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星
【關鍵詞】茶文化 跨文化傳播 茶經(jīng) 陸羽 【中圖分類號】G1 【文獻標識碼】A
如果說中國人的性格、志趣、習慣可以通過自然界的一種植物來體現(xiàn),那么茶是最為恰切不過了。茶,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千百年來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販夫走卒,無一不以飲茶為樂事。《茶經(jīng)》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從誕生至今一千多年來,《茶經(jīng)》版本眾多,傳播范圍廣泛,東西方以茶為媒,碰撞出文明火花。為聚焦研究,本文對《茶經(jīng)》跨文化傳播的歷程梳理僅限于著者是陸羽的各種《茶經(jīng)》的版本。
《茶經(jīng)》成書于唐代,分三卷十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約七千字,研究了唐代及唐代以前茶的起源、生產、煎煮、飲用、功效等多方面內容,被譽為茶的百科全書?!恫杞?jīng)》的作者陸羽(公元733—804年),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幼年被竟陵寺的禪師智積收養(yǎng),并從小為禪師煮茶。在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陸羽總結和研究了前人和當時有關茶的知識,系統(tǒng)全面地撰寫了這部茶文化經(jīng)典之作。自此“天下益知飲茶矣”,“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茶經(jīng)》一書在唐代的傳播主要有抄本和刻本兩種形式,刊本有叢書本、獨立刊本、附刊本等三種形式,在歷代均有刊刻。最早的叢書刊本是南宋咸淳九年(1273)左圭的《百川學海》本,后又有歷代的《百家名書》本、《古今圖書集成》本、《四庫全書》本等17種;獨立刊本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柯雙華竟陵本等8種,附刊本是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就是仿照《茶經(jīng)》的體例格式,進行續(xù)寫。其中有清雍正十三年(1735)陸廷燦續(xù)寫的壽春堂刊刻的《續(xù)茶經(jīng)》等2種?!恫杞?jīng)》從誕生到現(xiàn)在的一千多年間,一直在吸引著世人的目光,不僅上升到哲學、美學、農學等層面,成為中國人的文化象征符號,而且將中國人的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胺彩秋嫴璧膰?,都因《茶經(jīng)》而明了中國是茶的發(fā)祥地?!恫杞?jīng)》傳于世界各地,在一千多年間屢次翻刻,現(xiàn)存藏本達170多種,日韓俄美英等國都有許多藏本和譯本?!?h3>茶文化以及《茶經(jīng)》在亞洲周邊國家通過饋贈、賞賜以及禮品交換等形式傳播,平和傳播為主要特征
由于日本、朝鮮半島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地緣關系,中國的飲茶文化與《茶經(jīng)》差不多一起傳播到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等東亞、東南亞國家,主要以使臣、留學生等賞賜、饋贈以及禮品交換等形式為主,春風化雨式的平和傳播為主要特征。其中《茶經(jīng)》漢文本所起的作用要比日語、朝鮮語(韓語)、越南語譯介所起到的作用大得多。
飲茶文化與《茶經(jīng)》傳入日本與佛教有關。寺廟里的僧侶們必修課是坐禪修行,而坐禪時會“行茶四五匝”,清心提神,消除長時間坐禪產生的疲勞和困頓。陸羽從小寄身佛寺長大,思想觀念深受佛教影響,將佛教思想融入《茶經(jīng)》,而且在《茶經(jīng)》里提到飲茶的佛教信徒就有武康小山寺釋法瑤、八公山沙門潭濟等多人。唐代赴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首先將中國的飲茶習俗帶回日本。目前最早記錄是公元 805年,從唐代留學歸國的日本僧人最澄禪師帶回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旁,后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捌桨矔r代,日本高僧先后將中國茶種帶回日本播種,并傳授中國的茶禮和茶俗。到了鐮倉時代,日本興起品茶風,帶頭人是曾經(jīng)留學中國的禪師榮西(公元1141—1215年)。榮西研究中國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寫出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yǎng)生記》”。此后,日本飲茶習慣不斷發(fā)展,并逐漸從僧侶階層傳播到日本社會,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茶道”。
《茶經(jīng)》漢文本、日語訓讀本以及日語譯本的出現(xiàn),是飲茶文化從僧侶階層逐步擴大到日本普通大眾層面的傳播標志,三者共同將陸羽的《茶經(jīng)》奉為開山之作,以陸羽《茶經(jīng)》附刊本形式廣泛傳播。漢文版本出版時間最早的為宋版,萬歷十六年“(唐)陸羽撰;(明)鄭煾校”的版本館藏最多?!恫杞?jīng)》的日語訓讀本,最早的是1751年《茶經(jīng)》(現(xiàn)收藏于美國國會圖書館),由日本竹苞樓出版。在世界最大的圖書館平臺(WorldCat)中,符合現(xiàn)代翻譯意義的《茶經(jīng)》日文譯本共有17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是《茶經(jīng):(附喝茶養(yǎng)生記)》(明徳出版社,1974);其次是東京學藝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教授高橋忠彥所著《茶經(jīng)·喝茶養(yǎng)生記·茶錄·茶具圖贊》(淡交社,2013),該書將陸羽、榮西的著作放在前面,還加上了《茶錄》和《茶具圖贊》,內容更加完善。
茶文化以及《茶經(jīng)》在朝鮮半島的傳播與日本相似,在7世紀由遣唐使傳入至朝鮮半島。茶在朝鮮半島的最早記錄,見于朝鮮高麗時代的《三國史記·新羅本紀》,載有“入唐會使大廉持茶種來,王使植地里山,茶自善德王有之,至此盛焉”。北宋宣和六年(1124),宋朝官吏徐兢出使高麗,歸國后所寫《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書中記載了當時高麗的茶事:“土產茶,味苦澀不可入口,惟貴中國臘茶并龍鳳賜團。自錫賚之外,商賈亦通販。故邇來頗喜歡茶。益治茶具、金花烏盞、翡色小甌、銀爐湯鼎,皆竊效中國制度?!庇纱丝梢?,朝鮮半島歷代飲茶習慣受到中國大陸的影響。草衣意恂(1786-1866)所著的《東茶頌》是韓國第一部茶書,主要內容與中華茶文化都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符合現(xiàn)代翻譯意義的《茶經(jīng)》韓語譯本,最早1978年出版,該版本作者崔圭用(1903—2002)創(chuàng)建了在韓國影響很大的陸羽茶經(jīng)研究會,許多茶人和教授都是他的弟子。韓國1980年出版了韓國現(xiàn)代詩人協(xié)會會長徐廷柱(1915—2000年)的《茶經(jīng):附陸羽(????)》譯本,以及在1982年出版了李圭正《茶經(jīng)》譯本,兩位都是比較優(yōu)秀的譯者。目前韓語譯本收藏量最大的是《茶道古典:茶神傳,東茶頌,茶經(jīng)》(2004),由延世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將陸羽的《茶經(jīng)》與韓國關于茶的經(jīng)典著作一起集合成書,屬于陸羽《茶經(jīng)》傳承的附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