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綠維 牟鵬洲
摘 要:初中階段的化學教材為學生設置了簡單的物質(zhì)及物質(zhì)的變化,同時也設置了基本的實驗操作及簡單計算,這都為高中階段進一步學習化學這門學科奠定了基礎。但是根據(jù)多年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依然有占比較多的學生進入高中后,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斷崖式的下滑,為此就新教材初高中化學的銜接問題從教法、學法和講授內(nèi)容上對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學生從初中的局部了解知識擴展到高中的全面把握和理解知識,并能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解決實際問題。
關(guān)鍵詞:新課程;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
從以下三個角度闡述我對新教材初高中化學教與學的銜接。
一、初中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時時處處要滲透銜接意識
初中化學第一單元課題一的實驗[1-1](4)在盛有少量石灰水的試管里加入適量的稀鹽酸,觀察并記錄試管和燒杯中發(fā)生的現(xiàn)象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申,家里廚房用的純堿和小蘇打遇到鹽酸或食醋后也會溢出氣泡,此氣體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給渾濁的石灰水中繼續(xù)通入該無色氣體直至過量,渾濁的石灰水會再次變澄清,解釋原因。這類變化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啟發(fā)學生回家后親手試做一次。在接下來的初中化學第六單元課題二中研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檢驗、裝置的特點就會簡潔明了。學生親自體驗制取二氧化碳為什么不選純堿和小蘇打就一目了然。把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講解透徹一定會延伸到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之間的反應關(guān)系,這就為高中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jié)“鈉及其化合物”的學習鋪平了道路。例如,高中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jié)講授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時可以回顧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以及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之間的反應,到了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jié)講授物質(zhì)的量在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應用時,可以再次講解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特點,反應物的用量不同產(chǎn)物就不同,并作圖找出規(guī)律。這種穿插式的復習策略可以反復強化重難點知識,直至熟練掌握。為了更好地銜接和過渡,教師也可以編撰相應的教程發(fā)給即將升入高一的學生,進行暑假期間的集中復習。
二、新升入高一的學生要有主動的銜接意識
這種意識來源于初中畢業(yè)典禮上各位老師的囑托,更重要的是,來源于高一學年的第一次班會,必須讓學生明白,升入高中并不代表躺進了安樂椅,從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能力上對學生的要求更高了一層。所以學生必須要保持清醒的認識,課前要主動預習,上課要認真聽講,認真思考,積極討論不懂的問題,課后自主歸納,平時的學習中要把關(guān)鍵的知識點記錄在案并且三天一復習,將所記錄的知識點溫習回憶,防止遺忘。
三、在教學內(nèi)容上進行銜接
高中化學第一章第二節(jié)離子反應中要求學生對物質(zhì)進行改寫。這個知識點中涉及物質(zhì)的溶解度的大小,除初中介紹過的溶解度表之外,還應該補充幾類常見物質(zhì)的溶解情況??偨Y(jié)如下:鉀鈉銨鹽硝酸鹽,硫酸除去鋇和鉛,微溶鈣銀與亞汞;鹽酸除去銀亞汞;酸類多數(shù)是易溶,硅酸微溶是獨種;堿類鉀鈉鋇和銨,鈣堿微溶余不溶;碳酸氫鹽皆易溶,醋酸鹽類都可溶。另外,高中化學第一章第三節(jié)講到氧化還原反應,其中一個硬核知識點就是給指定物質(zhì)標出化合價,那么什么是化合價呢?化合價是如何形成的呢?化合價就是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個數(shù)比,然后以直白的方式給出常見元素及常見酸根和銨根的化合價。至此,我認為學生對化合價的理解還是一頭霧水。于是我們有必要重新整理元素的化合價問題,并指導學生判斷復雜物質(zhì)中各種元素的化合價。
1.Na Mg Al O2 N2 Cl2 C P S單質(zhì)中元素化合價為零。
2.MgO Fe2O3 CO2 SlO2這些常見氧化物中氧元素為-2價,另外一種元素的價態(tài)根據(jù)化合價為零的原則進行計算。(幾種例外:H2O2 Na2O2 CaO2這三種化合物中氧元素為-1價,另一種元素的化合價可以算出來)。
3.H2O CH4 NH3 HF HCl 氫元素顯+1價,另外一種元素的化合價可以算出來(例外:NaH中氫元素化合價為-1價)。
4.H2CO3 HNO3 H2SO3 H2SO4 H2Cr2O7 H2C2O4 K2ClO3 KMnO4這些化合物中氫元素和鉀元素都顯+1價,氧元素顯-2 價,另外一種元素的化合價根據(jù)化合價為零的原則推算出來。
總之,初高中化學的銜接問題涉及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的方方面面,只要師生共同努力就會順利地完成無縫銜接。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重點課題“人教版統(tǒng)編高中化學新教材的分析與教學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Z109)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