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 陳鈺
摘 ?要:從“發(fā)展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入手,認為該課程思政設計應遵循直觀形象留印象、提問討論引思考、潛移默化融理念和創(chuàng)新方法提質量的原則,對課程思政內容進行挖掘和設計,構建知識、能力與素養(yǎng)三位一體的學習框架,并從教材建設、資源挖掘、教師能力、方法創(chuàng)新和課后反饋五個方面推進“發(fā)展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與實施。
關鍵詞:課程思政;實現路徑;發(fā)展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3769(2021)06-113-04
一、“發(fā)展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
“發(fā)展經濟學”是一門主要研究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發(fā)展的應用性學科,通過闡述經濟增長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各種要素在發(fā)展中國家的作用,使學生掌握經濟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路徑,有助于學生了解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的規(guī)律,把握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并從發(fā)展中國家的實際出發(fā),為思考、分析和解決諸多相關的發(fā)展問題提供思路。
“發(fā)展經濟學”作為經濟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授課內容能夠緊扣時代發(fā)展,具有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在高?!鞍l(fā)展經濟學”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是當前“大思政”格局下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必然要求[1],是以專業(yè)課程教育為載體,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和說服力的有效途徑[2],對于當代大學生認知國情,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政治方向和深厚的愛國情懷以及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競爭意識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發(fā)展經濟學”課程思政設計的原則
1.直觀形象留印象
課程思政主要是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但內容的展現必須直觀和形象,這樣才能給學生留有深刻的印象,這是設計課程思政的首要原則。如何能做到直觀和形象?筆者認為,視頻案例教學是一種可選擇的形式。視頻與其他教學素材相比,具有直觀性、形象化、內容豐富、信息量大、畫面感強等特點,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的同時,提升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感性和理性認識,賦予課程內容新的生命,回應學生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的現實需求,同時也應在視頻選擇時重點選擇長短適中的視頻。
2.提問討論引思考
課程思政內容的設計必須有所“指”,這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思政內容要“指”向課程內容,將思政點與課程內容建成內生性的契合關系,兩者有效融合;二是思政內容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教師通過提問和課堂討論,以學生關注、鮮活的現實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歷程,思考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內生動力[3],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式思考,探究國家經濟發(fā)展、民生中的熱點問題,實現理性認知和情感共鳴與行為認同[4],在討論和思考中談發(fā)展話成就,在發(fā)展中體會國之強大,做到“思政”與專業(yè)相長,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和認知認同。
3.潛移默化融理念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區(qū)別體現在“潤物細無聲”上,“發(fā)展經濟學”課程思政的設計應在挖掘思政內容和尊重課程自身規(guī)律的前提下,從學生感興趣的案例入手,用恰當、自然滲透的方式,將思政元素自覺融入課程內容,讓學生融入課堂,達到認知國情、樹立家國情懷的大局意識。
4.創(chuàng)新方法提質量
在新的形勢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很難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5],“課程思政”建設更應如此。在課堂教學中應順應互聯網+的大趨勢,充分運用現有的網絡教學平臺,拓展學習渠道,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融合,科學規(guī)范設計教育路徑,強化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內容的融合,構建知識、能力與素養(yǎng)三位一體的學習框架,運用案例教學、視頻教學、小組任務、路演等形式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質量。
三、“發(fā)展經濟學”課程思政內容的設計
筆者以該教材部分章節(jié)為例,從授課要點、思政融入點、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預期成效四個方面對章節(jié)內容的思政點進行設計,如表1所示。
四、“發(fā)展經濟學”課程思政實現路徑
在“發(fā)展經濟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實施課程思政,應打破思政學科和經濟學科之間的藩籬[6],挖掘“發(fā)展經濟學”課程的思政內涵,結合經濟學科自身的特色和優(yōu)勢,提煉“發(fā)展經濟學”課程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轉化為思政教育具體、生動的載體,在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了解時政新聞、擁有家國情懷、樹立理想信念、打造拼搏精神、拓展國際視野、強化經濟觀念和樹立正確的創(chuàng)業(yè)觀。
在“發(fā)展經濟學”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重點是如何在課程中自覺融入思政元素,在尊重經濟類課程自身規(guī)律的前提下,在實現課程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等基本功能基礎上,挖掘并凸顯其價值引領功能,達到“發(fā)展經濟學”課程與“思政”同向同行。
1.資源挖掘是條件
對課程思政資源的挖掘是實施課程思政建設的先決條件,在目前教學和課程思政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課程組應根據課程特點,遵循“思政”與“專業(yè)”相長原則,找準課程思政和專業(yè)知識的契合點,結合我國經濟發(fā)展前沿和社會發(fā)展實際,深入挖掘課程內容的思政內涵,遵循經濟學科自身特色和課程優(yōu)勢,提煉“發(fā)展經濟學”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通過無縫對接和有機互融方式,將其轉化為思政教育具體、生動的教學載體,讓“課程”與“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2.教師能力是關鍵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也是“課程思政”的主要實施者[7],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更應該在正確的價值引領下進行知識傳授,教師能力的不斷提升是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課程組應保持較為合理的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教師對該門課程知識掌握較好,具有較強的課堂把控能力,能根據經濟發(fā)展變化,不斷優(yōu)化教學內容,適時更新教學內容,將經濟領域的最新動態(tài)通過多種途徑在課程上講授。課程小組應堅持開展教學研究,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并注重和優(yōu)化課程建設;同時,應按照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紀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提高修養(yǎng)和能力,增強德育意識,將“教書”和“育人”相結合,提升德育能力,將“專業(yè)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結合,承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8],成為知識傳授、提升能力和價值引領的“四有”好老師。
3.創(chuàng)新方法是保證
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是課程思政融入專業(yè)課程中的必要保證。筆者所在課程小組在“發(fā)展經濟學”課程中主要運用的教學方法有案例教學法(包括時政新聞案例、視頻案例)、視頻解讀、課堂討論、課堂辯論、小組任務、專題等,在課程思政中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互聯網技術,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讓學生拿起手機參與課堂互動,將思政內容潛移默化融入到專業(yè)知識點之中,提升教學效果。
4.課后評價是保障
實時了解課程思政實施效果是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教師應遵循過程性評價、定性評價和發(fā)展性評價原則,對課程思政的效果進行評價和反饋。在過程性評價方面,建立以教師為主的總結性評價和以學生為主的過程性評價體系,教師可在課程思政實施后及時進行課后調研,了解學生是否在教學中感受到預設思政點教學的內容,課后反饋可借助多種形式,例如課間與學生談話、借助學習軟件設計隨機調查、課程調查問卷,在考核中設置與課程思政內容相關的內容等,定性評價和發(fā)展性評價則需要借助長期觀察。
課程思政不是對思政課程簡單的補充,而是進一步深化和實踐,是讓顯性的思政課程內容在其他課程中得到隱性貫徹,深入感知。在高校“發(fā)展經濟學”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是當前“大思政”格局下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必然要求。在“發(fā)展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中,應通過對資源的挖掘、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等手段,發(fā)揮專業(yè)課程的引導功能和隱性教育功能,通過構建體現知識、能力與素養(yǎng)“三位一體”的課程框架,形成“發(fā)展經濟學”全課程育人的格局;通過提升教師能力和課后反饋,切實提升課程教學效果,促進“發(fā)展經濟學”專業(yè)教學“回歸初心”。
參考文獻:
[1]孫亞南,王興芬,張月.高校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大意義與實踐指向[J].教育觀察,2019,8(31):128-130.
[2]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fā)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3]沈霞.“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策略研究——以《經濟學基礎》課程為例[J].廣西質量監(jiān)督導報,2019(11):68-69.
[4]邵將,伍嬋提.高校專業(yè)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經濟法》課程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32):145-148+151.
[5]馬艷艷,任曙明.“經濟學原理”課程思政教育實現路徑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8):1-3.
[6]陳新崗,張秀孌.經濟學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的實現路徑研究:以《經濟史》為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6):96-102.
[7]周弘,顏廷峰,歐鯤.金融學課程群課程思政與課堂教學融合探索——以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為例[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5):50-54.
[8]隋庶.經管類專業(yè)基礎課進行課程思政的探討[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6(3):141-14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Values Education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YANG Qing, CHEN Y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ansu Agriculture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of conducting values education in all disciplines,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include elements of socialist values into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s well. Starting from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 should be done according to the basic strategies of displaying visual images, posing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s, incorporating ideas and creating new methods to raise teaching standards. Therefore, we should explore and desig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he course and construct a trinity learning framework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from integrating textbooks,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er's ability, method innovation and feedback.
Key words: Values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收稿日期:2020-11-20
作者簡介:楊清(1980),女,甘肅武威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發(fā)展經濟和區(qū)域經濟。
此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GS[2018]GHBBK052)、甘肅農業(yè)大學校級課程思政項目(202004)和2020年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培育項目“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知行耦合的經濟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