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琦
摘? ?要: “在家上學”是一種以家庭為基礎,以家長為主要教育者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形式。在我國已經興起一段時間,但在教學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專業(yè)性不強、教師角色混淆、教學內容選擇缺乏科學性、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和教育評價困難等。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教學環(huán)境為“在家上學”群體改進教學問題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關鍵詞: 在家上學? ?家庭教育? ?教學
“在家上學”是課堂教學的課外延展,當面臨社會風險或者突發(fā)事件之時,在家上學就顯得格外重要,有利于按照教學計劃順利實現(xiàn)既定教學目標,有利于促進學生在家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但在家學習存在一些現(xiàn)實性問題,需要認真分析、有效解決。
一、思考的源起
隨著社會的開放進步,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與經濟實力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學校教育的現(xiàn)狀與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出現(xiàn)越來越多自下而上的、局部的、零散的、個人的、非制度化的自主創(chuàng)新和教育探索,“在家上學”就是其中一種嘗試。最初美國教育部把“在家上學”定義為:應入學年齡的兒童,以家庭而非學校為主要學習場所,主要由學生父母或聘請家庭教師進行教學的教育組織形式[1](31-36)。2016年美國教育資源信息中心(Education Recourse Information Center)認為,6歲—18歲的兒童每周在學校不超過25小時,即認為在家上學[2](19-55)。我國目前沒有官方定義,有時將“在家上學”譯為“家庭學?!?。
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在2013年發(fā)布的“在家上學”研究報告中統(tǒng)計中國大約有1.8萬人活躍在“在家上學”領域,2017年報告顯示密切關注并嘗試實施在家上學的已經達到5萬人,證明我國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一教育形式,并且參與人數逐年上升。
二、國外“在家上學”教育模式中的教學觀
“在家上學”最早發(fā)源于美國。經過多年發(fā)展,雖然現(xiàn)在“在家上學”群體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運用的方法千變萬化,但總體而言,“兼收并蓄”是該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國外“在家上學”的教育模式大致可以概括為三類:“非學校化”教育模式、傳統(tǒng)型教育模式和折中型教育模式[3](103-132)。這三種教育模式各自持有不同的學習觀、課程觀和教學觀,在這里我們主要關注教學觀。
(一)“非學?;苯逃J降慕虒W觀
該模式的教學活動是圍繞學生的興趣設計的,旨在促進學生自然、快樂地學習。家長或教師只是一種輔助性角色,只需要對學生進行有限度的引導即可,學生自己的思考和興趣才是最重要的。在教學方法上,該模式強調營造快樂、自由的氛圍,讓學生在其中自然而然地學習。這一教學在任何場景都可以開展,認為實踐活動比教材更重要,并且很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學校教育有明顯的區(qū)別。
(二)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教學觀
該模式的教學活動是圍繞家長和教師設計的,旨在發(fā)展學生智力,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滿足感。該模式在形式上看起來與學校教育別無二致:有固定的科目、相應的教材,按學科結構和學生心理發(fā)展結構設計教學。但是比學校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要。該模式注重學生的心智訓練,采取講授法作為主要教學方法,因為教師的講解對學生形成系統(tǒng)認知、了解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三)折中型教育模式的教學觀
相比前兩種模式,折中型教育模式顯然更靈活,不拘泥于某種特定的教學方式,而是根據學生的學情持續(xù)探索、不斷改變。家長會在學生不同階段或者學習不同科目時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孩子年幼時采取蒙臺梭利教學法,長大后換另一種;在學習語言領域課程時選擇夏洛特·梅森教學法,在學習歷史時換單元教學法等。
三、我國“在家上學”中的教學問題
盡管國外“在家上學”已經有較長時間的發(fā)展,并形成了一定教育模式供其他實踐者參考,但由于在我國實踐時間短、實踐人數少,實踐個體分散,加上國情與文化的差異性,因此我國“在家上學”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學是其中的核心問題。
(一)教師專業(yè)性不強
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tǒng)一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有兩個主要角色:教師與學生。教師在教學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直接影響教學結果。教師作為人類文化的傳播者、學生智力的開發(fā)者、學生個性的引導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等,應該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專業(yè)學科知識、專業(yè)相關知識和方法知識[4](11-17),要求教師必須經過專業(yè)訓練。“在家學習”的實施者大多是家長,盡管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目前中國真正實施“在家上學”的家庭都是中產階級,父母擁有本科或以上學歷,少數家長擁有教師資格。但是父母自身學歷的高低并不能證明教學能力,即使擁有教師資格,也只是擅長單一科目,無法成為完美的全科教師,無法保證“在家上學”學生的教育質量。
(二)教師角色與家長角色混淆
由家長擔任教師還有一個可能的問題是出現(xiàn)身份角色的混淆。教師和家長本應分別擔任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但當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合二為一時,家長“一人飾兩角”,既擔任父母角色又擔任教師角色。這兩種角色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和要求是不同的,家長作為身心發(fā)展成熟的成年人,自身可以自如地轉換身份,但是年紀較小的學生由于心理發(fā)展程度的限制,并不能很好地區(qū)分,很可能造成孩子的認知混亂。除此之外,教師是一種專門職業(yè),家長卻還有其他社會身份。實施“在家上學”意味著家長要犧牲一部分其他身份,對家庭和個人生活會造成一定影響。
(三)教學內容選擇缺乏科學性
實施“在家上學”的家長大多會根據培養(yǎng)目標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雖教學內容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總結為三種類型:(1)以學生興趣為主選擇學習活動,更注重實踐培養(yǎng)內容;(2)按照教材進行分科教學,更加注重智力訓練內容;(3)既根據教材教學,又創(chuàng)設各種活動,綜合選擇內容。
這三種類型與上文提到的國外教育模式有相似之處,但不同的是,國外對“在家上學”群體的支撐較完善。比如美國有70多家出版公司為“在家上學”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教材,有些州甚至出臺相關政策,為“在家上學”群體打造社會化學習空間,利用信息技術和公共資源建立學習網絡,并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和其他支持[5](118-124)。在我國,“在家上學”并不是一種主流趨勢,沒有相應的課程教材可供選擇。同時“在家上學”實施者多為家長,大多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自編教材,選擇教材時有較大的主觀性。隨意選擇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有的家長選擇學校使用的教材,但是這些教材中學習活動的設計對象是學校中的學生群體,個人使用有局限性;有的家長選擇國外教材,雖然資源豐富,但始終存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對學生的針對性和使用效果可能大打折扣;有的家長不同科目選擇不同版本、不同體系的教材拼接使用,忽略課程內在的邏順序和心理順序,導致出現(xiàn)只關注縱向組織忽略橫向組織,過于追求學科融合或過于追求經驗獲得等現(xiàn)象,影響最終教學結果。
(四)教學組織形式單一
“在家上學”采取的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是個別教學,由于以家庭為單位,學生數量較少,無法采取其他教學形式。雖然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他教學組織形式的優(yōu)點,比如分組學習可以發(fā)展集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合作能力。某些科目在教材設置和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與學生交流與合作,獨自“在家上學”的學生無法完成,這些學生無法發(fā)展那些由同伴交往帶來的能力。因此,在許多對“在家上學”的研究中都有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問題的擔憂。
(五)教學評價困難
對“在家上學”的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是一個值得關心的問題。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落實課程目標,如何判斷教學是否真正實現(xiàn)了課程目標,需要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霸诩疑蠈W”實施者們反對學校中傳統(tǒng)的紙筆測驗,但是到底應該選擇何種方式評價學生和評價什么,沒有統(tǒng)一的觀點。要想明確“評價什么”,首先要明確“我們要求學生做到什么”,也就是說,教學目標越清晰,回答“評價什么”的問題越容易。但是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的觀點不同,導致教學目標沒有統(tǒng)一標準,教學評價內容不夠清晰[6](70-71)。沒有一個清晰的、細化的教學目標,就無法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評價,阻礙評價對于教學反饋與調整作用的發(fā)揮。
四、我國“在家上學”群體改進教學問題的可能性
我國“在家上學”興起時間短,實踐人數少,各方面能夠給予的支持比較少,教學中出現(xiàn)問題是在所難免的。但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教學環(huán)境為“在家上學”群體改進教學問題提供了可能性。
第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國學校教育被迫暫停了一段時間,許多家庭在這段時間內“非本愿地”實踐了“在家上學”,或許會有更多的家長體會到這種教育形式的優(yōu)點進入“在家上學”實踐者行列。隨著我國“在家上學”實踐者增多,家長們可以建立教學聯(lián)盟,交流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第二,學校教育暫停的同時,線上教育發(fā)展迅速,網絡教學資源更豐富且具有系統(tǒng)性,為“在家上學”群體提供了新的可供選擇的教學資源。
第三,近年來,我國各地致力于發(fā)展當地特色文化,舉辦多種活動,為“在家上學”學生的社會化發(fā)展提供了途徑?!霸诩疑蠈W”的家長應加強對學生社會化的關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社區(qū)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者來自各個年齡、各個職業(yè),有利于學生的社會化。
第四,“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改變了過去單純以學業(yè)成績?yōu)闃藴实慕逃u價方式。實踐“在家上學”的家長應學會對學生進行全面化評價,關注學生道德、學習能力而不是緊盯學業(yè)成績;對學生進行全程化評價,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而不是緊盯結果。
盡管“在家上學”存在一些教學問題,但仍然是一種值得鼓勵的教學改革方式。當前“在家上學”正在由與學校教育完全對立逐漸轉變?yōu)榭梢院献鞯年P系。我們應將“在家上學”當作學校教育的補充,而不是學校教育的替代。兩者的教育目的雖有細節(jié)上的不同,但是最終都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只有兩者相互學習、相互融合,才能促進共同發(fā)展,更好地解決“在家上學”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伍葉琴,程丹.在家上學:走向適應個性化的教育公平[J].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38).
[2]徐俊秀.小學生“在家上學”現(xiàn)象研究——基于六個中產階層家庭孩子在家學習的個案分析[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9.
[3]王佳佳.遠離學校的教育——當代西方國家“在家上學”運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曹朝陽.教師角色修養(yǎng)[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3.
[5]徐肇俊,鄧艷玲.國際比較視野下“在家上學”面臨的挑戰(zhàn)[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7(11).
[6]吳傳剛,張文慧,姚雯雯.“在家上學”發(fā)展困境及走向分析[J].教育理論研究,2018(01).