及尺寸,然后做切口,切開并剝離骨膜,在骨折部位放置固定器,接著放入鋼板的同時拉緊螺釘固定骨折部位。最后確認骨折部位固定情況,清洗傷口并進行逐層縫合,預防感染。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采用鎖定加壓鋼板固定手術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對患者采用仰臥位姿勢進行治療,依據(jù)其自身體質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硬膜外麻醉以及對骨折部位具體情況選擇鋼板的實際長度及尺寸。術前采用石膏進行外物固定,對于適用mippo 技術的患者,首先需要在骨折部位外側做2-3cm 長的縱型切口,接著切開表層皮膚、皮下組織以及骨膜建立通道,依托C 臂機透視復位受損關節(jié),隨后鋼板沿著通道嵌入關節(jié)中。最后經C臂機確認復位情況后,在鋼板近端與遠端處鎖定螺釘;而對于不適用mippo 技術的患者,由于鋼板具有一定彈性,對骨膜壓迫程度較低,可將鋼板置于骨膜外側。2 組患者手術后給予抗生素注射治療以及相應康復治療訓練,加快恢復過程。
手術后2 個月,比較2 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手術與住院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情況。臨床選擇以Johner-Wruh(脛骨干骨折治療最終效果評價標準)功能分級作為療效標準參考[5],并以此確定4 個標準等級:(1)優(yōu):患者骨折部位完好痊愈,關節(jié)伸展靈活,術后無其他病菌感染且無明顯疼痛感,骨折部位未出現(xiàn)偏移;(2)良:患者骨折部位明顯改善,關節(jié)伸展會引發(fā)輕微疼痛,但術后無其他病菌感染,骨折部位較出現(xiàn)輕微偏移;(3)中:患者骨折部位改善程度較低,關節(jié)伸展活動幅度小且引發(fā)明顯疼痛反應,骨折部位出現(xiàn)5°≤偏移≤10°;(4)差:患者骨折部位未改善,關節(jié)伸展困難,術后有其他病菌感染且伴有強烈疼痛,骨折部位出現(xiàn)偏移>10°。治療總有效率=(優(yōu)+良)/總例數(shù)×100%。
使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以()表示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使用t 檢驗,治療總有效率采用(n/%)表示,應用卡方檢驗,若P<0.05 則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手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4%,參照組為86.27%,2 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觀察組患者顯著高于參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經臨床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參照組患者,且觀察組康復過程較于參照組明顯縮短。2 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患者手術與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對比()
表2 2 組患者手術與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對比()
臨床對四肢骨折患者癥狀進行分析,主要為骨骼及其外組織、血管以及肌群等部位發(fā)生爆裂性創(chuàng)傷[6]。骨折后,患者稍不注意骨折部位斷裂碎骨刺傷皮下組織與神經,容易導致感染與股骨頭壞死,此外,損傷加重還會引發(fā)腫脹、四肢萎縮等骨折并發(fā)癥,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7]。四肢骨折能夠具體劃分為尺骨、大腿骨以及腕骨等多個部位的骨折類型,因該病誘發(fā)原因較多,患者年齡跨度大且發(fā)病率高[8]。四肢骨折作為發(fā)病率較高、治療難度偏大且康復周期長的臨床病癥,選擇安全可靠的治療方式對提升四肢骨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9]。此次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常規(guī)鋼板固定手術,首先需要解剖患者骨折部位外組織,然后對其損傷部位進行復位和固定[10]。傳統(tǒng)治療方式需要鋼板與骨面貼合接觸,通過2 者產生的摩擦力來保持骨折部位的穩(wěn)定,因而需要將骨面與骨膜進行剝離處理。剝離骨折部位的骨膜以及周邊軟組織,不僅影響該部位正常的血液循環(huán),而且間接削弱骨髓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能力,最終造成傷口愈合速度降低等不良影響。因近些年,臨床醫(yī)療技術的提高且有較多研究佐證,鎖定加壓鋼板固定手術逐漸成為臨床主推治療四肢骨折的治療方式,該手術無論是治療效果或是手術與治療時間,亦或是愈合時間都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常規(guī)鋼板固定手術。
在此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4%,參照組為86.27%,2 組數(shù)據(jù)對比,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患者(P<0.05),該結果表明鎖定加壓鋼板固定手術能夠有效改善四肢骨折患者關節(jié)損傷狀況且治療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常規(guī)鋼板固定手術。鎖定加壓鋼板固定手術之所以能夠有效提升四肢骨折治療效果,是因為該手術通過C 臂機發(fā)射X 射線或利用CT 影像等影像學技術鎖定患者骨折損傷部位;而采用具有一定彈性特性的鋼板,盡可能減少其與骨膜的摩擦;此外,螺釘與鋼板之間構成三角穩(wěn)定性結構,骨折部位得到穩(wěn)定且彈性固定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螺釘與鋼板的使用[11]。傳統(tǒng)常規(guī)鋼板在固定骨折部位時,更多依賴的是骨頭與鋼板之間的摩擦力,確保達到穩(wěn)定效果,而鎖定加壓鋼板以重視血液運輸速率為基礎,在允許2mm 微動的條件下,使用相容性佳的鋼板對骨折部位進行內固定[12]。由此可知,鎖定加壓鋼板較于傳統(tǒng)常規(guī)鋼板,一是不需對鋼板(接骨板)進行精確折彎;二是其對骨外膜及周邊組織損傷更小;三是螺絲松動的概率更低;因此,鎖定加壓鋼板對四肢骨折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常規(guī)鋼板[13]。此外,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參照組患者,2 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康復過程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傳統(tǒng)常規(guī)鋼板固定手術往往要對患者受損部位的骨膜以及周邊肌群組織進行解剖分離才能進行固定縫合,如此操作不僅會降低骨折部位血液運輸速率,而且還會較長一段時間暴露患者受損部位[14]。鎖定加壓鋼板固定手術借助影像學設備確定骨折部位,通過外部儀器的檢測,去除不必要的創(chuàng)口縫合緩解與減輕身體損傷,減少患者骨折部位暴露時間,進而有效縮短了手術治療時間,且提升了臨床醫(yī)治速率[15]。運用鎖定加壓鋼板治療四肢骨折患者采用的彈性鋼板,不需要將其與骨頭緊密閉合,預留的彈性縫隙不僅能夠有效阻隔2 者結合后產生的不適反應引起的并發(fā)癥,而且彈性固定的方式能夠刺激和誘導骨痂的形成,隨后骨痂不斷在骨折部位增多,骨折愈合時間因此而加快。
綜上所述,臨床將鎖定加壓鋼板技術運用到手術中治療四肢骨折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速率,進而縮短患者康復過程,具有一定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