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新路
他沒有大額存款,因多半薪水幫助了別人,一輩子留給兒孫的僅有3萬元積蓄。他留下遺囑,說早年立志做“一生無產者”,從沒想過購置私產留給后代,讓后人把分配給他的兩處住房交還給了國家。他是吳波,他的心中有一座豐碑。
大醬坊胡同20號的故事
北京西城區(qū)大醬坊胡同20號是一座很破舊的普通四合院。吳老就在這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分給他的院子里住了42年。他的離休生活也是在這里度過的。
吳波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擔任晉察冀邊區(qū)人民政府的財政處長。北平解放后,擔任華北人民政府財政部副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升任中央政府財政部副部長。20世紀50年代,有關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高級干部生活待遇的規(guī)定,曾給他安排過幾處較大的院子,但他說自己家中人少,就挑選了這個汽車出入不便的小院。
1979年8月,73歲的吳波被任命為財政部部長。有一天,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來了幾個工作人員準備對這處危房進行維修,吳波知道后,堅決不同意維修。吳老92歲后,行動明顯遲緩得厲害,住平房上廁所、洗澡很不方便。這時,北京萬壽路財政部的宿舍已修好,財政部領導關心吳老,安排他搬到樓房去住,他有點猶豫。他說,財政部機關沒房子的新干部不少,平房雖然條件差點,但可以住下去,再加上自己年齡大了,就不搬了吧。在財政部有關部門領導的勸說下,吳老才同意搬家,但他反復叮嚀秘書,房子不能超標,家具也不能讓公家配,所有的費用必須從他工資里出,不準花公家的錢。
房子和兩份遺囑
吳老晚年分配到萬壽路兩個單元的住房,可以用優(yōu)惠價格購買,可他卻不買。吳老說:“我參加革命成為一個無產者,從沒有想過購置私產留給后代?!?/p>
吳老決意身后把兩套房子交還給國家,他希望所有的兒子都贊成他的做法。大兒子去世了,他讓其他三個兒子發(fā)表意見。兩個兒子贊成父親的意愿,另有一個明確提出,父親的房子屬于私產,不能交公,應留給外地的兒孫們回北京住。吳老堅決不同意。吳老與“有想法”的兒子耐心溝通,最后得到了他的理解,表示尊重父親的意愿。
那怎么做到他和老伴去世后把兩套房子交還給財政部呢?吳波想到了立遺囑。2000年,吳波病重住院,他感到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了,有點著急立遺囑的事了。出院后的一天,吳波讓三兒子吳威立和秘書王沈京等張羅立遺囑的事。他開了一個家庭會議,還請了立囑見證人。吳老提出,他去世后房子交回財政部,家庭成員一致同意。他口述,讓吳威立記錄,留下了交房遺囑,并把這份遺囑送交財政部。
這份落地有聲的遺囑已經有兩個見證人,也由兒子和兒子的代簽人簽名畫押,按理說房子交公的事已經不會有什么問題了,吳老似乎放心了。兩年多后,吳老年事已高,多病,經常住院,他對去世后房子交公的事又放心不下了,同時他感到還有一些意愿需要給財政部領導交代一下。他又寫了第二份遺囑,提出“我的住房必須立即交還財政部。財政部也不要另外給他們(兒女)安排、借用或租賃財政部的其他房屋。他們有什么困難,由他們找自己所在的工作單位解決?!边@份遺囑,他直接寫給了時任財政部部長的項懷誠。
2005年2月20日,吳老平靜地走完了99年人生。依照父親的遺愿,在吳老去世3個月后,吳威立很快整理搬走了萬壽路兩套房的東西,把鑰匙交給了財政部有關部門,實現(xiàn)了父親交代的,走后房子交還國家,成為“一個無產者”的愿望。
(摘自《一位財政部長的兩份遺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