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莉莉
摘要:在生物學科領域,社會責任指的是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嘗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通過對“社會責任”的概念進行剖析我們不難發(fā)現,“社會責任”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境界。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呢?在本文中,筆者嘗試從“關注社會熱點”“討論社會問題”“參與社會活動”“開展社會調查”四個層面,探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的策略,希望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高中生物? 社會責任? 培養(yǎng)
學生學習任何學科的終極目的都在于利用所學知識參與社會實踐。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使學生能夠從生物學的視角認識社會,關注社會,進而服務社會,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同時,教師可以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為切入點,加強對于教學的研究與探索,從而革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促進高中生物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
一、關注社會熱點,培養(yǎng)社會責任
生物學雖然被界定為自然科學,但是,它與社會科學的聯系卻十分緊密。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入社會熱點。一方面,使學生能夠借助社會熱點來理解所學內容;另一方面,使學生能夠借助社會熱點,發(fā)現生物與生活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樹立“學習生物,認識社會”的意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3“免疫調節(jié)”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呈現下面的熱點新聞:1.2018年,長生公司的問題疫苗事件;2.2020年8月16日,陳薇院士所帶領的團隊獲得了我國新冠疫苗的首個專利權。教師通過上述兩個新聞的引入,能夠從正、反兩個方面,讓學生明確抗原和抗體的概念、抗體產生的過程及其對于人體的影響等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通過引入這兩個新聞,能夠讓學生明白以下道理:首先,注射疫苗,是幫助人們保持健康、預防疾病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正確認識乙肝、流感、脊髓灰質炎等疫苗的社會作用與健康價值,并根據自己的需求主動接種疫苗,形成正確的健康觀。其次,以疫苗為代表的醫(yī)藥品關乎人們的健康與生命,作為高中生,我們應該提高對于藥品的鑒別能力,并自覺維護醫(yī)藥市場的健康與穩(wěn)定。這樣一來,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使學生能夠從生物學視角觀察和理解社會現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
二、討論社會問題,培養(yǎng)社會責任
社會中很多廣受關注、眾說紛紜的問題如果能夠從生物學視角進行研究與解讀,則能夠很快有所定論。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授課目標,與學生共同討論社會問題,使學生對社會問題形成正確的觀點與見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2“伴性遺傳”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針對以下社會問題,與學生展開討論:在我國,“重男輕女”的現象一直存在。尤其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地區(qū),有很多女性因為生不出男孩而在家人和鄰里之間抬不起頭來;還有很多夫妻,因為聽信“轉胎”的謠言而盲目用藥,導致上當受騙或身體受損。大家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
上面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從科學與文化的雙重視角展開思考。首先,學生能夠利用本課所學的知識,明確生男生女,由男性的精子類型決定。這樣一來,就能夠緩解女性的生育壓力,減少她們不必要的負擔。同時,也能夠擊碎“轉胎”的謠言,還原生男生女的科學真相。其次,學生能夠從生物學的視角,剖析男性與女性各自的優(yōu)勢與不足,明確男性和女性只是性別不同,并無優(yōu)劣之分,從而打破“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同時,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能夠使學生認識到,“男女平等”的思想的宣傳與普及,對于提升女性地位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使他們自覺加入維護“男女平等”的社會隊伍。可見,引導學生討論社會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的有效途徑。
三、開展社會調查,培養(yǎng)社會責任
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高中生在生物學習中都奉行“拿來主義”,習慣于等待教師呈現學習內容,展示學習材料,闡述學習原理。顯然,這種學習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的知識學習,也不利于學生的能力養(yǎng)成,更不利于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yǎng)。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社會調查的方式,讓學生走到社會中,走進生活里,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信息和分析信息,從而做出假設與推理,得出結論與成果。這樣一來,教師不僅能夠引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社會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1“細胞的癌變”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下面的社會調查任務,為教學“預熱”:1.到腫瘤醫(yī)院進行走訪調查,以醫(yī)生為調研對象,獲取癌癥的類型、癌癥的誘因、癌癥的存活率與治愈率等信息,并通過分析這些信息,總結致癌因子的類型;2.在網上發(fā)布問卷,以癌癥患者為調研對象,獲取癌癥患者的作息時間、飲食習慣、不良嗜好等信息,并通過分析這些信息,總結規(guī)避癌癥的方法。
教師通過布置社會調查任務,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課前就對“細胞的癌變”的相關概念及原理有所了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還能夠使學生認識到培養(yǎng)良好生活習慣和優(yōu)化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重要性,使學生形成環(huán)保與養(yǎng)生的意識,促使他們自覺開展環(huán)保與養(yǎng)生的宣傳與實踐活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
四、參與社會活動,培養(yǎng)社會責任
陸游曾經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币虼?,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打開生物教學的邊界,使學生不僅進行課堂學習,更參與社會活動,利用自己所學的生物知識來影響社會、服務社會,從而構建知行合一的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鍛煉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
例如,在學完人教版必修3“免疫調節(jié)”這一課以后,學生了解了艾滋病的成因、傳播途徑與預防措施。于是,針對本課內容,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社會活動任務:以“艾滋病,要正確認識并科學防治”為主題,準備宣講稿;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制作宣講海報;與附近的小區(qū)、商場、公園等人流密集的場所的工作人員取得聯系,征得對方的配合與支持,開展艾滋病防治宣講活動。
學生在完成社會活動任務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對“免疫調節(jié)”的相關知識加以鞏固與利用,還能夠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影響社會、服務社會,從而通過知行合一的方式,促進自身的知識學習,培養(yǎng)自身的社會責任。
總之,“少年強則國強”。高中生作為祖國的未來與希望,不僅要有知識、有能力、有理想,更要有胸懷、有責任、有擔當。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關注社會熱點”“討論社會問題”“參與社會活動”“開展社會調查”等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高中生成長為祖國建設的合格人才與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王穎.立足核心素養(yǎng)視角扎實提高教學效率——探討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與培養(yǎng)策略[J].新智慧,2020(06).
[2]劉薇.基于培育社會責任視角下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以“血糖平衡調節(jié)及糖尿病防治”為例[J].高考,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