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三伏猛火燃,臥龍無雨口生煙”。7月11日,農(nóng)歷六月初二,庚申日,三伏天來了。
三伏天的到來,古人稱之為“入伏”。今年的三伏長達40天。
三伏的“伏”有何含義
很多人問,三伏天的“伏”是什么意思?綜合古人的解釋,“伏”有以下幾種含義:
陰氣伏藏。《漢書·郊祀志》云:“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伏藏,因名伏日也?!?/p>
三伏天多在小暑和處暑之間,即農(nóng)歷的六月及七月初。陽氣在外而漸弱,陰氣在內(nèi)而漸強。于氣候言,是外熱內(nèi)寒,陰氣伏藏。
暑邪伏藏。中醫(yī)認為,致病邪氣有六種:風(fēng)、寒、暑、濕、燥、火。三伏天是全年天氣最熱之時,且暑濕交加,“伏”是指伏藏暑邪、濕邪。
人也要伏藏。唐人張守節(jié)云:“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币虼耍胺币仓溉说男袨?,在三伏天,人宜伏不宜動。
這幾種含義,既有消長之理,又蘊含著古人應(yīng)對三伏天的養(yǎng)生之道。三伏天易被暑邪侵襲是“表”,陰氣伏藏是“里”。所以既要防中暑,又要祛體內(nèi)之寒。
古人避暑稱“伏閉門”
既然暑邪惹不起,就要想辦法躲開它。從漢代開始,伏日一到,人們便躲在家中避暑納涼,稱之為“伏閉門”。晉人程曉有詩云:“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p>
為解暑氣,古人或“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或食冰楊梅、冰桃子等,或入山中草堂、水邊臺榭避暑納涼。
對付陰氣伏藏,古人的方法是飲酒、食湯餅、吃羊肉、喝熱茶等。三伏天吃這些東西,雖然會出汗,但既可解表,又能消除潛伏在體內(nèi)的寒氣。
三伏天人也要慎防損傷肺臟。《保生心鑒》說:“午火旺則金衰,于時當(dāng)獨宿,淡滋味,保養(yǎng)生臟?!睆娬{(diào)飲食宜清淡,可適當(dāng)吃姜、蔥、蒜等辛味食物,以補益肺氣。
(摘自《廣州日報》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